定慧之路(致光法師)八、證悟與悟後修

八、證悟與悟後修

今天繼續講關於修觀的問題。修觀就是修慧。

5.增上慢

當一個人完成初果的時候,他應該自證自知完成初果。但是,修行人往往有一個毛病,就是還沒修到那裡,就自以為修到某某果位。就自我肯定地說:我已經修到如此這般了,佛法把未證未證的煩惱稱為增上慢。

論中說,初果向人有時會有初果的增上慢,二果向人有時會有二果的增上慢,三果向人有時會有三果的增上慢,四果向人有時會有四果的增上慢。

增上慢本身不是妄語,他本人不知道,自以為修到那裡了。當增上慢人知道自己是增上慢時,他必須承認自己當時自以為是,不然就是大妄語,你有增上慢嗎?別掉進去!更要小心大妄語哦!

6. .果定

現法樂住

如何驗證是否證初果?如果你以為你完成初果了,是否真的就完成了呢?初果是放下我見。在《清淨道論》的最後一品,講到修慧的功德說,如果一個人完成了初果,他就得到一種定,叫果定。果定不是入定,在經典裡稱果定為現法樂住。一個人如果完成了初果之後,他要享受證果的快樂,隨時隨地都能夠享受,這就是證果的現法樂住,現法樂住比四禪還要舒服。

如果你完成了四禪與初果,你就會知道果定的現法樂住比四禪還要樂,還要舒服。這個樂不是世間的快樂,也不是三禪那樣的快樂,是一種很平靜很舒服的感受。這種感受使你會覺得全身很輕安,一種出離世間的寧靜。當時世間的一切你都沒有興趣了,心就自然靜靜地定在裡面。

如果你們真的完成了初果之後,必須是你自信地知道有這麼一回事,若要他人印證就是你證初果沒信心了。所以,一旦你認為你完成了初果,你應該去作現法樂住,如果你體驗到了現法樂住,你就知道及自信有法喜充滿這回事,你也會很自信證果了,確信證果的法樂是現法可以樂住享受的。

一個人不論是否通過修行完成了初果,也可以嘗試做現法樂住,如果他真的完成了初果,他一定有資格(能力)享受證果的快樂,就是說,一定要出現現法樂住。如果他沒完成那個果位,就沒有辦法感受了。現法樂住會隨著你的禪定退而退。意思就是說,如果你的禪定退,你的現法樂住也退。

如果你們沒有完成四禪,你就不清楚現法樂住的樂是多樂,但是,如果你完成了四禪就會知道,由智慧得到的快樂比修定得來的快樂還要舒服。在經典裡面說四禪也有現法樂住。是怎麼回事?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從四禪裡出來,他會非常舒服,心念很清淨,遇到任何境界,他都會心如止水。

如果四禪的定力沒了,這個感受也就沒了,要重新修回四禪才會有。只要你完成四禪,你就隨時享受從四禪出定給你帶來的快樂。

在享受現法樂住時,有時會弄錯去入定,要分別清楚現法樂住不是入定,不可弄錯了,不要集中心念而入定。當有人在做現法樂住的時候,如果你能夠看到的話,可以看到他頭上會有光向上空冒,那光會升得很高。不需要入定,只要心想享受那快樂,他的光就出現了。這個是騙不了人的。他會法喜充滿地在裡面享受法樂。

退現法樂住

經論裡面說有六種阿羅漢,即退法阿羅漢、思法阿羅漢、護法阿羅漢、安住法阿羅漢,堪達法阿羅漢、不動法阿羅漢。其中的退法阿羅漢,就是因為禪定退而退了現法樂住。

可見證了果也會退,很多人不信證果後會退,不信者請參考所例舉的經論,不同部派對於退果的見解不同。

佛在四十二章經中說:“得阿羅漢道,乃可信汝意耳。”,我不知道四十二章經出自哪個部派,然而,這個部派認為佛說四果以下還有反覆心,可見佛只信阿羅漢的心,換句話說,到了三果,心依然會反反覆覆,就是還會貪染世間,就有可能退果。當然有退也有進,如果你發覺退了,就趕緊修。

 7.證果與斷煩惱

證果已斷已知的煩惱

證初果後還要修的是修道所應斷的法:1、欲界貪;2、嗔恚;3、色界貪;4、無色界貪;5、痴;6、慢;7、掉舉。就是不必去修那些破除我見的修法了。小乘部派的“說一切有部”的論典裡把煩惱分為欲界煩惱,色界煩惱,無色界煩惱,再把三界煩惱個別細分為八十八使見惑及九十八使見思惑,這種講法已經被現在的北傳佛教的學者接受。

然而,在經(不是論)裡沒有九十八使見思惑的說法,只是把煩惱分為五上分結和五下分結。欲界裡的五個煩惱,稱為五下分結。欲界以上的五個煩惱叫五上分結,五上分結就是色界的煩惱和無色界的煩惱。五下分結就是我見、戒禁取見、疑、欲界的貪和嗔。

貪心有欲界貪、色界貪和無色界貪。嗔心唯欲界有。痴心通三界。

五上分結就是色界的貪、無色界的貪、掉舉、我慢和痴。其中:

