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在地理方面有什麼特點?

時代傻瓜李博士


古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一語道破飲食與人類那密不可分的聯繫。既然飲食在人類生活所佔份量為重中之重,聰明的人類自然不會滿足於單調乏味的飲食。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種類的食物被發現,懂得提取鹽,糖等調味品更似引起了飲食文化的一次革命。人類飲食從原始社會的吮血為湯,生肉為食逐步發展為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

 在我國東部平原地區,大概以秦嶺-淮河為界,以南是水田,種植水稻;以北是旱田,種植冬小麥或春小麥。南方人以大米為主食,而北方人則以小麥麵粉為主食。在氣候方面.北方的氣溫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飲食中脂肪、蛋白質等食物所佔比重大,尤其在牧區,牧民的飲食以奶製品、肉類等為主。南方人飲食以植物類為主.居民有喝菜湯吃稀飯的習慣。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青稞是藏族種植的作物和主食,同時為了適應和抵禦高寒的高原氣候,具有增熱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稞酒成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飲料。我國在飲食習慣上有“南甜、北鹹、東辣、西酸”之說,充分體現了我國飲食的地區差異。我國地域遼闊,飲食調製習俗、飲食風味也必然幹差萬別,最能反映這一特點的是我國的菜系。我國有八大菜系或十大菜系之分,各萊系的原料不同、工藝不同、風味不同。川菜以“辣”著稱,調味多樣,取材廣泛,麻辣、三椒、怪味、萸香等自成體系,“江西不怕辣、湖南辣不怕、四川怕不辣”即突出反映了四川菜系辣的特點、川菜以辣為特色。與當地人抵禦潮溼多雨的氣候密切相關。粵菜燴古今中外烹飪技術於一爐.以海味為主,兼取豬、羊、雞、蛇、猴、貓等,使粵菜以雜奇著稱、而豐盛實惠、擅長調製禽畜味、工於火候的魯菜,因黃河、黃海為它提供了豐富的原料.使它成為北方菜系的代表,以爆炒、燒炸、醬扒諸技藝見長,並保留山東人愛吃大蔥的待點。此外,淮揚菜、北京菜、湘菜等各居一方,各具特色,充分顯示了我國飲食體系因各地特產、氣候、風土人情不同而形成的複雜性和地域性。 

    由於各地的風俗不同,影響著人們的飲食習慣。比如春節,各地飲食習慣就差別很大。南方魚產豐富,常大魚大肉數天,除夕晚餐少不了魚,含“年年有餘”之意。華北地區除夕晚上吃餃子,含“交子”(新年伊始)之意。且有“初一吃餃子。初二吃麵”的習俗。而西北地區的漢族則除夕全家共吃煮熟的豬頭,稱“咬鬼”,以防惡鬼勾魂等等、諸如此類的節日供品、節日喜慶等活動,又為我國飲食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 


水滄浪99



說客先生dys123


中國地大物博,飲食也多種多樣。飲食和地理具有密切的關係。所謂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而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氣候,所以也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的習慣。

按照五味來說,東部喜酸,南方偏甜,西方喜辣,北部重鹹。

正合中醫所講五行方位。


法眼觀天下


中國飲食文化是有相當的地域特色,就好比我國東北由於地處北極圈常年平均氣溫比較低,由於氣溫低導致人體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相對減弱。高度酒對於加速血液循環和驅寒效果明顯,因此東北飲酒比例相當高。也因為地處極北,長久以來對於冬季蔬菜的儲存非常有特色,那邊泡菜醃菜也屬於特色風味。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屬於溫帶地區,山林較多,四季分明溼寒之氣較重,這邊飲食習慣所以辣為主,辣椒更多時候可以祛溼。福建兩廣地區為沿海亞熱帶地區,熱氣較重需多食清涼去熱類清補食品,各種特色湯品糕點。



追尋忘我


中國飲食方面分為八大菜系

魯菜、川菜、粵菜、淮揚菜(並沒有蘇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

魯菜:由濟南、膠東、孔府菜三部分組成。口味鮮鹹為主,以鹽提鮮,突出食材本身的味道。湯類較多,滋補。代表菜:四喜丸子,糖醋鯉魚,油燜大蝦,灌湯包。

川菜:包括成都、重慶、樂山等地方菜。口味麻辣為主,味重油重,多用麻辣調味料。代表菜:回鍋肉、麻婆豆腐、魚香肉絲、宮保雞丁,辣子雞丁,水煮肉片。

粵菜:有廣東、潮州、東江三個地方特色菜發展而成。口味鮮香為主,各季節口味不同,選材精細,擅長小炒,而且食材很多,以鮮、嫩為主。代表菜:白切雞,菠蘿咕咾肉、鹽焗雞。

