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小篆,出土簡牘卻多是秦隸,這是記載錯誤嗎?

眾所周知,秦始皇在橫掃六合、統一天下之後,頒佈了一系列的法令,在文化上實行書同文,也就是統一了全天下的文字。在史書的記載中,我們得知秦始皇統一的文字為小篆,可是隨著考古的進一步挖掘發現,出土了大量的秦朝簡牘,簡牘上的文字卻讓我們困惑不解,為何?秦朝的簡牘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隸書,而不是史書記載的小篆。看到這裡很多人就會產生疑問:會不會是史書搞錯了?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說說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文字,進而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小篆,出土簡牘卻多是秦隸,這是記載錯誤嗎?

一、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文字?

在戰國期間,七國都有自己使用的文字,甚至在郡與郡之間文字書寫都存在很大的不同,這就和現在的方言類似,尤其是在南方,甚至一個鎮上的人說的話都不相同,但是文字的書寫卻是一樣的。因此,當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頒佈大量的法令如果想要讓老百姓讀懂,就必須做到文字的統一。

文字的主要功能是為了交流和傳播,如果文字的書寫方式太多,形態各異,沒有實現統一,那麼秦始皇頒佈的法令就很有可能造成老百姓讀不懂或者不認識的情況,這對於秦始皇的統治是非常大的障礙,因此統一文字勢在必行。

在戰國期間,人們日常的書寫主要是寫在用竹子做成的竹簡上,而且那個時候的書寫工具還不發達,因此在民間經常會出現把一些字給簡寫的情況,這更加造成了一字多寫的情況,各國之間戰爭頻頻,各個國家的君王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完成文字的統一。

當然了,秦始皇統一文字主要還是為了自己的統治。秦始皇滅了六國以後,國土面積大大增加,如果秦始皇頒佈的政令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執行的話,對於治理國家可是大大不利,不過政令要執行的前提是老百姓認識政令。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統一文字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秦國作為最終的贏家,自然要使用本國的文字來進行統一,也就是小篆。

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小篆,出土簡牘卻多是秦隸,這是記載錯誤嗎?

各國之間馬的寫法

二、那麼秦始皇是怎麼具體來實現文字的統一呢?

想要統一文字就必須制定每一個字的全國性標準,不能存在一字多寫的情況。除此之外,還要廢除六國原來已經存在的文字,這樣每一個字都有一個統一的寫法,避免造成一字多寫的情況,才能在整個大秦帝國更好地推行。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記載得十分清楚: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這段話交代了這麼幾件事。第一,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李斯提出來廢除其他國家的文字;第二,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這三篇制定了文字的統一標準;第三,這三篇中的文字都是以秦國的小篆為標準的。

從這裡我們可以明確地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秦始皇確實是統一了天下的文字,並且由李斯,趙高和胡毋敬執筆,制定了天下統一文字的標準和規範。那麼為什麼在出土的秦朝的簡牘中,看到的文字大多數卻是隸書呢?是史書記載錯誤?還有有其他的因素?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清楚小篆和隸書各自的特點。

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小篆,出土簡牘卻多是秦隸,這是記載錯誤嗎?

各國之間馬的寫法

三、小篆和隸書的特點是什麼?

先來說說秦國本土的文字小篆。小篆這種字體寫起來筆畫非常的複雜,整體協調,寫出來的字就像是畫畫一樣,非常的漂亮好看,但是書寫起來非常的麻煩。那麼隸書呢?隸書是從大篆演化過來的,是大篆的一種簡體,它和小篆有著明顯的對比。小篆的筆畫通常有很多的圓筆,而隸書呢則是方折筆畫。從書寫的效果來看,小篆通常是比較圓潤的,而隸書則是寬扁的,隸書講究的是“蠶頭燕尾”。

從上述的介紹中可以看出,小篆的優點是比較好看,寫出來的字非常的漂亮,但是缺點是難以書寫。而隸書的優點是書寫起來比較方便,從顏值上來說卻比不過小篆。

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小篆,出土簡牘卻多是秦隸,這是記載錯誤嗎?

小篆作品欣賞

四、秦始皇統一文字到底是採用小篆還是隸書?