須陀洹果是身見、戒取、疑三結已斷已知,欲界貪和嗔未斷,還重所以來回欲界七次。

斯陀含果修或不修梵行,只斷三結、欲界貪和嗔薄,只來欲界投生一次。

阿那含果必修諸梵行,斷五下分結,即欲界貪已斷,所以不來欲界。

阿羅漢果必修八正道,斷五上分結,不來三界。

初果只斷三結,二果的欲界的貪和嗔雖薄,卻不是完全沒有,所以不可以欲界的貪和嗔來驗證初果及二果。唯有斷五上分結的三果,才可以依有沒有斷貪和嗔來驗證。因此初果雖斷我見,還有貪嗔痴、我執及怕死。

一個人完成初果是斷五下分結其中的三個結,並沒有斷除欲界的貪和嗔。證初果之後,欲界的貪還是很重的,有欲界貪就有嗔心。如果你不明白證初果只是破我見沒有斷其它煩惱,就會懷疑那些已經證初果的人,為什麼還有這樣多的煩惱呢?那是因為你不通佛法,以為放下我見就什麼煩惱都沒有了。

證初果不必斷除貪嗔的煩惱,只是放下我見,放下我見是很容易的。因為你沒有弄清楚,於是以為證初果是很難的。其實,所有的果位裡,證初果是最快的,我見是一剎那就能放下的。但是,你要懂得怎麼去修。你們在修的時候,我會一直鼓勵並教導你們,要完成初果不難,但是,如果你去跟人家講說:某某法師說證悟初果很容易,人家就會罵我。他們認為這是很難的。

其實在佛教界裡有很多人完成了初果,他還不敢相信自己能證,這些人總覺得他已經有了一定的證悟,但卻不敢承認是初果。因為他沒辦法分辨,他不知道初果斷什麼煩惱,其實他是證悟了初果的,但是因為聽人家講初果是如何的不得了,比如傳說初果者不會踏死蟲蟻了!於是,自己雖然有所覺悟卻不以為是證悟初果。這種人,你讓他做現法樂住,他會立刻就做出現法樂住來的。

8.禪定裡也有掉舉

完成初果以後再繼續修,就不再是放下我見了,而是放下五下分結裡面的另外兩個結--欲界貪和嗔。就是說,一個人完成了初果,他還有掉舉等五上分結的煩惱。你們會說,入了禪定不是沒有掉舉了嗎?不是的,入定只是沒有掉悔,在所有的禪定裡面都可以有掉舉。

很多人不知道,以為修了禪定就沒有掉舉。進了初禪沒有掉悔,但是還有掉舉。掉悔和掉舉的區別是,掉悔是一個人心中後悔、良心責備自己做錯的一些事情。然後他整天想我是一個罪人,我很罪惡,這樣,他就沒辦法入初禪了。所以,掉悔會障礙修初禪。如果一個人整天很後悔,認為自己很罪惡,整天懺悔,是沒有辦法進初禪的。

掉舉是整天回憶某一件事情,回憶某一境界。比如說你修完初禪要上二禪時,專心看呼吸、專心觀所修的境界,掉舉心會叫你回到初禪,又在享受初禪的快樂。就是說你修了初禪以後,執著初禪而產生掉舉,你就整天回憶初禪的境界。所以,掉舉很嚴重的人上不了更高的定,可是他不明白是掉舉致使他留在原來的定。他反而會說禪定中怎麼會有掉舉呢?他不知道掉舉也發生在五上分結,是色界和無色界裡最嚴重的煩惱。

所以,我們要弄清楚,如果進某一個定後心不願意出來,要修下一個定卻又溜回原來的定,就是你對該禪定有貪--色界貪。這個貪就讓你掉舉。另外,就是痴。痴就是無明,就是還有很多東西不知道。完成初果以後的人會發現我慢是很嚴重的煩惱。你修得越深入,越發覺別人修行不如你,這就是我慢的煩惱。心念看得越清楚就越我慢,會越來越重。除非是阿羅漢,不然就有我慢,不能以我慢來評論前三果。

9.應該多觀遍行五

有些修行者觀心念生滅,觀到正念現前,後來因為做工謀生等種種原故而失去正念,原因是定力退了。這種人必須先修好四禪,然後再重新觀五遍行。

不要以為禪定和遍行五已經修過了不必再修。重觀五遍行是為了把你的微細心重新建立起來,重新掌握看到第一念,然後才開始觀心念生滅。

如果你對第一念的遍行心所還沒有看清楚就去觀心念生滅,那是自己欺騙自己。所以,練習觀察遍行心所很重要。如果你觀好遍行心所,你就可以去觀心念的生滅。

10.到煩惱的環境觀心

一旦你認識到無心的時候,你可以躲起來修一陣子,訓練保持它。過後你必須出來面對境界,然後去掌握這個心時時保持在無心狀態,一旦煩惱心動就立刻知道,然後把煩惱放下。所以,一般人修行進入不同階段,需要到不同環境磨鍊,開始時在修行道場裡,一切安排好好地不令心煩亂,這樣的修行是溫室裡面栽培出來的花朵。

修行人達到無心後,必須去面對暴風雨考驗,若開始時你受不了暴風雨,可以先在溫室裡努力修一陣子的,最後還是要去面對令你煩惱的環境,如果你逃避令你煩惱的環境,你依然會面臨起煩惱的一天。

11.八正道的生活環境

證阿羅漢果可能嗎?在南傳佛教國家有可能,中國寺院不太可能,因為阿羅漢是明天死都無所謂了,沒得吃都無所謂了。所以,阿羅漢不為生活操心,但是他要過八正道的生活。當今很難看到符合八正道生活環境的寺院道場,在寺廟裡的種種事務根本不適合阿羅漢來做;一般寺廟裡有很多不符合戒律的生活,雜務太多而且干擾修行的生活。

