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粗獷大氣的美食下,竟然有這般精巧細緻的酥糖,獨具匠心!

HI,大家好,這裡是石子食為樂,我是石子。

一道傳統的民間小吃,看著是隨處可見,但實際上大部分人並不知道它的真正面貌。很多地方只是用其名,這個小吃就是今天的主題“芝麻酥糖”。我們在很多地方看到的,吃到的芝麻酥糖我們不可以說是假的,因為它們確實是用到了芝麻和糖來做為原料的,而且份量還挺大,但是大部分是以麵粉為主體材料的,所以石子以為我們實際上吃的只是酥糖。

山東粗獷大氣的美食下,竟然有這般精巧細緻的酥糖,獨具匠心!

傳統性質的酥糖並不多見,為什麼?

“芝麻酥糖”是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發展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充其量也就300年的時間。它雖是一種小吃,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它的做工極其精細,是一門非常考驗手藝的技藝小吃。要學會做這種小吃的師傅可不多,由於它的難度太大,早在開始就演變成了家族傳承。所以現代能做出傳統的“芝麻酥糖”已經不多了,可以說鳳毛麟角。因為用現代的工件來做頂多做出它的形,要想將它的味道做出來是不可能的,因為最後成型一定要手工操作方可。

山東粗獷大氣的美食下,竟然有這般精巧細緻的酥糖,獨具匠心!

要吃到傳統的“芝麻酥糖”還需到有這種手藝的店鋪地區才可以,它這裡面的“酥”可不同於我們常識所想。它用的是酥的意:就是脆。而我們大多數人所認識是麵點中的“酥”,這就是不少人容易弄混的一個原因。“芝麻酥糖”的脆是它的另一個重要特點,一塊完美的芝麻酥糖,由近3萬根糖絲組成,根根分明,細可穿針,不粘牙、不膩口。這樣的小吃是不適合運輸,因為它是經不起長途跋涉的,極易產生折斷,鬆散的狀態,所以只能短程配送,這也是為什麼這道小吃不能發散於大江南北的主要原因,也因此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東粗獷大氣的美食下,竟然有這般精巧細緻的酥糖,獨具匠心!

芝麻酥糖的傳奇歷程

現在“芝麻酥糖”比較出名的地方在濱州,濱州是山東省的一個地級市。可能很多朋友會有疑問,山東的美食多半以粗獷大氣著稱,怎麼也會有這般精巧好吃的的酥糖特產。事實確實如此,濱州的“芝麻酥糖”可是地地道道,在濱州方能一睹這款神奇酥糖的全貌。“芝麻酥糖”的用料非常的簡單,只有兩樣:芝麻和砂糖。首先就是要處理芝麻,要先將芝麻用水漂洗,在漂洗的過程中撇除乾癟的芝麻,留下顆粒飽滿的優質品。然後將芝麻脫皮,目的是為了提升口感。

山東粗獷大氣的美食下,竟然有這般精巧細緻的酥糖,獨具匠心!

這雖是第一步,但是一旦啟動就是停不下來的,因為洗淨脫皮的芝麻要現炒現用的。而炒芝麻是要掌握好火候的,因為這直接關係到酥糖的香濃程度。同時,芝麻是個易熟的食材,只要稍微不專心,就有將芝麻燒焦的可能。只要看到顏色差不多了,就要立馬倒出,這就完全要靠經驗來掌握。炒好的芝麻過篩攤涼,最後就是碾壓成芝麻面備用,這樣芝麻的工序就完成了。

山東粗獷大氣的美食下,竟然有這般精巧細緻的酥糖,獨具匠心!

芝麻完成後就是熬糖了,這可是個累活。不僅要有技術,還要有足夠的耐心。砂糖在200多度的鍋中,要不停的攪動,中途要加一些香油,將糖熬製成焦黃色。待顏色達成後,迅速離火將糖液倒入到抹有香油的案板上降溫。緊接著就是翻糖和打糖。這兩步是考驗師傅的力道和巧勁,翻糖是用兩把大刀上下來回翻動,再用竹棍反覆拉伸攪條,直至發白順滑為止。在這裡用多大的勁,拉伸多少次,全靠手感拿捏。

山東粗獷大氣的美食下,竟然有這般精巧細緻的酥糖,獨具匠心!

這熬糖的火候和拉絲的細膩度是酥糖是否粘牙的關鍵所在,拉好的糖叫糖胚。這時要將糖胚迅速埋入裝有芝麻面的鍋中,而且要保證鍋中四五十度的狀態。目的是為了防止糖胚遇冷凝固,如果那樣的話,一切將無回頭的可能。最後就到了糖酥成形階段,而這一步叫綰花,從糖胚上揪下一塊,然後指尖八字形纏繞十六圈,這中間有著拉伸,旋轉,定形,完全靠著指尖的掌控制作而成。

山東粗獷大氣的美食下,竟然有這般精巧細緻的酥糖,獨具匠心!

一塊完美的芝麻酥糖,形狀與麻花相似,內含三萬根糖絲,吃起來時不粘牙,不膩口,誰又能想到兩樣普普通通的食材,竟然演繹出如此不平凡的佳品。芝麻酥糖唯獨的缺陷就是一碰就碎,這也就成了不能走出去的短板,但確坐實了濱州特產的實位,成了只有當地人獨享的美味。

山東粗獷大氣的美食下,竟然有這般精巧細緻的酥糖,獨具匠心!

這是一道地道的傳統小吃,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瞭解一方。假如您喜歡就給石子一個關注或收藏吧。謝謝大家的支持與鼓勵,若是有什麼想法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探討。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