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樂隊》:被嚴重低估的喜劇電影,被看不起的烏合之眾

在幾檔和樂隊有關的綜藝節目播出以後,很多人又想起了前兩年有一個以樂隊為題材的喜劇電影:大鵬導的《縫紉機樂隊》。

這部片子在豆瓣上的評分並不高,有當時受其他風波拖累的成分,但在播放器上的評分卻很不錯。筆者也是老老實實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坦白說,並非看過的最厲害的喜劇電影,但絕對是最打動筆者的之一。

《縫紉機樂隊》:被嚴重低估的喜劇電影,被看不起的烏合之眾

這部電影的主角和背景選擇的是一批音樂人,是我們記憶中那種小時候、年輕時、老了以後的叛逆少年,在家裡藏吉他,揹著老婆、女兒搞搖滾的那些人。而且走的也不是少年追夢成功的類型,男主角程宮人近中年,事業失敗,揹負過父母的期望,追過夢,然後放棄了夢想,終日為錢奔波,幾度被謀生的風浪徹底拍死在沙灘上的小人物。雖然他們是音樂人,但反而因為處境很像我們。每個人都有過被撕下的海報,熱愛的音樂,曾經追逐的人物,還有可能已放棄的或未做到的理想的自己。

《縫紉機樂隊》:被嚴重低估的喜劇電影,被看不起的烏合之眾

程宮遇到了一個傻子般的搖滾迷:胡亮,這人是整個主要人物團裡面,樂隊裡面,最傻最愣的一個,不懂怎樣說話,輕易相信別人,揣著夢想和信仰的年輕人——但也不帥,胖胖的,還憨,為他開啟了一個意外的"快錢"任務,即組織一場演出,保住昔日搖滾之都集安的搖滾象徵:"大吉他"。這個大吉他是整部電影的靈魂,塑造和使用得最精髓的形象。

大吉他誕生於搖滾之都的興盛時代,在電影裡這座大吉它雕塑是伴隨著集安的破吉他樂隊而生的,而電影主線開始時破吉他樂隊早就解散了,程宮還正是那個把樂隊搞解散的經紀人,反而被胡亮慕名請來守護大吉他。於是一群人就在前期的喜劇色彩的故事裡集結起來,因這個大吉他而來。

《縫紉機樂隊》:被嚴重低估的喜劇電影,被看不起的烏合之眾

這部電影有一些迷之催淚點,特別是對於本身就對音樂尤其搖滾有感情的人。

首先,這部電影在敘述時不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照顧到了每個人,用幽默的色彩勾勒了每個人的背景、家庭。

同時,許多把情感習慣於傾訴給音樂的人,特別是不唱歌而是選擇玩樂器的人,很可能並不善於社交,或者性格內向孤僻,就像電影最開始加入樂隊根本不理人的貝斯女孩和鼓手小哥;然而電影特地呈現出來,一個樂隊之間獨特的溝通就從每一個聲部一步一步加進來開始,最後一起合作出富有激情和默契的表演。,畢竟玩搖滾、玩樂隊,從來不是隻有歌手在發光;每一位樂手、每一個聲部,都是不可或缺的,這應該是屬於樂隊的獨特團隊感,電影給了它一個充分的鏡頭。

《縫紉機樂隊》:被嚴重低估的喜劇電影,被看不起的烏合之眾

其次,搖滾"不死"、搖滾精神,並不只是說說而已。

這個樂隊最後聚集起來的人中,除了有年輕漂亮的俊男靚女,還有"老楊頭子"和小女孩。老楊是個醫生,而且年輕時是破吉他樂隊前任吉他手,還有個老外號"吉他大帝";昔日破吉他樂隊沒火的時候他就已經在了,現在竟然又來到縫紉機樂隊,經歷大吉他的起落,不能不說像有一根隱隱的線,牽連起大吉他和這個已經走完大半生的音樂人。而小女孩的人生還沒開始,雖然家中有母親反對。卻懵懂之間被父親灌輸了對音樂的熟練和熱愛,偶然而難得地成為了樂隊中如此年輕的成員。

看見這一老一小在樂隊夜晚舊的、潦草的、空落的場地裡手拉手,碰杯排練,這部電影突然讓我感到了最大的誠意——這不是那種只顧光鮮亮麗,粉飾情懷,以搖滾和音樂做噱頭的喜劇電影,而是一部尊重音樂人之心的作品。

