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令人感動的“板書”

板書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載體,記載了教學路上的點點滴滴。可是,一次學生的集體“板書”卻令我久久不能忘記。

“叮鈴鈴……”伴隨著上課鈴聲,我開啟了教師之旅。第一節課就有學生交頭接耳,我回頭看學生,教室安靜下來;我再板書,學生又說話……不得已,我放下粉筆,想要重申課堂紀律。就在我開口說話時,又有說話聲從學生中間傳來。“不要再說話了!”我亂了方寸,還不小心碰倒了桌子上的水杯。水杯重重地摔在地上,發出清脆的響聲。學生和我都被這突如其來的聲音驚得愣住了。“我不教你們了”,撂下這句話,我衝出了教室。

回到辦公室,我坐在椅子上深深地喘氣。待情緒慢慢平靜,我回想剛才的行為似有不妥:學生上課說話值得我作出如此反應嗎?哪有老師因為學生上課說話就中途撤退的,我該如何化解這個尷尬局面?

這時,身後傳來“窸窸窣窣”的聲音,我扭過頭,全班學生整整齊齊地在站在那裡。班長向同伴使個眼色,學生齊聲喊道:“老師,對不起!”我輕聲說:“回去吧。”學生又說:“老師別生我們的氣,我們知道錯了。”我擺了擺手,學生便輕輕退了出去。

第二節上課鈴響,我懷著複雜的心情走進教室,抬頭看黑板,密密麻麻寫滿了字。仔細看,中間是粗體大字“老師您別走”!旁邊寫滿了相同的三個字“對不起”。一看就是學生的字跡。再看學生,他們的眼神裡是犯錯後的不安。我眼角溼潤了,大聲說:“老師不走!”

放學後,學習委員和學生代表到辦公室與我長談,化解了課上的不愉快。同時,為了建設一個更好的班集體,我們就班級常規、師生交往、班委職責達成共識。

其實,學生在課上說話不僅僅是學生的問題,也有老師的原因。為此,我找來同事幫我分析,幾番剖析、討論後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作為班主任,我不夠主動,所以才會在與學生相處時處處被動。我應該在見到學生之初就對班級和學生情況進行了解,在此基礎上與學生深入溝通,制定班級公約,便於師生交往和班級管理。

在對學生進行深入瞭解後,我發現在這個班集體中,有的孩子是留守兒童,家長雖然在物質上滿足了孩子的需求,卻不能及時給予心靈上的慰藉;有的學生是重組家庭,父母雙方給不了孩子足夠的愛,導致孩子性格孤僻;有的學生是單親家庭,不夠自信。

或許,他們只是因為家庭教育和愛的缺失才如此隨性,不是不守規則,而是不知規則。他們都是善良孩子,所以才會在發現傷害老師後及時道歉。面對這些內心柔軟的孩子,我要做的就是多一些耐心和愛。

教師是傳授知識的“送經人”,也是需要不斷學習的“取經人”,經歷磨鍊才能取得教育的“真經”。

(作者單位系河北省大名縣萬堤鎮前屯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0年04月08日第1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