大多數修解脫道者,需要的是遠離繁瑣的世俗,要有自己的時間,所以要躲到一個比較自由的地方去修。在現代的寺廟裡很難自修,寺廟裡只適合一起共修。寺院安排的時間、那種生活,還要辦事情,很難與你的修法相應,你不能安排符合你自己的功課。

比方說,在早課前入了定,三小時後出定,你要被罵了。嘿,你這懶惰鬼,不來做早課啊,吃飯時間你不來吃啊!當你修觀修到很投入的時候,有人來打岔了。所以,我說寺廟生活只適合大家一起共修,可是修行進度是不共的,寺廟共修不適合個別人修行的生活。如果,你要磨練你的心念,你要做無心道人,在寺廟裡可以磨練。

但是,你要完成阿羅漢果,在寺廟就很難。寺廟裡很多事情令你無法完成阿羅漢果。比方說,寺廟裡有抽籤,阿羅漢不可能做這種事情。還有,寺廟裡由出家人自己煮飯來吃,阿羅漢只會應供,不吃僧人煮的食物,凡夫比丘認為他是白吃的懶人。不可以講太多,講太多就是講寺廟的壞話。

就是說寺廟已經形成那種生活方式,所以說你要完成阿羅漢果,寺廟生活是不適合的。但是,在南傳佛教的一些國家的寺廟,就適合,在大陸一些持戒的道場也比較適合。也就是說持戒的道場要過堂、行堂,出家人不可以做吃行堂。出家人行堂就是犯戒。

所以,很多因素使到阿羅漢要離開寺院。如果你要完成阿羅漢果,你要過八正道生活,你只能獨居,只能住山。但住山還是有問題,阿羅漢不會自己煮飯。山上誰供養啊。住在城市,你去乞食就會被公安抓去,這要看你們的緣了。

 11.入空定

如果繼續修下去,還有一個階段要修。那個階段是很多修行的方法都能達到的。就是你會進入一種光明,這個光明很難分辨,怎麼說很難分辨呢?因為有些人在初禪就看到光明瞭。有些人在初禪到四禪都會看到不同的光明,在觀心念生滅的當時也可以看到光明。

在論典裡說證阿羅漢果前要入金剛喻定,在南傳佛教裡面叫做證入空定,就是要證空性。入空定的時候,會見到一種光明。他是怎麼進入這個光明的呢?不允許從禪定入,四禪八定無法進金剛喻定,必須用修觀來進入,要以智慧觀心念來進入。

進這個定之前有一個現象,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你們可以去查一些人死了又回來的死亡記錄,看看他們怎麼經過死亡的經歷,證入空定類似死亡的經歷。證入空定者先有脫離世間的現象,最後會出現光明,在南傳佛教裡有人說這是證了空定。

你們可以去查看一些早期禪宗祖師講過的一些人怎麼樣進入涅盤。也會講到這一點。換句話說,涅盤就是要懂得怎麼去死亡,就是必定先以智慧覺悟不生不死,然後入涅盤時先感覺身體的死亡,最後證實心原來是不生不死,明明瞭了脫離了身心。

也就是密宗裡面講到的,在死亡的階段會經過法性光明的階段,而且說在當時若心不迷以為死亡,則可以證悟空性,但死亡時不迷,能做得到的人太少了。如果你們繼續修下去的話,你們可以去體驗證入空定。

 問 答

問:進入空定出來的人會怎麼樣?

答:進入那種狀況的人出來以後,他會有一種感覺,世上沒有什麼好修的。但是如果按照經典的說法,他出來以後覺得無修無證,就是所作已辦。他更應該知道一件事情,就是知道沒有下一生。如果他以為無修無證就是所作已辦,還不能確定自己沒有下一生,其實他還未完全解脫。

問:一個人證了阿羅漢果,他還會不會退?

答:不同的部派有不同的說法。你們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異部宗輪論》,裡面記載了各派對於證果的不同的見解。這些不同的見解在討論證果後會不會退呀,怎麼樣才叫證果呀,大家有不同的說法。

有的部派說初果不會退,理由是初果屬於慧,不屬於修道斷的煩惱。認為見道時是智慧斷見惑,一見之後就永遠見,不會退。

但是有些部派說初果也會退。至於阿羅漢會退的說法也有幾種,南傳佛教說不退,其它有不少部派說阿羅漢會退,而且退的等次不同 (請參考後面所錄的《中阿含·大品福田經》) 。

有些部派則說阿羅漢會退到初果為止,因為他們說初果絕對沒得退。但有些部派說阿羅漢會退到連初果也沒有了。

另外,有些部派還說,阿羅漢只是退了現法樂住,但是死的時候還是阿羅漢;因為病,因為種種因緣,定力退了,一些煩惱又生起來而退現法樂住,但是他們說阿羅漢絕對不要那些煩惱了,只是因為他的定力不夠,那煩惱浮現而已。各種說法都有。

問:初果還會輪迴嗎?

答:還要呀。最多七次呀。

問:他還會不會去做畜生呀?

答:不會了。各部派都說初果絕對不會墮落了。

問:他還會遇到佛法嗎?

答:根據初果的因緣,他一定會繼續修行,一定會遇到佛法,不然他無法在七次輪迴之內解脫。如果你害怕受輪迴苦,證了初果後可以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往生什麼品知道嗎?至少中品啊。下品是凡夫,中品是證果的人,上品是大菩薩。

問:那羅漢呢?