《縫紉機樂隊》:被嚴重低估的喜劇電影,被看不起的烏合之眾

因此,當傻憨的主唱、叛逆貝斯少女、總背對著觀眾打鼓的貝斯手、讀小學的鍵盤手、當姥爺的吉他手在各個地方撥動琴絃和鼓架,奮力為樂隊和寄託著保護大吉他的最終演出四處宣傳吶喊的時候,當他們一起在某些演出後的夜晚喝著幾兩啤酒坐在大吉他之下滿足地笑起來的時候,每個人都匯聚著一類縮影,又如此不同,卻因為大吉他和搖滾凝聚出深刻的關聯感,溫暖而熱忱。

所以大吉他被拆掉的時候,整個畫面格外地悲壯慘然:鋼筋暴露,大吉他的柄支稜著垂下,大雨和泥土匯成黑色的河,淹沒了樂隊的每一個人。

老楊,小姑娘,原本總是不笑,一臉酷的鼓手小哥,更有崩潰的胡亮……所有人的表情都那麼悲痛,可謂涕泗橫流。包括對現實妥協,成為大吉他被拆的直接原因的程宮,連他自己也痛苦不堪。從那一刻開始,應該所有觀眾都會不願意程宮向現實妥協,不管程宮對現實的無力有多像自己。這明明是一部喜劇電影,但它明明白白地把夢想、信仰拆給你看時,你一定會感到痛苦。所以電影中唱,"沒有理想的人,他不難過。"

《縫紉機樂隊》:被嚴重低估的喜劇電影,被看不起的烏合之眾

搖滾精神究竟算什麼?理想究竟算什麼?

在喝過這麼多年毒雞湯,終於把"先掙一個億"的小目標看做笑話以後,我們已經不吃那一套堅持理想就一定會有貴人相助,改變命運的套路了。程宮做的事固然讓人可能一時憤怒,但他偏偏最像你我。上一代拼命為我們換來了門檻和起點,自己看著過去的天真,卻不能給出一個境遇為何至此的原因。而大吉他一開始也是要拆的,程宮無奈道,早就沒有人聽搖滾了。理想不能給你送來最缺的東西,還要不要它?

可是電影不是沒有給面對這一切的答案,反而給了一個不卑不亢的回應。沒有人聽搖滾,但那口氣是屬於音樂人和創作者的,就算廢墟的門鎖了,縫紉機樂隊對著失敗的目標,已經摺斷的大吉他,還是開始了一場精彩的演出。就算理想不等於錢,程宮也還是憋著一口氣,打了五千塊錢的的士車再來找胡亮,說,沒有理想那口氣,腦子裡就沒了魂,只有那些紅色的紙幣;沒了一天的開始,只有一天的結束。

《縫紉機樂隊》:被嚴重低估的喜劇電影,被看不起的烏合之眾

慘淡的理想主義者,在理想的廢墟上,上演著最純粹的狂歡。

如果沒有瘋狂湧入這場狂歡的人群,沒有事後以學校形式在廢墟上重建的大吉他,也許這真的不能定義為一部喜劇,也許就更像一座被拆毀後再無痕跡的大吉他。觀眾、資本、現實,來來往往,冷熱無情,但理想是溫熱的,是屬於你的,就像片中反對搖滾的小姑娘的母親那一連串歸罪於理想的邏輯和開發商說理想又不能給你一個缺少的腎,雖然說出來都是喜劇橋段,但又是含著無奈的幽默。理想不是失意的罪魁禍首,卻會讓你清醒,認識到你的不能,你的無奈,這才是許多人忘記它的理由罷了:拋棄它吧,一生安穩,沒有理想的人,他不難過啊。

《縫紉機樂隊》:被嚴重低估的喜劇電影,被看不起的烏合之眾

這部電影雖然給答案,卻不教育人。沒有給你洗腦,飛去落足理想這種大概念,它的專注點仍然是致敬搖滾,這也是一個十分用心之處。

片中的玩梗國搖的彩蛋,還有片尾揭曉的前來客串龍套的各位音樂人大佬名單自會給你驚喜,我認為的值得讚賞之處是它真誠地給了音樂人一個鏡頭。這只是一個鏡頭,一點素材,並不全面,但善良,但有關懷和尊重。搖滾可以屬於每一種年齡,搖滾精神不歧視任何人,搖滾既可以為一個人,一支樂隊,也可以為一群人,一個世界創造快樂、興奮與美好。那場演出無論是否成功,每個人都有人生可繼續,然而兩種結局並不是真的沒有區別,人的快樂是看似粗獷的搖滾樂的關懷,人的精神昇華是音樂的追求——電影還希望告訴我們這樣一些正面的東西。

這部電影是一部"搖滾不死者"的問候與狂歡,不論他們是否年輕,是否老去,是否剪去長髮,是否放下吉他,是否妻兒寄身。也希望這樣真誠,走心的作品來的越多,走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