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修行的最高境界,無非就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

南懷瑾說: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南懷瑾能將“佛道儒”三家思想核心巧妙融合在一起。他說:中國人修行的最高境界,無非就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短短九個字,道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簡單點講就是“放的下,想得開,拿得起”。

儒道佛法文化的核心與區別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進取文化。

道家文化:規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獻文化。

法家文化:“法”治文化。

二、做人標準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

道家文化:領悟道、修養德、求自 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 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 智慧。

法家文化:以身正法。

三、人生觀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法家文化:公利、法制、誠信。

四、世界觀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臺。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創 造地獄、極樂。

道家的主要思想:道家古代道家是一種思想流派,以老子﹑莊子為代表。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與自然和諧相處。

法家文化:不尚賢,依法治國。

五、價值觀

儒家文化: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帶動和諧的社會。

佛家文化: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個人價值最大化。

法家文化:在中國哲學的舞臺上,其實主角並非是儒家一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思想都佔據過主流。法家就是功利的。所謂功利,就是看一件事情在做之前,他是否有用,對社會有好處,那就去做,否則就不去做。所有看起來虛頭巴腦大而無用的東西,都在被摒棄之列。那麼什麼東西你看不見但是又在實實在在的起作用?當然是法制了,它可以規範人的行為,規範國家的行為,特別是能對君主集權維護君主的權利起作用。所以法家就用嚴刑峻法去統治人民。建立在這個價值觀的基礎上,法家在人生價值觀上特別強調誠信,因為誠信與法律精神是一致的。

六、哲學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學。

道家文化:出世哲學。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佛陀在菩提樹下開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之後,就開始了他傳法的歷程。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他傳的法,其實就是三個字:戒、定、慧。

法家文化:治世哲學

儒家主要做的是教化民眾,使得老百姓成為明禮守法,有素質的人。

道家,主要是老子,是君人南面之術,也就是教統治者,也就是君王應該如何行事的。清虛自守,卑弱自持。就是謙恭之道。

法家以法懲惡,只能算是治世之術,算不上道。

中國人修行的最高境界,無非就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

以上是中國本土的三家,佛家是外來文化。佛家之所以能在中國發揚廣大,不是因為它帶來了中國人原本沒有的思想認識,他的傳播恰恰是因為他的思想契合了中國人原有的思維模式。中國的道家思想,到莊子的時候,目光轉向個體自身。而政治思想在漢代之後,儒家佔據了主導地位,道家的眼光進一步向個體轉變,而佛教空無思想,與道家的清虛,在本質上有相同之處。因此,到魏晉時期,深入研究道思想而形成玄學的中國思想家們很容易就接受了外來的佛家觀念。使之在中國發揚廣大。

佛家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沒有自性。人生是虛幻的假象,人生是苦。人要脫離苦海,靠的是對佛法的體悟,認識到色即是空,萬事虛無的道理。如果悟透佛生,人生就可以解脫,到達彼岸。

就儒釋道三教來說,都講人生的修練,都要講人格的完善,都追求至善之境。但儒家修今世,佛家修來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今世比之虛無縹緲的來世更重要。因此,在歷史上,儒家始終是中國文化的主流。而法家的影響力無法與其它三家相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