答:羅漢如果發心成為大阿羅漢,這種羅漢還是要再來這個世間。但是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大阿羅漢不是以應化身再來這個世間,是以神通變化身來。但是中國人相信,阿羅漢還會繼續以應化身來。比如說濟公活佛就是個例子,還再來投胎,又來渡眾生,繼續與眾生結緣,行他的菩薩道。

問:他還會迷嗎?

答:多數還會迷。雖然有隔陰之迷,他還會繼續去修行,而且很快又覺悟。不但羅漢如此,完成初果者甚至轉世到沒有佛法的地方,自己也會修行的。因為業習的力量的推動,他會去修行。先碰到外道,就先修外道法,比如練氣功或修道教。

問:如果他已經證到了一種果位,他再來的時候,一定還會證到這個果位吧?他還會遇到佛法嗎?

答:能證果就說明與佛法因緣很深,一定會遇到佛法的。

問:入定和中陰身看到的光一樣嗎?

答:在入定時也能看到光,中陰身也可以看到光。但是不一樣的。大家看見的都是光,沒有辦法分辨。所以,你要分辨清楚的話,你就必須把四禪八定都修完。把所有的不同的定中看到的光都弄清楚,你才能分別清楚。而且相同的定在不同時候會看到不同的光明。

問:如何修滅盡定?

答:修觀達到無心過後,可以進一步修五、六、七、八的無色定。如果你定力很好,修完五、六、七、八定,最後你可以進入滅盡定。能進入滅盡定的人肯定至少是三果。進入滅盡定時,有人會頭低下來。

其實,觀心生滅觀到無心時,有時頭也會低下來。原因是高度無心時,心就不控制身體,頸項失去控制而頭就會低下來。所以,有些入無心定的道人,當他的頭低下來的時候,別人還以為他在打瞌睡。

懂得的人一靠近就知道了,一個人進入滅盡定或無想定時,他的周圍會產生很強的磁場,靠近此人就會有想入定的感覺。

四禪八定都是有心定,入定、出定、在定都自心明瞭。滅盡定是無心定,無心定是入定、出定、在定都無心。

滅盡定的步驟:一開始上坐的時候,先心想我現在要進入滅盡定,然後入四禪八定裡觀生滅,之後你再不可以有進入滅盡定這個念頭。因為是無心定,不可以象四禪八定那樣心想進就進。只有三果以上的某些定解脫的聖人,到四禪八定以後自然地進入滅盡定。另外,滅盡定是無心定,他出來的時候也是無心出定。

禪定相關經典

在修法上一定要依老師的指示去修,這時依人不依法。證悟時,必須是自證自知,請勿依靠老師的印證,也不可以找非同見同行的人釋疑,這時,應當依據經典,依法不依人。以下是應讀的經典:

關於四禪支

注意經文說:初禪的人聽到聲音語言便退失,四禪呼吸斷。

長阿含第二分眾集經第五

比丘除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於初禪。滅有覺觀,內信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離喜修舍,念進,自知身樂,諸聖所求,憶念、舍、樂,入第三禪。離苦樂行,先滅憂喜,不苦不樂,舍念清淨,入第四禪。

長阿含經卷第十二 第二分清淨經第十三

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如是樂者佛所稱譽。猶如有人滅於覺觀,內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如是樂者佛所稱譽。猶如有人除喜入舍,自知身樂,賢聖所求,護念一心入第三禪。如是樂者佛所稱譽。樂盡苦盡,憂喜先滅,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入第四禪。如是樂者佛所稱譽。

雜阿含(747)禪定滅何法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復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作是念已,從禪起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念言‘如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佛告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阿難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諸受漸次寂滅故說?”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第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空入處正受時,色想止息。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止息。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止息。想受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阿難白佛:“世尊,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佛告阿難:“復有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如是止息,於餘止息無過上者。”

阿難白佛:“何等為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佛告阿難:“於貪慾,心不樂,解脫。恚、痴,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中阿含經(204)晡利多品羅摩經

世尊答曰,優陀夷,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得共彼天戒等,心等,見等也。彼覺,觀已息。內靖,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得共彼天戒等,心等,見等也。

彼離於喜欲,舍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舍,念,樂住,室。得第三禪成就遊。得共彼天戒等,心等,見等也。優陀夷,是謂一道跡一向作世證。

經曰:初禪以聲為刺,四禪以入息出息為刺。

中阿含長壽王品無刺經第十三(第二小土城誦)

入初禪者以聲為刺。入第二禪者以覺觀為刺。入第三禪者以喜為刺。入第四禪者以入息出息為刺。入空處者以色想為刺。入識處者以空處想為刺。入無所有處者以識處想為刺。入無想處者以無所有處想為刺。入想知滅定者以想知為刺。

複次,有三刺欲刺,恚刺,愚痴之刺。此三刺者,漏盡阿羅訶已斷,已知。拔絕根本,滅不復生。

律曰:目揵連自說入無色定見色聞聲

十誦律卷第二

一時長老大目揵連。在耆闍崛山入無所有空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從三昧起。聞阿修羅城中伎樂音聲已。還疾入定。作如是念。我在定中聞阿修羅城中伎樂音聲。從三昧起語諸比丘。我在耆闍崛山入無所有處無色定。聞阿修羅城中伎樂音聲。

