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學畢業生的“致命”建議

不要自殺。也就是說,這基本是最消極的一步,其他問題還有辦法挽回或維持,

肉體消亡就沒辦法了(至少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來看)。

給大學畢業生的“致命”建議

一.困境

對很多人來說畢業是件相當殘忍的事,不管成熟與否都要被收割,也許你大學最後仍然沒有男/女朋友,不曾擁有找到合適工作的一技之長,也沒有確定人生方向。同學分離的不捨,新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作為社會人要面對的叢林法則、責任和疼痛,還包括要在婚戀市場上的“待價而沽”,都撲面而來。要是再加上陌生城市帶來的孤單和快節奏、家庭變故等,剛畢業的孩子們,要承受和改變的太多太多。

給大學畢業生的“致命”建議

二.關於自殺

常常自殺發生在更“聰明”友善的人身上,他們學歷較高卻又自覺不足,訂立了高的標準且容易自責,與人友善但似乎缺乏一點與異性相處的技巧,不知怎麼安放和化解自己的挫敗感…

對想自殺的人來說,他們已經陷入了某種邏輯閉環當中:過去的事被理解成負面的,眼前的生活困頓不知如何是好,看到的城市、季節、日落都是傷感的,沒有足夠的心理和生理能量去應對眼前的空虛,未來似乎也會沉淪下去。所謂“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在他們眼裡似乎全然沒有“不”字,而是過去很悔恨,現在很無力,未來很茫然。

跟想自殺的人說,你還年輕,未來還有機會沒有用;說父母生你養你多不容易,你要出事了他們多傷心也用處不大。要自殺有諸多原因,首先如果不是因為沉重的經歷,人是不會莫名其妙地自殺的。

再就是人的認知是很固化的,會用某套固定的模式去理解世界,自殺者常見的模式之一是自我評價低,他認為自己的未來令人絕望(無法做成事),對人際關係感到隔離(無法做好人),與父母的關係是疏遠的,又因為自我評價低而羞於與他人交往。

還有,杏仁核掌控著情緒,它負責趨利避害,用fight、flee、frozen的方式來面對恐懼,當它感到極度不安全,也就沒有掌管理性的前額皮質什麼事了。粗暴地說,被傷害的過深,已經失去了理智。

給大學畢業生的“致命”建議

三.身邊真正發生這樣的事

有段時間常常陷入自我否定加上週圍重壓,也在那些寂寞的深夜和黃昏,想要離開這個我承擔不起追求不到的世界。計劃買安眠藥、墜橋或在樓頂醉酒跳下去,再或者割手腕,但終究還是沒有那個勇氣。

後來聊到大學同學的高中同學,在某前排211上學,畢業在祖國的南方找到了份月薪過萬的工作,外人看起來還算不錯,可他最後燒炭自殺了,留給父母薄薄的遺書。身邊年輕人因為突發車禍、重疾或是其他意外不幸去世的有,親耳聽到身邊真人自殺的時候,就在想,他的遺書是什麼樣的,警察是怎麼聯繫到他的父母,遺體又是怎麼處理的,他的朋友們又是多麼悲傷呢,種種問題依然震痛而沉重。

觸動著想了關於活著的意義,功名利祿似乎略帶苟且,愛情是進化中產生的特定多巴胺,吃喝也不能當作終究追求,搞學術怕是沒那個命…翻來覆去,活著的意義大概也就是不想死去。

接著過了25歲,也就妥協了,沒法改變父母只能說著好話忽悠著哄著,再把他們逗笑;年少有為的人們已經初見端倪或者在羽翼豐滿的通道上面,有外國學校、華麗衣裳、頂配3C的加持,在公司的叫頭部公司,在體制的叫核心部門。與此同時,我大概不會那麼成功。

再後來慢慢有安全感了就沒那麼焦慮,勸自己也不用那麼苛求比較。經歷了許多轉折的節點,會更理解自殺的人們,但仍然十分惋惜。

給大學畢業生的“致命”建議

給大學畢業生的“致命”建議

四.背後

心理諮詢師羅林在《什麼讓他們與世界的聯繫過於稀薄》中說,自殺是有勇氣以擺脫痛苦,卻沒有勇氣直接面對自己。而痛苦的來源,除了生活本身的困難,還包括個體能否接受困難。

我們的教育有種暗示,上了大學就有點高人一等,也就可以不用受那麼多苦;疊加起來就變成了大學生應該收入更好、日子更安逸,顯然,剛畢業時兩者難以兼得。

還有種暗示是世界是流程式的,有標準答案的,學科學的好就可以上好大學,做了功就會有收穫,並以為只要努力就會過上幸福完滿的人生。

可在這個充滿苦難的世界上想要得到完滿,這是多麼荒謬的想法啊!成年後我們才發現就算你多麼努力也無法達到完滿,原生家庭、臉蛋、體態、工作、戀愛…都幾乎沒有完滿的。只有去接受和包容生活的殘缺,也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完滿,封閉了對苦痛的感受,也會失去對快樂的感受,進而越發封閉和失去生命力。

當然嘗試自殺的人對世界的理解往往特別深刻而真實,不會因為簡單的道理而立刻轉變。對於試圖自殺者,最好給予他重建自我的希望和發現自我的力量,有足夠的勇氣應對艱難。人際的溫暖、真誠的接納、當做獨立個體、微笑、擁抱、運動、積極的思維方式等等都是有幫助的。

長大後必須體悟的是,人活著不就是有那麼多痛苦嗎。

題外話是,痛苦也是智慧的起點嗎?

給大學畢業生的“致命”建議

給大學畢業生的“致命”建議

五.尾

畢業好些年,周圍有太多感同身受的悲歡,有人會講話做事靠譜工作順風順水,有人甜蜜萬分地步入婚姻,也有人抑鬱了一直沒好起來。大家為了任何能得到的利益去努力或鬥爭,生活看起來功利而無亮;也時而充滿光芒,總是給老人讓座,總是給滿是行李的人指路,為高尚道德而哭泣、為凜然的家國情懷而哭泣、為那些樓宇/廢墟式的文藝作品而哭泣;等到聚在一處促膝把酒傾通宵都不夠,又不計得失,戲謔的是愛好跟中年人越來越像,麻將比召喚師峽谷更吸引人。

在那些巨大的情緒中,我們存在著。

活著也不是那麼沒勁吧?

給大學畢業生的“致命”建議

最後,每個人的苦痛和快樂只能自己承受,我畢竟不能幫你承受。但我猜測,如果不是經歷了童年和少年的陰鬱黑暗,你又怎麼會想到去死呢,今天可能又是孤單的一天?

但是,真正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哪怕是打個電話,吃點好吃的,也好過去實施自殺。

村上春樹:人只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就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姿態。

希望年輕的你,不要放棄你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