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經濟學眼光看《愚公移山》,為什麼人們有非理性選擇!

第一部分:《愚公移山》的故事

  • 《列子·湯問篇》裡講了一個《愚公移山》的故事:
以經濟學眼光看《愚公移山》,為什麼人們有非理性選擇!

  •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日:“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日:
  •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日:“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扣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 這段話翻譯過來是這樣的: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方圓七百里,高達幾萬丈,原來位於冀州的南面,河陽的北面。
  • 山北有位老人,叫做愚公,年紀快九十了。他家的住處正對著這兩座大山。他苦於大山阻隔,出入的道路十分迂迴曲折,於是召集全家人商議,說:“我想和你們一起,用盡一切力量去搬掉這險阻,開出一條大路,直通冀州和漢水的南部,你們說行嗎?”全家人七嘴八舌的都表示贊同。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一個疑問,說:“就憑你這點力氣,像魁父這樣的小山包,恐怕都搬不掉,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怎麼樣呢?再說了,挖出來的那些石頭和泥土又往哪裡扔呢?”
  • 家人你一言我一嘴地說:“可以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去。”於是,愚公就率領著三個能挑擔子的子孫,鑿石頭、挖土塊,再用簸箕和筐子把土石運到渤海邊去。他們的鄰居是京城人的遺孀,她有一個遺腹子,剛剛長牙,蹦蹦跳跳地也去幫助他們。從寒冬到炎夏,他們只能往返一次。
  • 黃河邊上住著的一個老頭,人稱智叟。他以嘲笑的語氣勸阻愚公說:“你簡直傻得太沒邊了!就憑你這把年紀,這點兒力氣,要拔掉山上的一棵樹都不容易辦到,又怎麼能搬掉這麼多的山石土塊呢?”
  • 愚公長嘆了一口氣,說:“我看你太頑固了,簡直不明事理,竟然連那寡婦的小孩都不如!我雖然會死去,可是我還有兒子呢!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兒子,兒子又生孫子,這樣子子孫孫是不會斷絕的呀!而這兩座山再也不會增高了,還怕挖不平嗎?”智叟聽了,無言以對。
以經濟學眼光看《愚公移山》,為什麼人們有非理性選擇!

  • 山神聽到了愚公的這些話,擔心他挖山不止,就去稟告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被愚公移山的誠意所感動,就派了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那兩座大山。從此以後,從冀州和漢水的南面,再也沒有大山擋路了。

第二部分: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愚公

  • 的確,愚公的精神是十分可嘉的,但是我們如果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愚公這個選擇的話,這個選擇卻是絕對不可取的。
  • 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盧卡斯有一個理性預期理論,他說,經濟活動中,具有理性的各個經濟主體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經濟決策之前,人們總是儘可能地利用目前所有可能利用的信息,對未來做出合乎理性和未來客觀事實的估計和預測。這種預測人們稱為理性預期,它影響經濟活動中所有參與者的行為,並對經濟活動產生重大影響。
以經濟學眼光看《愚公移山》,為什麼人們有非理性選擇!

  • 用盧卡斯的理性預期理論來說,愚公移山就不是一個理性的預期,而是一個非理性預期。是的,在經濟決策之前,人們總是儘可能地利用目前所有可能利用的信息,對未來做出合乎理性和未來客觀事實的估計和預測。但是,當未來太遙遠的時候,當未知因素太多的時候,人們對未來是無法預期的,因為未來不確定的因素太多。
  • 比如說,愚公和現在的兒孫雖然取得了意見的一致,但是他不能保證他孫子的兒子,孫子的兒子的孫子,子子孫孫……都按著他選擇的方式生存,也就是說愚公無法保證他選擇的這個“政策”的連續性。一旦日後愚公的某一代人放棄了愚公的這個選擇,愚公以及愚公的子子孫孫們付出的所有努力就會前功盡棄,前期投入的所有成本都將變成沉沒成本。
以經濟學眼光看《愚公移山》,為什麼人們有非理性選擇!