諸比丘語目連。何有是處。入無色定當見色聞聲。何以故。若入無色定。破壞色相舍離聲相。汝空無過人法故作妄語。汝目連應擯治驅遣。是事白佛。

佛語諸比丘。汝等莫說目連犯罪。何以故。目連但見前事不見後事。如來亦見前亦見後。是目連在耆闍崛山。入無所有處無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從定起聞阿修羅城中伎樂音聲。聞已還疾入定。便自謂。我入定聞聲。若入無色定。若見色若聞聲無有是處。何以故。是人破壞色相舍離聲相故。若目連空無過人法故妄語者亦無是處。是目連隨心想說無罪。

證果相關經典

關於證果

證果到底要斷什麼煩惱?在經典只說到十結,即五上分結和五下分結。佛教發展到部派分裂而對證果眾說紛紛,結果有部論師創立88使和98使的複雜理論,如今中國佛教幾乎全盤接受88使和98使的講法,更創立81惑。

然而,佛在經典裡不曾說到有88使和98使。而且南傳佛教如今依然只是講十結,我個人認為中國佛教應當放棄88使和98使的理論,以五上分結和五下分結來講解證果。

以下列出88使和98使的理論出自哪些論典,編號引用大正藏的號碼,其中1521及1527是大乘論師依據小乘論典而說98使,1541/1543/1546/1547/1552都是小乘論師的著作,不是佛所說的論典。

1521…十住毘婆沙論……聖者龍樹造…………………98

1527…涅槃論……………婆藪槃豆作…………………98

1541…眾事分阿毘曇論…尊者世友造…………………88,98

1543…阿毘曇八犍度論…迦旃延子造…………………88,98

1546…阿毘曇毘婆沙論…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88,98

1547…鞞婆沙論…………阿羅漢屍陀槃尼撰…………88,98

1552…雜阿毘曇心論……尊者法救造…………………88,98

律曰:須陀洹不復受三塗報,於無上道決定信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十八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迦毘羅衛國尼拘陀林。時釋摩男。與五百優婆塞。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優婆塞義。在家白衣。具丈夫志。歸命三寶。自言我是優婆塞者。云何而得須陀洹果。乃至阿那含耶。

佛告釋摩男。斷除三結。身見戒取及疑網等。斷三結已。成須陀洹。更不復受三塗之身。於無上道。生決定信。人天七返。盡諸苦際入於涅盤。是名優婆塞得須陀洹。

又問。云何而得斯陀含果。佛告摩訶男。斷三結已。薄淫怒痴。名斯陀含。又問。云何而得阿那含果。佛告摩訶男。若能斷三結。及五下分。成阿那含。

時摩訶男及五百優婆塞。聞此法已。心生歡喜。而白佛言。世尊。甚為希有。諸在家者。獲此勝利。一切鹹應作優婆塞。時摩訶男及諸優婆塞。作是語已。禮佛而退。諸比丘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律曰:證果與所斷煩惱。沒說88使98使

毘尼母經卷第八

見諦中所應斷者。有六。一身見。二疑。三戒取。四向惡道欲。五向惡道恚。六向惡道痴。修道所應斷。一欲染。二恚。三色染。四無色染。五無明。六慢。七調。斷如此七煩惱。便得證果。斷三結得須陀洹。欲染恚薄故得斯陀含。欲染恚斷故得阿那含。一切結盡故名阿羅漢。

經曰:證果與所斷煩惱。沒說88使98使

佛說長阿含第二分自歡喜經第十四

如來說法復有上者。所謂教誡。教誡者。或時有人不違教誡。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於現法中自身作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復受有。是為初教誡。

或時有人不違教誡。盡五下結。於彼滅度不還此世。是為二教誡。或時有人不違教誡。三結盡。薄淫。怒。痴。得斯陀含。還至此世而取滅度。是為三教誡。或時有人不違教誡。三結盡。得須陀洹。極七往返。必成道果。不墮惡趣。是為四教誡。

此法無上。智慧無餘。神通無餘。諸世間沙門。婆羅門無有與如來等者。況欲出其上。

放光般若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學五眼品第四

以解脫慧度於三礙:有身礙、有狐疑礙、有邪信礙,度是三礙得須陀洹。便道得念,於淫、怒、痴薄,得斯陀含。精勤於道,卻淫、怒、痴,得阿那含。便消五愛:一者色愛、二者無色愛、三者痴愛、四者恨戾愛、五者亂志愛,已度是者便得羅漢。

如是行空菩薩,便得空脫,便成五根。疾近不中止禪,至羅漢道。是人已得無相解脫,逮得五力乃至羅漢。是為菩薩得法眼淨。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有比丘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有比丘三結盡,貪、恚、痴薄,得斯陀含。有比丘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生般涅盤,不復還生。此世有比丘得無量神通境界,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

雜阿含經(39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彼一切所應,當知四聖諦法。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修無間等。如此章句,一切四聖諦經,應當具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悉應當說。

又三結盡,得須陀洹。一切當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當知、如是當見,無間等。

若三結盡,貪、恚、痴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當知、如是當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五下分結盡,生般涅盤阿那含,不還此世,彼一切知四聖諦。何等為四,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雜阿含經(79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痴薄。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雜阿含經(928)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須陀洹?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須陀洹者,三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摩訶男,是名優婆塞須陀洹。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斯陀含?

