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就代表着客观吗?


数字,就代表着客观吗?

2019年5月11日,夏威夷莫纳罗亚气象台(Mauna Loa Observatory)的传感器数据显示,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突破了415ppm,达到了415.26ppm,是自现代人类存在的数百万年以来的最高值。事实上,碳排放导致地球变暖这一现象,我相信你早已有所耳闻了,从《京都议定书》到《巴黎协定》,各国政府早就在积极沟通,试图协商出一种大家都能认可的控制问题的方案。

而方案的难点,在于对碳排放的限制标准。大家一定知道,任何生产活动,都会产生碳排放。限制碳排放,就等于限制生产。每个国家出于自己的利益,肯定都希望其他国家多减少碳排放,或者多交一些罚款,而自己则最好不用这么做。因此,制定一条公平的标准,就成了相关协商的关键问题。

这个时候你大概会好奇:这有什么难的,按照正常逻辑,只需要制定一条全球统一的标准,然后碳排放高的国家多交罚款,碳排放低的国家少交罚款,没过线的不交罚款,这不就行了?

可问题来了:什么叫碳排放高呢?

比如,数据显示,现今中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357万吨,几乎是美国每年5414万吨的两倍,听起来很高,按理来说应该多交罚款对不对?不少美国人也是这么想的。

然而,这么想的人都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国的人口约14亿,是美国人口的4倍,碳排放总量高于美国实在是太正常了。换算一下,中国的人均年碳排放不过0.0742吨,美国则是0.1656吨。这么看来,美国的人均年碳排放反而是中国的两倍!

与此同时,现在很多数据统计的都是当前的碳排放,但全球变暖的过程已经持续了数百年,而中国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是近一百年才完成的,可以说,现今的局面其实有大半都与这些国家无关。所以如果考虑到西方发达国家要还的“历史债务”,统计“历史人均碳排放”或许才是更合理的标准。

你看,哪怕是同一个名目下,也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统计方法。得出来的数据乍看起来都挺有道理,但各自指向的却是完全不同的结论。胡适曾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实际上,很多看上去高大上的统计数据也是如此。

数字,就代表着客观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