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知識分享: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史,分為幾個階段?

自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到至今已經74年之久,計算機的體積不斷的變小,但性能和運算速度在不斷的提高,計算機的主要電子元器件,經歷了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到集成電路到至今的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歷程。

這一變化歷程主要體現在:1體積越來越小 2可靠性越老越高 3電路規模越來越大 4速度越來越快 5功能越來越強大。

通常根據計算機所採用的物理器件,可將計算機的發展大致分為4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電子管時代。第二個是晶體管時代。第三是中小規模集成電路時代。最後一個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

我們先來說說電子管時代,這一時代的時間是1946年到1957年,那個年代主要的元器件是電子管,第一個電子管是在1904年由英國物理學家弗萊明發明的,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是由美國人莫克利使用了18000個電子組成,當時的主存儲器使用的是陰極射線示波管經典存儲、水銀延遲線存儲器,只能進行幾千到幾萬次/秒的運算。其特點是輔助存儲器採用磁鼓:輸入輸出裝置主要採用穿孔卡:使用機器語言和彙編語言編程,主要用於科學計算。

科技知識分享: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史,分為幾個階段?


科技知識分享: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史,分為幾個階段?


而第二代的時間是1958年到1964年,這個時代主要元器件是使用的晶體管,是由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頓組成的研究小組發明的。主要存儲器是磁芯、磁鼓。可以進行幾十萬到百萬次/秒的運算。這個階段的特點是輔助存儲器採用磁盤和磁帶:提出了操作系統的概念,使用高級語言編程,應用開始進入實時過程控制和數據處理。

科技知識分享: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史,分為幾個階段?


第三代的時間是1965年到1970年,主要使用的元器件是中小規模集成電路。是由1958年德州儀器的工程師Jack Kilby發明的。主要存儲器有磁芯和半導體存儲器,可以進行百萬到幾百萬次/秒的運算。磁盤變成了一個不可缺少的輔助存儲器,並開始採用虛擬存儲技術,出現了分時操作系統,程序設計採用結構化、模塊化的設計方法。

科技知識分享: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史,分為幾個階段?


第四代是從1971年到至今,主要使用的元器件是大規模與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是由1971年英特爾公司發明了微處理器4004,主要存儲器是使用的半導體存儲器。可以進行幾百萬到千億次/秒的運算,其特點是計算機體系架構有了較大的發展,並行處理、多機系統、計算機網絡等等進入使用階段:軟件系統工程化、理論化、程序設計實現部分自動化的能力。

科技知識分享: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史,分為幾個階段?


科技知識分享: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史,分為幾個階段?


不過現代人類還不僅僅只限如此,正在逐步的研發AI智能化的時代,那個時候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變得非常的便利,部分工作也會逐步的讓機器人去做,讓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去發現生活的美好。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我是高科技數碼達人,關注我瞭解更多數碼資訊,我們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