佛告摩訶男,謂優婆塞三結已斷已知。貪、恚、痴薄。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斯陀含。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阿那含?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阿那含者,五下分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貪慾、瞋恚。摩訶男,是名優婆塞阿那含。

經曰:阿羅漢有退,9種阿羅漢

中阿含大品福田經第十一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給孤獨居士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白曰:世尊!世中為有幾福田人?

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二種福田人,云何為二?一者學人,二者無學人。學人有十八,無學人有九。

居士!云何十八學人?信行、法行、信解脫、見到、身證、家家、一種、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中般涅盤、生般涅盤、行般涅盤、無行般涅盤、上流色究竟。是謂十八學人。

居士!云何九無學人?思法、升進法、不動法、退法、不退法、護法護則不退、不護則退、實住法、慧解脫、俱解脫,是謂九無學人。

律曰:阿羅漢有退,9種阿羅漢

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捲第二

長者以諸衣物置上座前。即便前禮佛足白言,世尊,於此人間幾是福田?

佛言,有二,謂學及無學。學人差別有十八種,無學之人有其九種。是謂福田。堪銷物利。

云何十八種有學人?謂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至、家家、一間、中、生、有行、無行、上流,是名十八。

何等名為九種無學?謂退法、思法、護法、住法、堪達法、不動法、不退法、慧解脫、俱解脫,是名為九。

律曰:四三二果有退。得果退者言退失不犯

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第八

問:若比丘如是語。我於四沙門果退,犯何罪?

答:偷羅遮。

問:若比丘言。我得四沙門果,得何罪?

答:不得言得,波羅夷罪。

問:我失阿羅漢果、阿那含果、斯陀含果,得何罪耶?

答:不犯,實不得退言得退。波羅夷,實者不犯。

問:若比丘言。我是學人,得何罪耶?

答:若言我學波羅提木叉,偷羅遮。若空無所有言學聖法,波羅夷。學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亦如是。

問:若比丘言。我是最後生,犯何罪耶?

答:若說過去法已滅,偷羅遮。若說實生盡,波羅夷。

律曰:二果失精,不說三果失精

四分律卷第二

世尊以此因緣即集諸比丘告言,亂意睡眠有五過失,一者惡夢;二者諸天不護;三者心不入法;四者不思惟明相;五者於夢中失精,是為五過失。善意睡眠有五功德,不見惡夢;諸天衛護心入於法;系意在明相;不於夢中失精,是謂五功德。於夢中失精不犯。

精有七種,青、黃、赤、白、黑、酪色、酪漿色。何者精青色?轉輪聖王精也。何者精黃色?轉輪聖王太子精也。何者精赤色?犯女色多也。何者精白色?負重人精也。何者精黑色?轉輪聖王第一大臣精也。何者精酪色?須陀洹精也。何者精酪漿色?斯陀含人精也。

律曰:講解入禪得果無犯

四分律卷第十七 說云何得證果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十七群比丘往語六群比丘:“長老,云何入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云何入空無相無願?云何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耶?”

時六群比丘報言:“如汝等所說者,則已犯波羅夷法,非比丘。”

時十七群比丘,便往上座比丘所問言:“若有諸比丘作如是問‘云何入初禪、二禪乃至四禪,空、無相、願,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果,為犯何罪?’”

上座比丘報言:“無所犯。”

十七群比丘言:“我等曏者詣六群比丘所問言‘云何入初禪乃至四禪,空、無相、願,云何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彼即報言,‘汝等自稱得上人法,犯波羅夷非比丘。’”

彼比丘即察知,此六群比丘與十七群比丘作疑惱。

律曰:證果向他人說,犯波夜提罪

十誦律卷第十 不得實說過人法

是中犯者:若比丘,實是阿羅漢,向他人說,波夜提。

實向阿羅漢,向他人說,波夜提。

實阿那含、向阿那含,實斯陀含、向斯陀含,實須陀洹、向須陀洹,向他人說,皆波夜提。

若比丘,實得初禪,向人說者,波夜提。

實得二禪、三禪、四禪,慈、悲、喜、舍,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不淨觀、阿那般那念,向他人說,波夜提。

乃至我好持戒,向他人說,突吉羅。

若比丘實見諸天來至我所;龍、夜叉、浮荼鬼、毘舍遮鬼、羅剎鬼來至我所,向他人說,波夜提。

乃至實見土鬼來至我所,向他人說,突吉羅。

律曰:證果不一定會說法

十誦律卷第十一

佛在舍衛國,爾時,佛告諸比丘:我教化四眾疲極,令諸比丘當教誡比丘尼。爾時,諸比丘受佛教已,次第教誡比丘尼。上座比丘次第教誡竟,次至長老般特。

時阿難往語般特言:“汝知不,汝明日次應教誡比丘尼。”

般特語阿難言:“我鈍根不多聞,未有所知,我夏四月乃能誦得一拘摩羅偈‘智者身口意不作一切惡。常繫念現前舍離於諸欲,亦不受世間無益之苦行’,阿難,得過是次者善。”

阿難再三語般特言:“諸上座已教誡竟,今次到汝。”

般特比丘亦再三報阿難言:“我鈍根不多聞,未有所知,夏四月乃能誦得拘摩羅一偈。得過次者善。”

阿難復言:“汝明日次教誡比丘尼。”即受阿難語。夜過已,中前著衣持缽,入舍衛城次第乞食,食後還自房舍,空地敷坐床已入室坐禪。

爾時諸比丘尼聞,今日般特比丘次教誡比丘尼,皆生輕心:“是不多聞誦讀經少,夏四月過誦得一拘摩羅偈‘智者身口意不作一切惡,常繫念現前舍離於諸欲,亦不受世間無益之苦行’。我等所未聞法雲何得聞?我等所未知法雲何得知?所誦拘摩羅偈,我等先已誦。”