從史書的記載來看,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統一的文字的確是採用了秦國的本土文字小篆作為官方文字,可是從出土的簡牘中來看,大量竹簡上的隸書又讓很多人對史書的記載持懷疑態度,因此難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那就是秦始皇統一文字到底是採用小篆還是隸書?我認為是小篆,有以下幾個理由為證。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中的記載

對於歷史的來源,我們首先還是要看史書的記載。在許慎的記載中,對於秦始皇統一天下文字做了明確的記載,李斯的《倉頡篇》、趙高的《爰歷篇》和胡毋敬的《博學篇》都是最直接的證據。除此之外,《史記》《漢書》等也均有記載。大量的文獻也為統一的文字是小篆做了最直接的證明,許慎的《說文解字》不是一家之言。

可能也有人提出來這樣的疑問,真正的歷史我們已經不得而知,史書上記載的是第二歷史,第一歷史永遠無法還原,因此相比於史書的記載,出土的文物才更有說服力。

其實對這段話,我也是認可的,史書的書寫是人為的,因此經常會出現一些錯記、漏記的情況,甚至是因為皇權的約束而不得不錯記也是時常發生的事情。如果說各類史書的記載不能作為直接證據,那麼我們來看看最直接的證據。

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小篆,出土簡牘卻多是秦隸,這是記載錯誤嗎?

小篆作品欣賞

2、秦始皇五次巡遊刻石上面留下的文字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一共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全國性巡遊,在巡遊的過程中在當地都留下了很多的刻石。比如最為著名的一次就是秦始皇在泰山封禪的時候所留下的。經過兩千多年的風吹雨打,現僅存十字“臣去疾臣請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殘泐。這些刻石上的文字都是用小篆記載的。除了泰山刻石,在琅琊臺,會稽等眾多地方都發現了刻石,上面的文字都是用小篆書寫的。

如果說史書記載可能有誤,那麼這些秦始皇曾經巡遊留下的刻石就是最直接的證據,也是最具有說服力的證據。

刻石上的內容記載的也都是秦始皇在的豐功偉績等等,刻石上的文字也都是跟隨秦始皇的一些重要大臣書寫的,這也是最直接的實物證據。

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小篆,出土簡牘卻多是秦隸,這是記載錯誤嗎?

泰山刻石

五、那麼出土的秦朝的簡牘中為何出現大量的隸書?

其實這個也非常好解釋,最重要的原因是小篆的不得民心和秦朝滅亡的太快。

為什麼說小篆不得民心呢?前文也說過,小篆寫起來筆畫非常多,書寫非常的麻煩,唯一的優點是好看。但是文字最重要的作用是交流和傳播。試想,在民間,在當時的紙和筆都不發達的情況下,想要寫一封書信,是相對麻煩的小篆好用還是相對簡單的隸書好用,答案當然是毋庸置疑的。隸書的實用性遠遠超過小篆,可以說小篆作為官方文字,在民間其實是不實用的,不實用這個特點也讓小篆沒有大規模流行開來。秦始皇將小篆作為天下統一的文字是作為一個勝利者而言的。畢竟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是最終統一天下的勝者。作為勝利者,秦始皇自然認為秦國的一切東西都是好的,這也是勝利者的一個象徵。

其次再來說說秦朝滅亡的太快。即使秦始皇知道了小篆的實用性沒有隸書好,但是還是想要強行推廣小篆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這需要一個過程。畢竟現在的秦國老百姓,很多人還是六國的遺民,他們用的一直都是他們本國的語言和文字,想要強行扭轉過來,這需要一個長時間的跨度。

而我們都知道,大秦帝國一共就存在了15年的時間,因此時間太短也成為小篆沒有流行開來的一個關鍵因素,這也是導致民間依舊沿用隸書的主要原因之一。試想如果有六國的老百姓經歷了戰國末年、秦朝,甚至一直到後來的西漢,他是不是使用的一直都是隸書呢?

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小篆,出土簡牘卻多是秦隸,這是記載錯誤嗎?

隸書作品欣賞

因此在我看來,秦始皇確實是用小篆作為官方文字,但是由於小篆本身的實用性不夠,加上秦朝的時間太短,導致了小篆並沒有大範圍的使用,而民間更多的還是使用書寫和交流更為方便的隸書,這也說明了現在出土的秦朝簡牘中更多的是隸書而不是小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