  • 再比如,也許愚公以及愚公的後代經過多年的努力還沒有見到什麼成效呢,結果這時候諾貝爾發明了TNT炸藥,三下五除二兩座大山被炸平了……還有,隨著時代的變遷,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們紛紛擁入了城市裡,兩座大山雖然搬走了,但是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 再比如,在愚公那個年代裡,人們還沒有注意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還不存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問題。如果愚公的子孫一直挖到現在還沒有把大山移走,那可就慘了,環保局以破壞環境為由,勒令其退山還林,恢復原樣,並罰款二十萬,你說愚公的子孫冤不冤?他們還要把移走的山移回來!想起未來這些可怕的後果,我們簡直為愚公的子孫們不寒而慄。
  • 所以,對這種需要經過非常漫長的年代才能見到經濟效果的選擇,我們還是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 再說了,經濟學的精髓是選擇。面對眾多可供選擇的方案,人們應該選擇投入成本最小而獲得收益最大的方案。
以經濟學眼光看《愚公移山》,為什麼人們有非理性選擇!

  • 就拿愚公移山這件事來說吧,面對河曲智叟的詰問,愚公胸有成竹地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這話也不假,可是愚公的祖祖輩輩挖山不止,如此,生活之中只有挖山一事,生活還有什麼樂趣,放棄的東西也忒多了吧?成本也忒高了吧?
  • 效率也忒低了吧?愚公之家雖然“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但是要擺脫這種難堪的局面,“移山”並不是唯一的選擇。
  • 比如,可以選擇搬家的方式永遠地擺脫太行、王屋二山的阻隔,這是成本最低的選擇;比如,還可以選擇修路的方式實現出入方便的目的,這也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方案,投入要比移山小得多,而收到的效益並不比移山低。相比之下,愚公選擇了一個成本最高、收效最小、效率最低的方案。愚公之愚可想而知。

第三部分:人們選擇的非理性

  • 還有,愚公在移山過程中使用的工作方法也太缺乏技術創新和政策創新,他們選擇的辦法顯得太原始了一點。
以經濟學眼光看《愚公移山》,為什麼人們有非理性選擇!

  • 好,既然選擇了移山,那也可以發明一些先進的工具吧,也不能僅僅依靠“箕畚”吧?至少還可以使用毛驢吧,或者至少可以考慮發明個獨輪車什麼的吧?另外在政策上也應該制定一套獎勤罰懶的措施吧?否則愚公的後人越來越多,大家在一起吃大鍋飯,移山的效率肯定會更低,那得什麼年代才能把山移走啊?
  • 當然了,也許並不是愚公不會選擇。我們知道,是生產力決定了現實的生產關係,現實的生產關係限制了人們的思想、限制了人們的選擇,最後導致了人們選擇的非理性。
以經濟學眼光看《愚公移山》,為什麼人們有非理性選擇!

  • 今天,我們面前的選擇越來越多了,而且我們改變選擇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改變選擇的成本也相對降低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對未來進行預期的工具、方法也更為先進了。
  • 比如,現實生活中跳槽的人越來越多了,為什麼?因為找工作容易了;比如,離婚的人越來越多了。為什麼?
  • 因為單身生活已經不像過去那樣艱難了,人們找房子容易了,找新的配偶也容易了,養育未成年子女的能力也提高了,並且人們對離婚現象也越來越寬容了;再比如,跨地域遠距離遷徙的家庭、個體也越來越多了,為什麼?
  • 因為社會財富豐富了,因此按戶口人數分配生活必需品的限制取消了,人們對戶口的限制也就越來越鬆了,人們離開戶口所在地也能輕鬆愉快地生活了……所有這些同樣是社會生產力進步給我們帶來的。人們的思想必然是環境的產物,人們的思想必然要受到環境的制約,沒有任何人可以超越時代,智叟不能,愚公也不能;你不能,我也不能。
  • 今天我們在這裡說三道四,如果你生存在那個年代,你也和愚公一樣,一樣缺乏理性。
  • 後來的人看先前的人總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