諸有比丘尼,先不入祇陀林聽法者,時皆共來。有五百比丘尼,出王園比丘尼精舍,往祇桓聽法。詣長老般特房前立,謦欬作聲扣戶言:“大德般特,出來!”長老般特即從禪起出房,至獨坐床上,端身大坐,諸比丘尼頭面禮竟,皆在前坐。

時長老般特以柔軟語言:“諸姊妹!當知我鈍根少所讀誦,夏四月過誦得一偈‘智者身口意,不作一切惡,常繫念現前舍離於諸欲,亦不受世間無益之苦行’。雖然我當隨所知說,汝等當一心行不放逸法。何以故?乃至諸佛,皆從一心不放逸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有助道善法,皆以不放逸為本。”

作是語已,用神通力於座上沒,在於東方虛空之中,現四威儀行立坐臥。入火光三昧身出光焰,青黃赤白種種色光。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下出水身上出火,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種種現神力已還坐本處。

諸比丘尼見長老般特如是神力已,輕心滅盡,生信敬心故尊重淨心,折伏憍慢。即隨比丘尼所憙樂法所應解法,而為演說。眾中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有種聲聞道因緣,有種辟支佛道因緣,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者。爾時眾中,得如是種種大利益。

經曰:一聚落內有500阿那含。

由本經這說明有無數人於佛前證初果,這些人於末法都會天上人間來回地繼續修行證果。別聽人瞎說此時不可能修證。

雜阿含經(854)

……世尊。彼等命終。當生何處?

佛告諸比丘,彼罽迦舍等,已斷五下分結得阿那含。於天上般涅盤,不復還生此世。

諸比丘白佛,世尊,復有過二百五十優婆塞命終。復有五百優婆塞於此那梨迦聚落命終。皆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於彼天上般涅盤,不復還生此世。

復有過二百五十優婆塞命終。皆三結盡,貪、恚、痴薄,得斯陀含。當受一生,究竟苦邊。此那梨迦聚落復有五百優婆塞於此那梨迦聚落命終。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佛告諸比丘,汝等隨彼命終、彼命終而問者,徒勞耳。非是如來所樂答者。夫生者有死,何足為奇。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彼如來自知成等正覺,顯現演說,分別開示。

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苦陰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苦陰滅。今當為汝說法鏡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法鏡經。謂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經曰:初果優婆夷畜養男女服習五欲(妓女)

雜阿含經(964)

……婆蹉白佛,頗有一比丘於此法、律得盡有漏。無漏心解脫,乃至不受後有耶?

佛告婆蹉,不但若一、若二、若三,乃至五百,有眾多比丘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婆蹉白佛,且置比丘,有一比丘尼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比丘尼,乃至五百,有眾多比丘尼於此法、律盡諸有漏,乃至不受後有。

婆蹉白佛,置比丘尼,有一優婆塞修諸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優婆塞,乃有眾多優婆塞修諸梵行。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得成阿那含,不復還生此。

婆蹉白佛,復置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於此法、律修持梵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優婆夷,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夷於此法、律斷五下分結,於彼化生。得阿那含,不復還生此?

婆蹉白佛,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頗有優婆塞受五欲,而於此法、律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塞居家妻子,香華嚴飾,畜養奴婢,於此法、律斷三結,貪、恚、痴薄,得斯陀含,一往一來,究竟苦邊。

婆蹉白佛,復置優婆塞,頗有一優婆夷受習五欲,於此法、律得度狐疑不?

佛告婆蹉,不但一、二、三,乃至五百,乃有眾多優婆夷在於居家,畜養男女,服習五欲,華香嚴飾,於此法、律三結盡,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女人畜養男女,服習五欲,即妓女)。

婆蹉白佛言,瞿曇,若沙門瞿曇成等正覺,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梵行者,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不得如是功德者,則不滿足。以沙門瞿曇成等正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諸梵行。及優婆塞、優婆夷服習五欲。而成就爾所功德故,則為滿足。瞿曇,今當說譬。

經曰:不梵行能得二果,故不應籌量他人道行

雜阿含經(990)鹿住優婆夷心生狐疑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缽,詣舍衛城。次第乞食,至鹿住優婆夷舍。鹿住優婆夷遙見尊者阿難,疾敷床座。白言,尊者阿難令坐。

時,鹿住優婆夷稽首禮阿難足,退住一面。白尊者阿難,云何言世尊知法,我父富蘭那先修梵行,離欲清淨,不著香花,遠諸凡鄙。叔父梨師達多不修梵行,然其知足。二俱命終。而今世尊俱記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於後世得斯陀含,生兜率天。一來世間,究竟苦邊。云何,阿難。修梵行、不修梵行。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其後世。

阿難答言。姊妹,汝今且停。汝不能知眾生世間根之差別,如來悉知眾生世間根之優劣。如是說已,從坐起去。

時,尊者阿難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鹿住優婆夷所說廣白世尊。

佛告阿難,彼鹿住優婆夷云何能知眾生世間根之優劣。阿難,如來悉知眾生世間根之優劣。

阿難,或有一犯戒。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或有一犯戒。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於彼籌量者言,此亦有如是法,彼亦有是法。此則應俱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同一後世。彼如是籌量者,得長夜非義饒益苦。

