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学毕业生的“致命”建议

不要自杀。也就是说,这基本是最消极的一步,其他问题还有办法挽回或维持,

肉体消亡就没办法了(至少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来看)。

给大学毕业生的“致命”建议

一.困境

对很多人来说毕业是件相当残忍的事,不管成熟与否都要被收割,也许你大学最后仍然没有男/女朋友,不曾拥有找到合适工作的一技之长,也没有确定人生方向。同学分离的不舍,新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作为社会人要面对的丛林法则、责任和疼痛,还包括要在婚恋市场上的“待价而沽”,都扑面而来。要是再加上陌生城市带来的孤单和快节奏、家庭变故等,刚毕业的孩子们,要承受和改变的太多太多。

给大学毕业生的“致命”建议

二.关于自杀

常常自杀发生在更“聪明”友善的人身上,他们学历较高却又自觉不足,订立了高的标准且容易自责,与人友善但似乎缺乏一点与异性相处的技巧,不知怎么安放和化解自己的挫败感…

对想自杀的人来说,他们已经陷入了某种逻辑闭环当中:过去的事被理解成负面的,眼前的生活困顿不知如何是好,看到的城市、季节、日落都是伤感的,没有足够的心理和生理能量去应对眼前的空虚,未来似乎也会沉沦下去。所谓“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在他们眼里似乎全然没有“不”字,而是过去很悔恨,现在很无力,未来很茫然。

跟想自杀的人说,你还年轻,未来还有机会没有用;说父母生你养你多不容易,你要出事了他们多伤心也用处不大。要自杀有诸多原因,首先如果不是因为沉重的经历,人是不会莫名其妙地自杀的。

再就是人的认知是很固化的,会用某套固定的模式去理解世界,自杀者常见的模式之一是自我评价低,他认为自己的未来令人绝望(无法做成事),对人际关系感到隔离(无法做好人),与父母的关系是疏远的,又因为自我评价低而羞于与他人交往。

还有,杏仁核掌控着情绪,它负责趋利避害,用fight、flee、frozen的方式来面对恐惧,当它感到极度不安全,也就没有掌管理性的前额皮质什么事了。粗暴地说,被伤害的过深,已经失去了理智。

给大学毕业生的“致命”建议

三.身边真正发生这样的事

有段时间常常陷入自我否定加上周围重压,也在那些寂寞的深夜和黄昏,想要离开这个我承担不起追求不到的世界。计划买安眠药、坠桥或在楼顶醉酒跳下去,再或者割手腕,但终究还是没有那个勇气。

后来聊到大学同学的高中同学,在某前排211上学,毕业在祖国的南方找到了份月薪过万的工作,外人看起来还算不错,可他最后烧炭自杀了,留给父母薄薄的遗书。身边年轻人因为突发车祸、重疾或是其他意外不幸去世的有,亲耳听到身边真人自杀的时候,就在想,他的遗书是什么样的,警察是怎么联系到他的父母,遗体又是怎么处理的,他的朋友们又是多么悲伤呢,种种问题依然震痛而沉重。

触动着想了关于活着的意义,功名利禄似乎略带苟且,爱情是进化中产生的特定多巴胺,吃喝也不能当作终究追求,搞学术怕是没那个命…翻来覆去,活着的意义大概也就是不想死去。

接着过了25岁,也就妥协了,没法改变父母只能说着好话忽悠着哄着,再把他们逗笑;年少有为的人们已经初见端倪或者在羽翼丰满的通道上面,有外国学校、华丽衣裳、顶配3C的加持,在公司的叫头部公司,在体制的叫核心部门。与此同时,我大概不会那么成功。

再后来慢慢有安全感了就没那么焦虑,劝自己也不用那么苛求比较。经历了许多转折的节点,会更理解自杀的人们,但仍然十分惋惜。

给大学毕业生的“致命”建议

给大学毕业生的“致命”建议

四.背后

心理咨询师罗林在《什么让他们与世界的联系过于稀薄》中说,自杀是有勇气以摆脱痛苦,却没有勇气直接面对自己。而痛苦的来源,除了生活本身的困难,还包括个体能否接受困难。

我们的教育有种暗示,上了大学就有点高人一等,也就可以不用受那么多苦;叠加起来就变成了大学生应该收入更好、日子更安逸,显然,刚毕业时两者难以兼得。

还有种暗示是世界是流程式的,有标准答案的,学科学的好就可以上好大学,做了功就会有收获,并以为只要努力就会过上幸福完满的人生。

可在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上想要得到完满,这是多么荒谬的想法啊!成年后我们才发现就算你多么努力也无法达到完满,原生家庭、脸蛋、体态、工作、恋爱…都几乎没有完满的。只有去接受和包容生活的残缺,也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完满,封闭了对苦痛的感受,也会失去对快乐的感受,进而越发封闭和失去生命力。

当然尝试自杀的人对世界的理解往往特别深刻而真实,不会因为简单的道理而立刻转变。对于试图自杀者,最好给予他重建自我的希望和发现自我的力量,有足够的勇气应对艰难。人际的温暖、真诚的接纳、当做独立个体、微笑、拥抱、运动、积极的思维方式等等都是有帮助的。

长大后必须体悟的是,人活着不就是有那么多痛苦吗。

题外话是,痛苦也是智慧的起点吗?

给大学毕业生的“致命”建议

给大学毕业生的“致命”建议

五.尾

毕业好些年,周围有太多感同身受的悲欢,有人会讲话做事靠谱工作顺风顺水,有人甜蜜万分地步入婚姻,也有人抑郁了一直没好起来。大家为了任何能得到的利益去努力或斗争,生活看起来功利而无亮;也时而充满光芒,总是给老人让座,总是给满是行李的人指路,为高尚道德而哭泣、为凛然的家国情怀而哭泣、为那些楼宇/废墟式的文艺作品而哭泣;等到聚在一处促膝把酒倾通宵都不够,又不计得失,戏谑的是爱好跟中年人越来越像,麻将比召唤师峡谷更吸引人。

在那些巨大的情绪中,我们存在着。

活着也不是那么没劲吧?

给大学毕业生的“致命”建议

最后,每个人的苦痛和快乐只能自己承受,我毕竟不能帮你承受。但我猜测,如果不是经历了童年和少年的阴郁黑暗,你又怎么会想到去死呢,今天可能又是孤单的一天?

但是,真正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哪怕是打个电话,吃点好吃的,也好过去实施自杀。

村上春树: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就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姿态。

希望年轻的你,不要放弃你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