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我们的围城。一个毕业生的心声

钱钟书曾在《围城》里说:“婚姻是一座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这句经典的话被引用过无数遍。而我想,把这句安在武汉这座城市身上,也是完美契合。

武汉,拥有多达130万的在校大学生,是全世界大学生最多的城市,每年都有几十万的大学生来,也有绝大多数像你我这样的毕业生离开。

武汉,我们的围城。一个毕业生的心声

有很多本地人会觉得,外地大学生生活的武汉,不算是真正的武汉。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绝大多数高校多处在这座城市的边缘,更多集中在以光谷为中心的辐射地带。当然你也可以这么理解。

武汉,我们的围城。一个毕业生的心声



在武汉待过的人,应该都没少抱怨或者听别人抱怨过:无休止的满城挖(光谷周边及以南的朋友们肯定深有感触)、不合理的路线规划(包括但不限于雄楚大道BRT、关山大道有轨电车),混乱的交通、脏污的市容(跟满城挖大有关系),糟糕的气候(夏天很热很少下雨、冬天湿冷没有暖气),还有在外地人听来语气不太友好的武汉话,等等。在武汉的那几年,我也抱怨过很多,很多时候被折腾得疲惫不堪甚至希望时间快点过就可以离开了。

武汉,我们的围城。一个毕业生的心声


如果你在知乎搜索关键词“武汉”,除了旅游之外其他热度比较高的话题一定会有“为什么武汉留不住人才?”“武汉目前存在最大的问题在哪里?”这种偏向负面的标题。而我身边接触的外省武汉大学生,甚至本省的,除了来自就近的河南江西等个别省份,其他很少有毕业打算留下来的。

武汉,我们的围城。一个毕业生的心声


就我个人来说,武汉实际上是离我老家最近相对而言也最发达的城市,加上有大学四年生活的基础,理论上来说应该是未来发展的最好选择。摒除对武汉的低好感度因素,当然,由于我总笑称对珠三角地区有着“前世的乡愁”,离开武汉后,就义无反顾地来到了深圳。

但是,然而有但是,人类总是离不开王境泽的“真香”定律,也难以逃脱钱钟书的“围城”效应。

武汉,我们的围城。一个毕业生的心声



从大四上学期结束算起,离开武汉已经大半年的时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曾在离开的半年里保持着平均一个半月回一次的频率。当中有例如毕业论文答辩这种必须回去的客观情况,更多主观的是自己选择回去看看。那时候跟当时在武汉的前任处在分手的边缘,对他的思念分外浓烈,试图通过暂时消灭空间距离来拯救我们濒临绝境的感情。后来的结果证明当然啦,挽回并没有什么用。但那段伤感的经历却让我第一次认识到,原来我也会想念武汉。我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武汉的想念,更是自身情感的投射,我想念那座城市与我有关的人和所曾经历的一切。

武汉,我们的围城。一个毕业生的心声


而今已经走出失恋期的我,身在异地,看到有关武汉的消息,一定会点开看看。在武汉的那几年、那些经历,无论我承认与否,实际上已经烙在我的身上了,不管是成就还是平庸,没有那段经历,自然也不是如今的我。我已经坦然接受这座城市,也会想起它春天的樱花、夏天的夜市、秋天的落叶还有冬天的雪。

武汉,我们的围城。一个毕业生的心声

更重要的是!

武汉,真的巨多好吃的!好多次半夜肚饿,处在美食荒漠的我都特别怀念校门口小吃街的铁板嫩豆腐,鲁磨路的烧烤,华科南二门对面的秦见面,某小巷子里的鸡公煲,新鲜出锅的三鲜豆皮还有好多我都没来得及发掘的绝美小吃。

武汉,这座属于我们的围城。

注:文章作者斯是四姨,一名武汉大学生,毕业半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