阿難,彼犯戒者,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當知此人是退,非勝進。我說彼人為退分。

阿難,有犯戒。彼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於所起犯戒無餘滅、無餘沒、無餘欲盡。當知是人勝進不退,我說彼人為勝進分。自非如來,此二有間,誰能悉知。是故,阿難,莫籌量人人而取,人善籌量人人而病。人籌量人人,自招其患。唯有如來能知人耳。

如二犯戒,二持戒亦如是。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持戒無餘滅。若掉動者,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掉無餘滅。彼若瞋恨者,彼於心解脫、慧解脫不如實知,彼所起瞋恨無餘滅。若苦貪者,彼於心解脫、慧解脫如實知。彼所起苦貪無餘滅。穢汙清淨如上說,乃至如來能知人人。

阿難,鹿住優婆夷愚痴少智,而於如來一向說法心生狐疑。云何,阿難,如來所說,豈有二耶。

阿難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如來說法若有二者,無有是處。阿難,若富蘭那持戒,梨師達多亦同持戒者。所生之趣,富蘭那所不能知。梨師達多為生何趣,云何受生,云何後世?若梨師達多所成就智,富蘭那亦成就此智者。

梨師達多亦不能知彼富蘭那當生何趣,云何受生,後世云何?阿難,彼富蘭那持戒勝;梨師達多智慧勝。彼俱命終,我說二人同生一趣,同一受生。後世亦同是斯陀含,生兜率天。一來生此究竟苦邊,彼二有間。自非如來,誰能得知?是故,阿難,莫量人人。量人人者,自生損減。唯有如來能知人耳。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滅後(公元1500-2500)還能得阿那含

善見律卷第十八:(ac1500-2500)中得阿那含不難

何以佛不聽女人出家?為敬法故。若度女人出家,正法只得五百歲住。由佛制比丘尼八敬,正法還得千年(bc500-ac500)。法師曰:千年已,佛法為都盡也?答曰:不都盡。於千年(ac500-ac1500)中得三達智。復千年(ac1500-2500)中得愛盡羅漢,無三達智。復千年(ac1500-2500)中得阿那含。復千年(ac2500-3500)中得斯陀含。復千年(ac3500-4500)中得須陀洹學法。復得五千歲(ac4500-9500),於五千歲得道。後五千年學而不得道。萬歲後經書文字滅盡,但現剃頭有袈裟法服而已。

證果的信心、真偽、退果

修行為了解脫生死,小乘佛教稱為證果,共有四果。中國禪宗稱為明心見性,後期的祖師更立下三關。佛在世時,已經有人懷疑佛所印證的二果不正確(雜阿含990經)。在佛滅後對四果的印證更是議論紛紛,最開始有大天五事中的阿羅漢有無知,後來發展到阿羅漢退果,乃至阿羅漢可退至無果的說法。

如今更加難判斷修行人所證何果,例如增上慢人的未證以為已證,以及已證果後退果。所以千萬別自以為證果而告訴他人,因為你可能是未證以為已證,也可能證了退果,懷疑你的人一旦發現你的煩惱再起時,他們將會恥笑你,甚至於把你趕出三門外。所以要小心不要向人說你已證XX果,也要小心觀察證和退,以下是關於證果的問題:

1、真實證果隨意向他人說,犯波夜提。

2、觀因緣、觀五蘊、觀生滅、觀十八界等,皆可證初果至阿羅漢果。

3、一個修法讓他證阿羅漢,不等於你修完成了也是阿羅漢。

4、修行者貪求果位,自以為修證--增上慢。

5、修觀後必須經過一番磨鍊,才能確定煩惱是否斷除。

6、見道可以頓見,所以初果可以速證。入定、唸佛、持咒非修慧故難見道,觀因緣是破我見最好的修法。

7、修道必須漸修,即貪嗔只能漸斷,所以應當經常修觀。

8、煩惱不可斷滅,以無生緣為斷。只要失去正念正知,煩惱就有因緣再度生起。

9、定力退失,則正念也退失。正念退失,則煩惱得生緣。

10、每天早晚檢查定力是否退,退了趕快修回來。

11、平時多觀因果、因緣、生滅,世間的生滅、無常、苦、無我。

12、唯有過出世間的八正道生活,才能證阿羅漢。

13、世人以人為師,以聖人為依止,真修解脫道者並非如此。佛說:佛滅後,以戒為師,依止四念處。

14、阿羅漢之前三果,心勿與色會,不然禍生。四十二章經曰:佛告沙門。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道。乃可信汝意。

15、不要道聽途說,對於退果若有疑問,請看《異部宗輪論》或《異部執論》。

16、要以心無煩惱為自在,不要以開悟或證果而自滿。

17、要以煩惱減輕、智慧增長為成果。別以你修完一個法門了,以此當成修行成果。

18、眾生各有因緣,菩薩行持更是難思議。有人表面上雖未修定慧,可能一入定就是四禪,一修觀就證果。所以,別認為你有戒、有定、有慧、有修行,他人無。

19、有緣先開悟或證果,道行不一定比後來者更高。

20、除非你是阿羅漢,不然你還有我慢、貪、嗔、掉舉、怕死。

21、你所崇拜的老師絕對不是一切智者,別以為你的老師有修證,就迷信他的一切,以他的話為權威。

22、你想當聖人嗎?先請一切人調查與研究你的一切缺點。因為聖人不怕調查,還是先讓人證明我無缺點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