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宋朝也是一個浪漫的時代:男子簪花和女相撲

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
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

這是宋朝詩人楊萬里的一首《德壽宮慶壽口號》,從詩中我們看到在這樣一個盛裝活動中,最顯眼、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官帽上戴著各色各樣鮮花“牡丹芍藥薔薇朵”的各個大臣官員們。但是如果你不瞭解宋朝的歷史文化的話,一定欣賞不了男子戴花這樣的審美情趣。然而這就是確實存在於宋朝的一種文化現象:男子簪花(簪花指將花簪戴在頭髮上或者插在冠帽上)。

關於男子簪花,最早在唐代時就有記載,如杜牧在《九日齊山登高》中寫道:“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只是到了宋朝後,男子簪花的風尚才被推向極致,併成為宋朝人人崇尚的時尚潮流。如《東京夢華錄》裡記載,汴京大街上“遊人如織,子弟多有簪花者。彼女子爭睹圍觀者眾,有甚者,竊羨之,低蛾眉,其狀若狂”。可見,在宋朝男子簪花的審美不僅被大眾認可,還能招來女子的青睞豔羨。


《清平樂》:宋朝也是一個浪漫的時代:男子簪花和女相撲

其實,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就詳細地為讀者描述過宋朝男子對簪花的鐘情:“大名府小押獄蔡慶‘生來愛戴一枝花’,雖然專司行刑的‘劊子手’,但卻喜愛打扮,人稱‘一枝花’;楊雄‘鬢邊愛插芙蓉花’;浪子燕青‘發邊長插四季花’;阮小五‘鬢邊插朵石榴花’。”

所以在宋朝的民間,簪花的男子隨處可見,對於他們來說,簪花是一種美的時尚,是值得炫耀之事。既然鄉間百姓都如此肆意的簪花裝扮,可想而知宋朝皇帝對於這一時尚的提倡和鼓勵。眾所周知,宋朝皇帝中最瀟灑風流的莫屬宋徽宗了,據說宋徽宗每次出遊回宮,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馬”,想當然,所有的隨從官員和侍從也都賜花簪戴。

儘管宋朝人人都可以簪花,但是宋人並不是隨心情或是喜好來隨意簪花的,其中還有一定的講究說法,《夢粱錄》中記載:皇帝祝壽御筵畢, "賜宰臣、百官及衛士、殿侍伶人等花,各依品位簪花。後羅花亦賜百官”。所以,在宋朝,朝臣所簪之花有官次、品級,有顏色、品種、數量、式樣、材料之分。由此可見,表面上看男子簪花是嘻哈取樂,但真正的內涵卻是宋朝嚴苛禮儀制度的體現,是君與臣民之間既定的等級尊卑的強化。

宋廷專門規定,皇帝賜花百官,以羅花最貴,宰執以上官方可得之,以羅花最貴,宰執以上官方可得之;欒枝次之,賜以卿監以上官;絹花賜以將校以下官。大羅花以紅、黃、銀紅三色,欒枝以雜色羅,大絹花以紅、銀紅二色。


《清平樂》:宋朝也是一個浪漫的時代:男子簪花和女相撲


不過再嚴格的關於簪花的規章制度,也絲毫未能影響宋人的簪花興致,宋朝是一個文人輩出的時代,所以簪花也成為了這些文人士大夫們聯絡朋友、舉行宴會的習俗,如沈括在《夢溪筆談·補筆談》中記載的關於“四相簪花”的典故:相傳韓琦在揚州任太守時,官署後花園中有一種叫“金纏腰”的芍藥,韓琦便邀請王珪與王安石等四人一同參加宴會賞花,飲酒閒聊之際,韓琦剪下四朵金纏腰在每人頭上插了一朵,此後的三十年中,這四人竟都先後做了宰相。為此,簪花還成為了官運亨通的祥瑞吉物。

韓魏公慶曆中以資政殿學士帥淮南。一日,後園中有芍藥一干分四歧,歧各一花,上下紅,中間黃蕊間之。當時揚州芍藥,未有此一品,今謂之“金纏腰”者是也。公異之,開一會,欲招四客以賞之,以應四花之瑞。至中筵,剪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為盛集。後三十年間,四人皆為宰相。


