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價上漲引關注 背後推手是誰


藥價上漲引關注 背後推手是誰


近日,藥品漲價再次引發關注。 6月6日,江蘇省南通市衛健委官網發佈《關於調整部分藥品入圍價格的公告》,上調了硝酸甘油片和鹽酸克林黴素膠囊的掛網價格。硝酸甘油片的價格由0.081元/片,上漲至0.313元/片,漲幅為286.4%;鹽酸克林黴素膠囊的價格由0.3元/粒,上漲至3.5元/粒,漲幅為1066.6%。

在部分地區的藥店,硝酸甘油片的價格漲價更高,漲幅遠超286%。中國商報記者瞭解到,在部分藥店原價4元的硝酸甘油片已經漲價到近60元。價格暴漲的藥品不只是硝酸甘油片,一些低價常用藥與兩三年前相比,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漲價。葡萄糖酸鈣注射液從去年的8元漲到40元,維生素K1注射液從去年上半年的25元漲到160元。西地蘭、去乙酰毛花苷等多種藥品也有不同程度的漲價。

藥企回應:成本提高

硝酸甘油片是冠心病、心絞痛的急救藥品,因價格低、見效快而備受青睞。近日,北京益民藥業公司生產的硝酸甘油片更換了包裝,價格也隨之上漲。原來100片裝出廠價為每瓶9.5元,零售價定為16元。如今換了15片獨立新包裝,每瓶出廠價是23.1元,零售價是25.7元。

對於藥品的漲價,藥企歸因於成本的提高。針對漲價行為,北京益民藥業公司解釋稱,過去定價過低,如今漲價是因為換了新包裝而造成的成本上升。過去100片生產是單獨定製的機器自動生產線,現在換新包裝後,過去的生產線無法使用,改成了手工包裝,所以生產效率也受到影響。

但也有人懷疑,藥價上漲也與藥品短缺有關。中國商報記者走訪了北京、山東的幾家藥店,這幾家藥店裡的硝酸甘油片都呈現缺貨狀態。

實際上,硝酸甘油片短缺的情況不時發生。2018年11月,遼寧省就曾發佈易短缺藥品預警,該藥品因產能不足位列其中;2018年12月,內蒙古自治區將臨床必需、供應不穩定及價格上漲斷供的全區性短缺藥品共58個列入短缺藥品清單,其中就包括硝酸甘油片。

一位藥企工作人員表示,部分價格幾元錢的藥品漲價屬於合理情況。近年來由於原料、輔料、包裝、人工等因素漲價,加之製藥企業環保壓力大,需要進行生產線改造,成本上升導致利潤被一再壓縮,藥企需要通過漲價維持利潤。如果某種藥品的價格低,需求量又不大,產品批量小、成本高,導致很多藥企不願意繼續生產此藥品。

也有藥企將終端藥品漲價歸因於上游原料藥的壟斷和漲價。近年來,出於環境保護等因素,部分原料藥生產企業需要關停或搬遷,短期無法生產,原料藥生產就被少數企業壟斷。這些企業大幅提升原料藥價格,使得下游製劑企業成本大增,要麼漲價,要麼停產。

原料藥壟斷現象的確存在。此前曾有媒體報道,馬來酸氯苯那敏一個月價格從每千克400元漲到每千克23300元。2018年12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就曾開出原料藥領域反壟斷案件的罰單,對三家冰醋酸原料藥企業的共同提價壟斷行為作出行政處罰,沒收違法所得及罰款共計1283.38萬元。同時,今年1月,湖南爾康、河南九勢兩家企業因撲爾敏原料藥壟斷行為,罰沒款共計1243.14萬元。

專家回應:低價藥或面臨大幅漲價

儘管有種種理由,大量常見藥價格翻倍,藥品漲價是不是合理?哪些藥品可能會面臨漲價?

“藥品漲價因素很多。原材料、生產成本、供需等因素都會影響藥價。”某製劑企業市場總監張凱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應該注意到,許多漲價幅度特別高的藥品屬於低價藥,即便漲價幾倍,也只是從幾元的價格漲到十幾元或者幾十元。”

張凱認為,硝酸甘油片等低價藥的藥品價格長期被壓低,隨著多種成本的提高,藥品的利潤空間不斷壓縮。對於這部分低價藥的漲價,要理性看待。“之所以出現漲價幾十倍的現象,是因為原價太低。如果生產成本上漲但價格不變,利潤空間下降,藥企的生產積極性會受到影響。”

但張凱同時表示,在漲價的藥品中,不乏有多家藥企或經銷商聯合抬高藥價的嫌疑。“部分藥企會通過減少產量,造成市場上小範圍的藥品緊缺,再借機抬高價格。”張凱說道。

此外,由於製藥工業屬於重汙染行業,藥企的環保壓力也在加大,不少中小原料藥企業因環保等原因關停,也對藥品價格造成影響。並且,隨著2015年新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標準實施後,對藥企生產、檢測硬件要求提高,部分藥企需要進行生產線改造,也造成了藥企生產成本的上升。

張凱告訴記者,近幾年進行的仿製藥一致性評價也可能是藥企漲價的契機。由於一致性評價成本較高,藥品的生產標準和質量和在提高,藥企可能會通過漲價來填補這一成本。

“未來,低價藥和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可能會面臨漲價。”張凱預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