淮揚菜:長江中下游的著名菜系,覆蓋較廣。口味清淡為主,以燉、燜、煨著稱,重視調湯,保持原汁湯色。代表菜:淮揚獅子頭,鹽水鴨。

浙菜:百科杭州、寧波、紹興三個地方菜特色。口味清淡為主,烹製海鮮河鮮有獨到之處。代表菜:西湖醋魚,東坡肉,油燜春筍,龍井蝦仁。

閩菜:以福建,閩南、閩西三地風味菜為主。口味鮮香為主,味道醇厚。代表菜:佛跳牆,太極明蝦,醉排骨。

湘菜: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區,湘西山區三個地區的特色菜為主。口味香辣為主,注重原料搭配,滋味滲透。代表菜:農家小炒肉,長沙臭豆腐,麻辣子雞,剁椒魚頭。

徽菜:主要分佈在古徽州等地。口味以菜品原味為主,重原味,調料少,擅長燒、燉、蒸。代表菜:紅燒果子狸,火腿燉甲魚。(由於傳統菜品多為山珍野味,出於保護自然考慮徽菜正在絕跡。)

八大菜系中,川菜流傳最廣。還有其他很多口味菜系,但是被大家普遍承認的就只有八大菜系了。







拿著望遠鏡找水


古語曰:“食、色,性也”,自古民以食為天,俗話還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七件事,件件都是與飲食相關的。

正因為飲食是人們的安身立命之本,再加上中國地大物博,自然地理區域分佈不同,氣候條件和民族習俗差異大,使中國各地飲食文化呈現鮮明的多樣性和複雜的地理差異,膳食品種之廣、食品加工之精、烹飪技藝之妙。

1、人們習慣用八大菜系來分析飲食文化, 其劃分標準包括烹飪手段、口味、飲食方式、食用原料等多方面因素。

“八大菜系” 是指黃河流域的魯菜 、 長江中上游的川菜、長江下游的淮揚菜和珠江流域的粵菜,還有湘菜、徽菜、 閩菜 、 浙菜幾大菜系。川菜以 “辣 ” 著稱, 調味多樣,取材廣泛,素來享有 “一菜一格, 百菜百味”的聲譽。粵菜燴古今中外烹飪技術於一爐 , 以海味為主, 兼取豬 、 羊蛇、貓等,以雜、 奇而著稱 。而魯菜,因黃河、黃海為它提供了豐富的原料, 使它成為北方菜系的代表,也是京菜發源的最初基點。此外,淮揚菜、北京菜、湘菜等各居一方, 各具特色, 充分顯示中國飲食體系因各地特產、氣候、風土人情不同而形成的複雜性和地域性 。

2、從口味上劃分,中國的飲食文化地理劃分為長江上中游重辣區、北方微辣區 、東南沿海淡味區3個大區。“南甜北鹹 , 東辣西酸”,這是中國民眾中流傳甚廣的飲食口味地理方位觀,人們普遍接受這種觀念並習以為常。

3、北方人主食是麵食、玉米等,南方人主食大米,因為中國北方的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玉米、高粱、土豆等,但是不論南方還是北方,農業民族都有食用蔬菜和家畜家禽肉和蛋的習慣。

4、南北方少數民族的生產活動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制約,而吃什麼不吃什麼又受信仰習俗的影響,所以自然環境和傳統觀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南、北方的飲食習慣。

北方的少數民族主要有朝鮮族、回族、維吾爾族等,南方的少數民族主要有藏族、彝族、羌族、納西族等。由此而形成的飲食風俗中,伊斯蘭民族忌豬,不食自死物;穆斯林一般不吸菸飲酒;藏傳佛教信徒普遍禁食魚,他們崇拜龍,認為魚是龍的子孫;滿族尊崇努爾哈赤,傳說狗兩次救起脫險,故不食狗肉;蒙古族、藏族一般也不吃圓蹄動物。

中國土地廣袤、物產豐富、人口繁榮,在此基礎上孕育出的中國飲食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經歷幾千年的發展、演變和積累,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內涵和功能,最終創造了具有獨特風味的中國飲食文化,成為世界飲食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文化拾荒者


中國飲食文化在地理位置上源遠流長,口味都獨具風格、各有千秋。江浙菜系精緻清淡,做法頗具江南水鄉的微波粼粼,又恰似江南女子的含蓄之美;東北菜系純樸大方,做法頗有黑土地的肥沃豐富,又恰似東北大姑娘的火辣辣;西北菜系肉多味正,又恰似西北漢子的彪悍勇猛;川菜菜系麻辣爽口,耐人尋味,具有擋不住的誘惑力;湘鄂菜系香辣無比,菜品齊全,吃罷讓人流連忘返;粵菜菜系千奇百怪,海陸空各顯神通,把廣東人的性格展現的一覽無餘;魯菜菜系實在多滋,文化底蘊深厚,加之酒文化做伴,山東人的好客之情發揮的淋漓盡致;京津菜系滿目琳琅,色香味俱全,吃後紫氣祥雲鋪在臉龐……華夏民族的美食享譽全球,舌加上的中國賞心悅目,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強而有力。[加油][加油][加油]如果您覺得味道還可以,請您點贊並歡迎您留下寶貴意見![鼓掌]








