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制的神祕主義:與“即位儀式”密不可分的“大嘗祭”

日本的新任的德仁天皇在日前舉行了即位典禮,早在八世紀的平安時代初期開始,這個儀式被稱為“踐祚之儀”、“即位之禮”,但由於兩者是先後接連執行,因此也合稱為“即位禮”。這是古王朝時代

仿照、參考中國唐朝皇帝的即位儀式和道教信仰,並配合日本美學混合而成的作法。

天皇的即位典禮分成“踐祚之儀”和“即位之禮”。從字面上來分析,“踐祚之儀”的“踐”是承襲,“祚”是天子之位的意思,加起來是承繼皇位之意。而“即位之禮”,則是現任天皇向天下宣佈將皇位傳給繼承人(皇太子或皇太孫),與此同時,朝廷會派出敕使到伊勢神宮和特定的幾個前任天皇的皇陵,通知皇祖皇宗。

即使前任天皇(即“上皇”)已經死去,按照日本的習慣、也會把他當成活人來進行傳位儀式,將“三種神器”裡的劍、勾玉移交給新天皇后,才能入葬。換言之,前任天皇的死去不代表他已經完成使命,也不能立即入土為安,必須將皇位“活生生”地傳給皇太子才算完事,然後再安排他的身後事。

日本天皇制的神秘主義:與“即位儀式”密不可分的“大嘗祭”

到了新天皇即位當日,皇族與百官會到京都御所內的主殿(自平成天皇起,改在東京皇宮的正殿內)參加新天皇的“踐祚之儀”。當時,負責傳令、主持的宣命使會在眾人和新天皇面前宣讀“即位宣命”,群臣百官向新天皇行“群拜舞踏之禮”,然後齊叫“萬歲”,等新天皇宣讀登極諭令後,儀式便告完成。

不過明治維新後,帝國憲法以及戰後的新憲法規定“天皇終身制”,新天皇必須在天皇死後立刻“踐祚”以繼任天皇,以防出現“空位”的情況

因此,大正天皇和昭和天皇的“即位禮”都在“踐祚”後進行,換言之“踐祚”比“即位之禮”的重要性來得高,例如大正天皇在1917年7月繼任,但他的“即位之禮”因故推遲到兩年半後的1915年才正式舉行。

日本天皇制的神秘主義:與“即位儀式”密不可分的“大嘗祭”

與“踐祚之儀”、“即位之禮”有著密不可分關係的,是即位後同一年11月舉行的“大嘗祭”。原本天皇每年11月都會在皇宮內舉行“新嘗祭”,是天皇各種祭祀中屬於“大祭”的重要宗教活動(“大祭”之外,還有“小祭”等重要性相對較低的祭祀活動)。

但是,如果該年有新天皇即位,“新嘗祭”便會改為“大嘗祭”,規模、陣仗也會比例年的“新嘗祭”大很多。而由於“大嘗祭”只會在新天皇即位的同年11月舉辦,因此在皇室儀禮上會將兩者合稱為“踐祚大嘗祭”。

不過,如果當年新天皇的父母、祖父母逝世,而時間是在夏末秋初或十一月之前,大嘗祭便會等到他們的葬禮和喪期過後,在第二年的11月進行。

日本天皇制的神秘主義:與“即位儀式”密不可分的“大嘗祭”

“大嘗祭”的本體“新嘗祭”是天皇每年以新收割的穀物,祭祀皇祖皇宗與諸天神的儀式。因此,“新嘗”本義是“新谷之饗”,也是頗具唐風的儀式。

由於“大嘗祭”是橫跨數日的重大祭典,之後還有宴請諸神的“大嘗節會”,另外,例行新嘗祭時也會進行“鎮魂祭”等,各項工作都需要將近一年的準備時間,開支極大。

因此,在日本王家式微的中世後期,即室町末至戰國時代的1466年,后土御門天皇舉行了大嘗祭後,大嘗祭便被迫停辦逾220年之久,直到江戶時代的1687年,東山天皇即位時得到幕府將軍的支持,才得以復辦,一直延續至今。

日本天皇制的神秘主義:與“即位儀式”密不可分的“大嘗祭”

傳統上,朝廷準備“大嘗祭”時,會有幾項工作要先行準備。首先在同年的8月下旬,稱為“幣帛使”的敕使,會到伊勢神宮其他官定神社進行宣告(現在基於政教分離,“官定神社”已被廢止),並在11月的其中一箇舊歷卯日開始祭典。

一般來說,天皇會在祭祀時奉上當年指定為祭拜所用的新收穀物,即被稱為“天御膳”的新白米飯,而負責提供“天御膳”的田地則被稱為“齋田”。除了穀物,祭典上還有事先準備好的黑、白兩種酒釀,以及供神明享用的“神饌”。天皇在祭拜皇祖皇宗和諸神後,便會食用這些酒菜穀物,以示與祖宗和諸神相感應,獲得他們的認可和附體。

由於“大嘗祭”是屬於歷代天皇的專斷事項,所有相關做法、具體儀式和手續,一律嚴禁外人筆錄和外傳,在古代也只有極少數的高級貴族,如關白、攝政,才能在事前獲得相關的綱領要義,但主體仍然只由天皇本人去執行。

天皇本人如何獲得相關知識、如何練習,都屬於極秘密的事項,外界和學者只能通過古代不完整的文獻去推敲分析。

時至今日,日本皇室堅決不開放大嘗祭,因此,它可以說是維持天皇和天皇制神秘主義的最重要、最後的一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