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不喜李商隱,卻推崇“留得殘荷”一句,或預示了金玉良緣

《紅樓夢》裡,黛玉作為女主角,任何的喜好悲歡等情緒變化,都會被讀者所關注。其中最為人矚目的,就是黛玉對詩詞的評價,親口說出了“最不喜歡李商隱”的話,卻又非常推崇“留得殘荷聽雨聲”一句。

黛玉不喜李商隱,卻推崇“留得殘荷”一句,或預示了金玉良緣

於是,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黛玉對李商隱,便是一種幾乎全盤否定的態度。

黛玉的態度不僅僅停留在說上。後來在教香菱學詩時,就首先推薦香菱多讀王維的五律,杜甫的七律和李白的七絕。

而王維、杜甫、李白三人在唐詩裡的地位,幾乎都是站在最巔峰的幾個。實際上,歷代詩評家對他們的評價,也確實分別以五律、七律、七絕最為讀擅長。可以說,黛玉的文學觀點,和主流的文學觀完全吻合並無相悖之處。

那麼,被黛玉所擯棄的李商隱又是什麼樣的地位呢?

黛玉不喜李商隱,卻推崇“留得殘荷”一句,或預示了金玉良緣

李商隱作為晚唐詩人,其在詩詞中的地位、較之於李白杜甫或有不及,但比之王維卻又不遑多讓。這個觀點,應該也是主流詩評家的觀點。若不然,李商隱能和杜牧合稱為“小李杜”?

撇開這些虛名不說。李商隱的詩歌,尤其是他的無題詩,歷來就是情感細膩的人所最愛。那種朦朦朧朧的、卻又刻骨銘心的愛戀,為所有情竇初開的人描繪了一副至純至美的境界。

膾炙人口的“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等等,都是傳誦千載的名言警句。

黛玉不喜李商隱,卻推崇“留得殘荷”一句,或預示了金玉良緣

而黛玉在《紅樓夢》裡的形象,完全就是一種用情至深、為情而生的形象。按常理來說,以黛玉的處境,李商隱的詩,是非常容易勾惹起她的共鳴的。可黛玉真的就不喜歡他嗎?

其實,在我看來,黛玉說自己最不喜歡李商隱,其實是有原因、有條件的。

我們應該結合黛玉說這句話的場景來理解。那是《紅樓夢》第40回的事:

黛玉不喜李商隱,卻推崇“留得殘荷”一句,或預示了金玉良緣


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麼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閒了,天天逛,哪裡還有叫人來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道:“果然好句,以後咱們就別叫人拔去了。”

此情此景,雖然表面看是“枯荷”惹的禍,其實還是黛玉對金玉良緣的本能牴觸之心。因為寶玉前面說了叫人拔掉破荷葉,寶釵馬上就接過了話頭“沒有叫人收拾的工夫”黛玉來到賈府之後,什麼時候表現得最為犀利?就是寶玉和寶釵互動的時候,黛玉就會表現出濃濃的醋意。

黛玉不喜李商隱,卻推崇“留得殘荷”一句,或預示了金玉良緣

比如雪雁送手爐,也是借說紫鵑而暗諷寶玉聽寶釵的話不喝冷酒。這一回,寶釵的話裡行間,分明又是同意寶玉的觀點——枯荷令人生厭。

所以,從暗諷寶玉寶釵的角度出發,黛玉馬上就說自己平生最不喜歡李商隱,卻又喜歡“留得殘荷聽雨聲”一句。

這不,我最喜歡的“殘荷”,你們倆竟然一唱一和要拔掉,這是什麼意思?

實際上,黛玉喜歡的“留得殘荷聽雨聲”之句,在李商隱的詩裡,本來是“留得枯荷聽雨聲”,被黛玉改了一個字而已。

黛玉不喜李商隱,卻推崇“留得殘荷”一句,或預示了金玉良緣

而黛玉為什麼會不喜歡李商隱。或許又是作者在暗示,寶玉和寶釵最後會走到一起的。因為寶黛釵三人的婚戀糾葛,似乎和李商隱的婚戀觀非常相近。

寶黛釵三人的結局,如果以續書後四十回的情節為準的話,那就是黛玉早逝,寶玉寶釵大婚,金玉良緣最終勝出為了結。

很多人對這個結局不置可否,認為黛玉屍骨未寒,寶玉就另娶她人,有用情不堅之嫌。

如果將這個結局和李商隱的生平結合起來,則可以得到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解釋。

黛玉不喜李商隱,卻推崇“留得殘荷”一句,或預示了金玉良緣

李商隱一生,可謂飽受坎坷。既有仕途不順之苦,更有勞燕分飛之痛。李商隱最為疼愛的王氏夫人早逝,或許就是李商隱平生最大的心痛。

但是,王氏夫人去世後,李商隱並沒有就此孤獨一生,反倒有過好幾段婚戀故事。比如最為出名的宋華陽女道士,以及之前的柳枝、之後的荷花。都是深切走進過李商隱詩歌中的女子。

但是,即使如此,李商隱卻從未有過“腳踏兩條船”的經歷。都是在一段感情結束之後,再開始另外一段感情。

黛玉不喜李商隱,卻推崇“留得殘荷”一句,或預示了金玉良緣

或許,對古人而言,死者已矣,生者何堪?與其為了死去的人而孤獨終老,何不帶著對“舊人”的懷念,坦然走進另外一段感情之中?如果逝者真的愛著生者,或許,這樣的結局才是逝者心中所願呢?

所以,黛玉在生之日,賈寶玉從未對寶釵動過真情,即使有某些片段的心猿意馬,但總是對黛玉保持一份完整的依戀。

黛玉不喜李商隱,卻推崇“留得殘荷”一句,或預示了金玉良緣

而黛玉死後,另娶寶釵,何嘗不是效仿李商隱那般的心思?——與其為死者而哀,何不讓生者而歡?

也正是有這樣的先例,寶玉之對山中高士而懷世外仙姝,也並非簡單的薄情寡義。更主要的,還是作者曾借黛玉之口,以李商隱之詩,合李商隱之情,而喻金玉良緣最後的結局。

黛玉不喜李商隱,卻推崇“留得殘荷”一句,或預示了金玉良緣

​​​

畢竟,對賈府而言,即使寶黛成婚之後,黛玉先逝,如有必當續絃之理,也必要續絃為是,也才有金玉良緣成為事實的結局。這個場景,也就和李商隱的“華陽既去、荷花旋來”有異曲同工之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