漁陽掛月


你好,我是微星初現,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對我這種沒有走南闖北經歷卻又喜歡做吃的的人來說,我們對飲食的瞭解大都來自書本,來自網絡。尤其是近幾年《舌尖上的中國》等一系列美食紀錄片的誕生,更是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美食的豐富,美食文化的璀璨。

不同的地區,因著地理環境上的差異,土壤、氣候、水等的不同,造成了各地迥異的飲食文化。就像我們北方多種小麥,而南方的環境更適合種稻米。

今天,我想分享一本英國美食家扶霞·鄧洛普寫的書——《魚翅與花椒》,這本書通過扶霞在中國許多地方的美食探索,勾勒出了各地獨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而且書中的文字極具生活氣息,生動形象,讓你彷彿置身於那充滿煙火氣的菜市場中。


扶霞最開始到的地方是四川成都,成都的美食吸引著她。慢悠悠的古城氣息中,她開始了自己的美食探索。她說成都的美食彷彿也摻入了城市的氣息,讓你感到溫柔。四川的擔擔麵、魚香茄子,火爆腰花,每一樣都勾動著味蕾。



其實四川的食材裡必不可少的是辣椒或者花椒,這跟當地潮溼的氣候是分不開的。但作者之後去了重慶,才知道那裡的辣是多麼得“暴力”。

後來,扶霞跟隨自己的同學回到了甘肅過年,看到了北方的飲食,以及這飲食背後的文化。這裡的飯都比較低調,尤其在冬天,除了小麥、豬肉、辣椒和大蒜也沒什麼別的食材。而且這裡有非常嚴重的男女等級觀念。冬天,家裡的女人們忙著和麵、擀麵、蒸饅頭,男人就坐在炕上聊天。

再之後,扶霞去了湖南長沙,在這個毛主席的故地裡,她瞭解了很多與偉人有關的事情,也嚐到了毛家菜。

我們面前的桌上擺滿了一盤盤菜餚:肯定是有盤紅燒肉的,放了八角、姜和辣椒;還有乾鍋香辣蝦、豆豉魚和肚片藥膳湯。不過其他大多數的菜都是毛澤東最愛吃的簡單農家菜:家常豆腐、蕨菜肉絲、小炒苦瓜和南瓜羹。



作者寫,飲食會跟著所在城市的體性轉換。比如香港,本身就是一箇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那麼這裡的飲食無形之中也就攜帶了這個特色。私房菜在這裡自成一個體系,作者就介紹了一道極具中西融合魅力的菜,名字叫“糯米蒸鵝肝配焦糖綠蘿蔔泥”。

當然,書中還有一些別的地方的菜餚,以及這菜餚背後的文化背景的描述。

可貴的是,扶霞在《魚翅與花椒》這本美食書中並不單純地介紹美食的製作,而是擴張到了人物,故事和歷史文化。讓我們這些讀者瞭解了一個地方獨特口味背後的故事。 所以,不同的地域包含不同的飲食文化,這跟自然有關,跟歷史有關,跟人有關。

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多轉轉,多吃吃。

(以上圖片均來源網絡,若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微星初現


不同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造就了各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 北方的氣溫比南方低 ,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 因此北方人的飲食中脂肪、蛋白質等食物所佔比重大 , 尤其在牧區 , 牧民的飲食以奶製品、肉類等為主。南方人飲食以植物類為主 , 居民有喝菜湯吃稀飯的習慣,比如我們海南,“飯前喝湯”,海南人吃飯一般要在飯前喝湯,無論飯菜是否已經擺上,先要吃的東西一定是湯,喝過湯之後才吃飯吃菜,酒足飯飽以後,還要再喝碗湯,才算是吃完了一頓飯。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 , 青裸是藏民主要種植的作物和主食 , 同時為了適應和抵禦高寒的高原氣候 , 具有增熱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為藏族人民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飲料。


賣玉石的小哥


各地區的飲食文化千姿百態,就中國而言:

中國幅員遼闊,呈三級階梯,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五種地形分部,又有多種氣候,造就了多種多樣的飲食文化。

北方:北方人性格粗獷豪放,食物的份量也就大,造就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特點。北方人的口味偏重,食物含鹽量大,由於北方冬季寒冷,並且持續時間長需要食用脂肪和蛋白質含量多的食物來抵禦。

南方:南方性格多謹慎,菜品多精雕細刻,而且量較少,口味也較清淡一些。部分地區由於氣候的關係,多以麻辣著稱

牧區:由於歷史因素和地理因素和種植區域接觸較少,食物多以肉類和奶製品為主

青藏地區:由於交通不便,土地貧瘠,生態脆弱,多以種植青稞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