《清平樂》:宋朝也是一個浪漫的時代:男子簪花和女相撲


不過,芸芸宋人中想必還是有不喜歡簪花的男子吧,但是如果是皇帝賜花,即使不喜歡簪花也得忍著心中的不悅,畢竟皇家所賜之物意味著皇權的恩寵,意味著無上的榮耀。

而在大宋,大臣們就得常常迎合皇帝的賜花興致,皇帝喜愛簪花,他也會時不時的在宴會上賜花給大臣“金盃酒,君王勸,頭上宮花顫”。而為了彰顯對皇帝的恭敬,大臣們也就必須把所賜之花插到頭上,並要戴著回家。所以那些不喜歡簪花的男子即使心中不快也得戴著所賜之花,否則就會被彈劾揭發。如《宋史》中記載:“慶曆七年,御史言:‘凡預大宴並御筳,其所賜花,須戴歸私第,不得更令僕從侍戴,違者糾舉’ ”。


《清平樂》:宋朝也是一個浪漫的時代:男子簪花和女相撲

那麼宋朝的簪花之風如此盛行,自然鮮花的市價也就被相應抬高了,據《西湖繁勝錄》記載:“錢塘有百萬人家,一家買一百錢花,一早賣一萬貫花錢”,雖然這個數據有些誇張,但還是說明了花卉價高難求。此外,鮮花也極易受損和凋謝,基於這兩方面的弊端,後來朝廷宴席賜花逐漸把真花改為生花(假花),而宋徽宗更是詳細制定了佩戴生花的規則:“保鏢要戴翠葉金花;接待遼使,要戴絹帛花;朝廷例行舉辦的春秋大宴,要戴羅帛花;上元遊春小宴要戴滴粉縷金花”。

不過無論是鮮花還是生花,宋人的簪花熱情依然不減半分,並逐漸形成了人人喜愛的“一年景”花冠:“桃杏花、荷花、菊花、梅花,皆併為一景色”。

對於宋朝男子簪花的風尚,如果你已覺得耳目一新的話,那麼宋朝女相撲更會讓你大開眼界。其實在中國古代就有相撲,只是人們稱其為“角抵”或是“角力”,到了宋朝後,才被正名為相撲,並且此時的相撲表演也被推向高峰,當時坊間還出現了諸如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等一批女相撲競技高手,《武林舊事》中稱她們為“女飈”。對於民間如此熱鬧歡騰的相撲表演,我們的皇帝也會常常屈尊駕臨民間一睹為快。

《清平樂》:宋朝也是一個浪漫的時代:男子簪花和女相撲

據說嘉佑七年正月十八日,正值上元節,宋仁宗駕臨宣德城門觀看百戲表演,在眾多表演中,宋仁宗皇帝最喜歡的就是女子相撲,表演結束後,他還親賜銀絹予以獎勵,此後,宋仁宗轉為相撲粉絲,只要是舉行百戲表演,這位皇帝的興致就只在女相撲表演上,並一而再地給予獎勵,不過他的這一特殊喜好立刻遭到司馬光上書《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勸諫。

宣德門者,國家之象魏,所以垂憲度,布號令也。今上有天子之尊,下有萬民之眾,后妃侍旁,命婦縱觀,而使婦人臝戲於前,殆非所以隆禮法,示四方也。陛下聖德溫恭,動遵儀典,而所司巧佞,妄獻奇技,以汙瀆聰明。竊恐取譏四遠。

若舊例所有,伏望陛下因此斥去;仍詔有司,嚴加禁約,令婦人不得於街市以此聚眾為戲;若今次上元,始預百戲之列,即乞取勘管勾臣僚,因何致在籍中,或有臣僚援引奏聞,因此宣召者,並重行譴責,庶使巧佞之臣,有所戒懼,不為導上為非禮也。


《清平樂》:宋朝也是一個浪漫的時代:男子簪花和女相撲


面對如此大篇幅的諫言,宋仁宗只得有所收斂,其實當時的女相撲的主要任務只是熱場,她們負責為男相撲正式比賽制造氣氛,提升人氣,而只要這些女相撲登臺,立刻會引發眾人的叫喊聲、嬉笑聲,也就達到了人氣高漲的效果,但是堂堂一國皇帝竟然青睞這樣低俗的表演,自然遭到群臣的反對,為此自宋朝之後,女子相撲的傳聞也日漸消失。

瞭解了宋朝的男子簪花和女相撲表演的文化後,我們看到了一個別有趣味、詩意浪漫的朝代,而如此別具一格的賞心悅事,又如何不讓人嚮往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