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湖區特色 承載田園鄉愁 桓臺起鳳鎮因地制宜整治村居環境

文/圖 記者 張曉寧 通訊員 張海豔

寬河道,清水繞;種綠竹,田園味;大鍋頭,記鄉愁……坐擁湖區風光的桓臺縣起鳳鎮,立足於自己特殊的地理風貌,在“優環境 防疫情 保健康”專項行動中,圍繞“特色小鎮”做文章,在增強居民幸福感的同時,融入了“鄉愁文化”,打掃乾淨的是村居屋舍,滋育發酵的是田園鄉愁。專項行動正用衛生、綠色、便捷,改變著全鎮各村的面貌。

打造湖區特色  承載田園鄉愁 桓臺起鳳鎮因地制宜整治村居環境

華溝村運來新綠植,開始進行村內綠化。


水清河寬 湖區煥發新容顏

4月13日,起鳳鎮魚四村一條河道內,四名村民正站在護坡上清理雜草,他們身旁的溜子上,從河內打撈上來的漂浮物已經堆成了一堆。“每天清理的雜草和雜物要用溜子裝個四五趟,我們四人已在河裡幹了10多天,清理出了900餘米的河道。”正在拔草的村民鞏曰全說。

烏河從起南村穿行而過。一個多月前,村莊邊緣地帶的烏河沿岸,還隨處可見垃圾、破瓦爛磚的“蹤影”。而經過專項整治,垃圾、雜物均被清理乾淨,青綠的樹苗、灌木,以及月季花開始在岸邊“安家”。此外,辛泉村東分洪河的沿岸,挖土機正揮舞長臂進行河道拓寬作業,疏浚作業竣工後,這裡將是水清河寬的另一種景象。

起鳳鎮河道眾多,縱橫相連,河道兩旁蘆葦叢生,形成了小鎮的特色風光。但無論是村級還是鎮級的河道,都有著一樣的“病痛”:隨著沿岸生活的居民越來越多,出行、蓋房等原因讓河道越來越窄;建築垃圾、生活垃圾的增多以及養殖業的興起,讓水質和河道生態的“滑坡”。恢復河道生態,成為起鳳鎮此次環境整治行動的一個重點。

“河道生態恢復首先要‘內外兩清’。即清理村內河道及沿岸垃圾、打撈水中漂浮物,清理護坡雜草;協調水利部門實施河道整治工程,清理村外河道淤泥,再挖深拓寬,將河岸的垃圾一併清運,恢復其本來面貌。”起鳳鎮建委副主任張海豔介紹,這樣一來,河道寬了,水清了,河灣的“顏值”得到提升,洩洪能力也會明顯增強。

同時,在兩岸種植竹子、狗牙草、扶芳藤等根莖蔓延能力強的植物,進行綠化護坡,形成河邊小隔離帶,起到固堤保土和景觀美化的作用。

因為水網密佈,養鴨在本地的養殖業中自然佔了重要比例。但這樣一來,鴨子的排洩物、養殖戶的養殖垃圾也都隨之排入水中,汙染了水質,也產生了難聞的臭味。對此,起鳳鎮將河道兩岸50米內規定為禁養區,避免因近水養殖形成黑臭水體。同時嚴禁在近水區亂搭亂建養殖棚。

打造湖區特色  承載田園鄉愁 桓臺起鳳鎮因地制宜整治村居環境

辛泉村93歲的胥桂蘭也是村裡的志願者,跟村民們一起打掃房前屋後的衛生。


鄉愁記憶 整治凸顯田園味

3月中旬,烏南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魏春珉在帶領村民進行衛生大掃除時,看到村民孫獻慶的家門外,壘著一個“大鍋頭”。當時孫獻慶說不符合要求就扒了吧,但魏春珉想了想,將這個有些年歲的“大鍋頭”留了下來。

“我就想著專門給它搭個架子,爬上凌霄花,到時候‘花下蒸饅頭’,這不也是一景嘛。”魏春珉說,“咱們是農村,還是得有點農村的特色。”

如何在符合統一標準的情況下,保留或者打造自己的特色,是起鳳鎮不少村在專項行動中思索的課題。優化農村環境,不能簡單地一刀切,而是標準裡有細節。要乾淨,也要“農家味”,更要鄉土情。

在打造自己的田園風格上,不少村都抓住了“鄉愁”這個點來做文章。

“‘鄉愁’其實就是隨處可見的農村資源,就是‘農家味’。” 魏春珉告訴記者,烏南村是以宮夏路為中心,分成了東西兩片,西片老房子多,沒有進行整合,房前屋後的空地面積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按照統一標準來,後續的管理工作難度就會加大。於是烏南村就因地制宜地打造了“農產品綠化帶”,村裡將房前屋後部分尚未有所用處的空閒土地,在納入統一規劃的情況下,交由村民自己打理,村裡負責提供籬笆,劃定邊界。村民個人打理其間必須符合村裡規定的衛生標準,服從耕種管理。這樣一來,農作物與綠植互為“連理”,也使得村裡保留了濃濃的田園味道。

起鳳有種竹子的傳統,因為覺得竹子文雅,並且與水相得益彰。但以前的種植未達成規模,在此次專項行動中,不少村都選擇了大面積種植竹子,作為固土的屏障,也作為綠化景觀,像夏六村的種竹面積就達到了1000平方米。

打造湖區特色  承載田園鄉愁 桓臺起鳳鎮因地制宜整治村居環境

魚四村村民在河道護坡上清理雜草,清理出的雜草以及河面漂浮物,都會用溜子運走。


在起南村黨支部書記魏銳祚看來,村裡的“老物件”就是“鄉愁”。

起南村的“缸文化”由來已久,甚至有“用缸壘牆”的特色。過去,用來儲存糧食的大缸是家家戶戶的必備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大缸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不過在此次環境整治過程中,老物件派上了大用場。魏銳祚讓大家把這些閒置的大缸、年歲久遠的瓦罐壇盆等收集了起來,“村裡正準備建立個民俗館,讓這些老物件去給後代子孫‘講故事’,提醒他們不要忘了鄉愁。”

每個人對“田園特色”都有不同的理解,魏春珉認為,徜徉在村莊裡,不時能看到葡萄架、絲瓜架、辣椒地,能看到秸稈、樹枝整整齊齊地扎捆著,成為鄉居的一種點綴,這就是“田園農家”。 “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好農村本來就有的資源,用農村的東西去點綴農村,這就是我們不能缺少的鄉愁記憶。”

“清理生活垃圾4500餘噸,清理亂搭亂建、柴草堆、亂堆亂放、亂貼亂畫等16000餘處,清理殘垣斷壁300餘處。目前,起鳳鎮24個村已完成95%以上的整治任務。”起鳳鎮建委副主任張海豔說,各村都在因地制宜地打造湖區的田園特色,留住鄉愁記憶。

打造湖區特色  承載田園鄉愁 桓臺起鳳鎮因地制宜整治村居環境

烏南村清理河道岸邊的垃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