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與理性通過外感覺才得以呈現,即意象必須指向深層意識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意象的內涵是情感(包括內感覺)與理性的結合,情感與理性必須通過外感覺得以呈現。然而人的感覺,既可能是特異的、深邃的,又可能是表淺的、浮泛的。至於情感,也是同樣。人的情感雖有多種類型,但最基本的為兩類,一為深層的情感,一為表淺的情感。前者關注人與宇宙的根本性的問題,是生命的本質體驗;後者常與生活事件、日常事務相關聯。前者是深厚的、凝重型的,後者是即興的、衝動型的。前者較有持久性,將情感深深積蓄、埋藏,有時也奮發,但絕不濫施,不隨意消耗,“蓄之既久,發之乃烈”;後者則較外露,易生也易滅。前者具有更多的個人凝思的色彩;後者則傾向於納受與輸入,個性特點相對較弱。

情感與理性通過外感覺才得以呈現,即意象必須指向深層意識

而理性的思索也同樣可作如是分,一種來自既有的輸入,是流行的觀念、原則、條文的複寫;另一種則是獨到的自我精神歷險,是個體對世界的深邃領會和頓悟。前者雖也有思索,但與群體的、傳統的無多大區別,是重疊、復映與傳播的東西,乃是“水平線以下的思想的平均分數”(魯迅語)。後者強調個性精神,是詩人對世界的回答,他用詩與世界對話,並以此傳達給更廣大的人群,豐富人類的精神建築兩類感覺、兩類情感、兩類理性,表現於詩作中,其品性大異其趣,能給予人的也大為不同。如何使詩歌不至於停留在生活的粗淺表象和情與理的表層,而給人以深邃的情感震撼呢?那就要求詩人在自我的心靈世界與外部世界進行深沉體驗的基礎上,使意象指向人類的深層意識。

情感與理性通過外感覺才得以呈現,即意象必須指向深層意識

研究者認為,無意識是人類心靈中的最大區域,其神秘與未知的程度,猶如未開發的一塊大陸,它那未被認識的邊界伸展到了無限遠的地方。人類最偉大、最基本的活動是無意識在人類意識系統中,無意識構成其最龐大的主體,自覺意識僅僅是其表面的一部分。人類生命的本能衝動、情感的發生與積累等,均來自無意識的活動。我們說的人類的深層意識,即處於人類意識系統的無意識層次之中。生活中的一些重大問題......總是和集體無意識的原始意象有關。這種集體無意識出現在每個人的內心之中,是超個人的,因此藝術不屬於個人,而屬於集體,藝術與其說是表現藝術家個人的心靈的回聲,不如說是表現人類心靈的回聲。

情感與理性通過外感覺才得以呈現,即意象必須指向深層意識

為了表現這種人類心靈的回聲,藝術家必須從人類的原型意象中去獲得力量,這種原型意象,是無意識中的某種“力場”或意義核心,是一種“活的心理力量”。藝術的意義,就在於“抓住了這種從最深的無意識中產生出來的原型意象,把它納入到與意識價值的關係之中,並按照當代人的接受能力,使這種意象通過變形而為人們所能接受”。他以歌德創作《浮士德》為例闡述了集體無意識的作用,認為《浮士德》“所表現的只是早就存在於德國人的靈魂中的一些深奧的東西,歌德只不過是幫助它產生出來而已”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原型表象”雖然很難得到確證,但融恩對於藝術要揭示人類深層意識|——集體無意識的肯定,對於我們的創作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啟示。

情感與理性通過外感覺才得以呈現,即意象必須指向深層意識

卓越的詩人,總是把自我投置於宇宙、歷史、人生的巨大環流與旋渦中進行深沉體驗與博大思考,並以獨創的建構,表達人類與這個世界的迴響。對此,一些詩人也表達了這一自覺,如島子認為:“只有思索的觸角深入到意識的各個遙遠部落,意識和記憶裡過去與現在極其複雜的見解才會相互滲透。”詩,不能不是人類心靈深處的交響。儘管將詩降格為一次性消費的即興創作仍然為一些人奉行,那種在生活表面滑行的意象充斥詩壇,但詩總是詩作為文學中的文學,詩應當有涵蓋一切精神產品的超越性、深邃性與獨具的風範。意象指向人類的深層意識,是使意象的內涵真正豐厚與博大的根本途徑。然而人類心理結構中的深層意識具體又是指哪些呢?

情感與理性通過外感覺才得以呈現,即意象必須指向深層意識

筆者認為主要有三類,這就是關於人自身的存在、發展的生命意識,表達社會和文化環境的歷史意識,以及表達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的宇宙意識。在作品之中也只能是滲透,是模糊的籠罩,是朦朧的存在,而不是獨立在外、凌駕其上,或依附其表的。宇宙意識不是獨立的山峰,不是孤聳的島嶼,它是漫蓋在人類頭頂的光與雲,是穿透曠野的風,又似萬古不語的星空;它不僅僅屬於遠古、原始、歷史,它與人類是並行的,與詩人心心相印,在詩人不安的靈魂裡永恆悸動;它同樣也屬於現代,涵蓋未來。宇宙意識不是飄浮無定的神秘之物。它雖則空靈,但並非無根底。既然宇宙意識是人與宇宙的交會,那麼內中也就必然蘊含人的意識、人間意識。

情感與理性通過外感覺才得以呈現,即意象必須指向深層意識

問題在於這種人間意識須表現得非同一般。被沈德潛稱為“有吞吐宇宙氣象”的《觀滄海》一詩,其結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寫得何其沉靜,通篇無一字提及人與自我,而仍然可以感受到人在其間的位置。宇宙意識不是高處不勝寒的玉宇瓊樓,卻有與現實人生相依的內在機理;也不是與現實意識相對立而是包容涵納現實意識,是最高層次的對現實的注視。詩人以宇宙意識俯仰萬象,觀照人間,就更真切明瞭,昭然徹然,以之審察人生,體悟痛苦,也便更為清明澄澈、肅穆深邃。內有人說得好,哲學語言的終點往往就是詩的起點。

情感與理性通過外感覺才得以呈現,即意象必須指向深層意識

宇宙意識即哲學的思辨意味對世界的燭照。宇宙是人類的生存境地,也是人類永恆的精神家園,對宇宙,人類的依戀與迷茫並存。宇宙與人間同樣都是人類的探究對象,又都是無法深究窮盡的,但人類仍然會探究不息,具有恆久的執著與熱望。維特根斯坦有句名言:“凡是不可以言說的,對之必須緘默。”對此,我們可以在後面再加上一句:以緘默之心,走向接近。

我是“錢多多爸爸”,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