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 县志


文安   县志


(一) 自然村村名考

城镇 战国时期形成村落,原名太阳。隋大业七年为丰利县治,唐贞观元年省丰利入文安,文安县治由位于大柳河东侧的“文安故城”迁此,该地遂称为城关。1961年改名城镇。

东关 北宋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3年),王、李二姓从山东迁来此地定居,后不断有人迁来,发展成村。因位于文安城东门处,取名东关。

西关 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葛、樊二姓由山东迁此定居,因位于文安城西门外,得名西关。

边王赵 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边、王、赵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占产立庄,各自以姓起名:边王赵、北王庄、赵家庄。1949年三村合并,得名边王赵。

大叩皂 北宋景佑年间(公元1034—1038年)立村。据传,杨六郎镇守易津时,这里是放牧军马的地方。建村时以此地的历史经历和地处寇水流域得名寇皂店。政和年间于村西南侧又建一村,名小寇皂店。这村改名大寇皂清末简化为大寇皂,民国初年写做大叩皂。

泗各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温、刘、谷、皮等姓由南京诏迁此地立庄,得名四家庄,因距文安县城较近,后改名峙郭庄。明末以该村靠近泗水河演化为泗各庄。

北光洲 宋建隆年间(公元960—963年)立村,以其三面环水的地势特征得名光洲。随着人烟的增多,清代分化为3个村,这村梁姓居多,名梁光洲,1958年以方位改名北光洲。

西光洲 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北光洲。

东光洲 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北光洲。

后孙章 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孙、章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以姓得名孙章村。清代时由孙章迁出部分居民在该村东另立村庄,起名后孙章。 前孙章 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后孙章。

吉村 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年)李姓在此地立庄,取吉利之意起名吉村。

房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房姓在此立庄,以姓得名房家庄。后简化为房庄。

留郡 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7年),有一郡官因仕途潦倒,在此隐居,发展成村得名留郡村,1958年简化为留郡。

元里 唐朝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张、杨、李、华四姓在此定居种菜为生,后发展成村起名园里。后演化成为元里。

西元里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刘、陈等姓从外地搬来此地定居,以种菜为生,因住地靠近园里。以方位得名西园里。

相公庄 隋朝(公元581—618年),原名丰乐村。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有一张相公死后葬于此地,并树碑于此。张相公,字仁宪,死后追赠工部尚书,很有名气。后该村改名相公庄。

麻各庄 唐景云年间(公元710—711年)建村。据传,在此定居最早的一长者满脸麻子,以此得名麻哥庄。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又有李、赵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村。清代,演化为麻各庄。

大庄子 明永乐二年(1404年),孙、吴、李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取名庄头村。民国初,海丰庄、吴家场归属该村,改名大庄子。

海丰庄 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建村,孙姓在此居住,因村址座落在水中高台上,得名海蓬庄,后演化为海丰庄。

吴家场 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吴氏在打谷场定居,得名吴家场。 赵村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赵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以姓得名赵村。

张庄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张氏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以姓得名张家庄。清末简化为张庄。

阜安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刘氏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取安居乐业,物阜民丰之意得名阜安。

徐郭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徐、郭、黄三姓由南京迁来此地,因地居文安县城郊,取“三里长城,七里之郭”之寓意,得名郭里村。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该村西侧又建一西郭里村,到清代各自以姓立庄,该村以徐姓居多得名徐家郭。1949年简化为徐郭。

袁郭 名称含义、来历见徐郭。

苏桥 汉朝建村,住户有八个姓(靳、刘、穆、肖、丁、杨、沈、杜),得名八姓村。宋嘉佑五年(公元1061年),县主薄苏洵来此地察看民情,并建桥一座,民受其福。为了纪念他,改名为苏家桥,后简化为苏桥。

苑口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苑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占产立庄,后发展成村。因滨临河道,汛期长发生决口,以地势特征得名苑家口,1949年简化为苑口。

崔家坊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崔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后发展成村,以姓得名崔家坊。

北留寨 宋辽交战时,宋军杨六郎部在此扎过营寨,民间流传的三营四寨,“四寨”即指这里。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刘姓从山东迁此后发展成村,因倾慕杨门忠义爱国,取名留寨。北宋末年,在该村南面又相继建立了两个村,援用此名。各冠以方位名之。

中留寨 北宋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郝姓从河南迁此,在宋寨遗址上定居,因靠近留寨,冠以方位得名中留寨。

南留寨 北宋靖康年间杨姓从山东迁来此地立庄,以方位得名南留寨。

西李庄 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以姓得名李庄。1981年在地名普查时,系重名村,按其方位更名为西李庄。

王庄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王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定居,以姓得名王庄。

下武各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武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以姓得名武哥庄。民国初演化为武各庄。1981年在地名普查时,因系重名村,改名下武各庄。

善来营 北宋年间建村(公元960—1127年)。据传,宋将杨延昭曾在此扎营,单姓在此立庄,取名单家营。明永乐年间张、翟二姓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渴望平安吉祥改名为善来营。

宋庄伙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宋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得名宋庄伙(后相继有侯、杜二姓迁入,该村有侯家岗子之别称)。

东三官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王、刘、张等姓从山西诏迁此地各自立庄。相传,此地曾是杨六郎镇守益津关时设置的驻军营地,由此得名东营,三官村,西营,该村名东营。1945年,三村合并,名三官村。1949年又分开,名冠以方位名之。

中三官 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东三官。

西三官 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东三官。

新镇 系古村,取日新月异兴盛发达之意得名。唐代隶属归义县,宋太平兴国六年新镇为平戎军治,村落随政体而名。景德二年改为保定军,后改保定县,民国3年改为新镇县,村落复名新镇。

太保庄 北宋(公元960—1127年)建村。相传雍熙三年宋将曹彬率大军北征辽之幽蓟于此建大堡屯兵,后有梁、刘等姓家族从山东迁来在遗址定居取名大堡庄。清代,该村淀神庙一庙祝名声很大,死后为了纪念他改村名为太保庄。

口村 唐显庆年间(656—661年)立村。名莫金里,系以村东有莫金山(现已成土岗)而得名。清道光年间,大清河决口,冲毁了村庄的大部,只剩下少数民房,当地俗称该处为口子头,后来人们以此称谓做了村名。

芦阜庄 该村原是芦庄和阜新庄两个村,都是北宋年间(公元960—1126年)建村。芦庄以滨临苇塘盛产芦苇而得名。阜新庄以村居高地,土地肥沃,人们富足之意而得名。1945年两村合并,取两村原名首字得名芦阜庄。

辛村 原名于家村,建于唐朝(公元618—907年),系以姓得名。清道光年间,大清河决口,村庄被毁,遂迁移原址东0.5公里处立庄,改名新村,新字演化为辛。

鲁庄子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鲁姓从山东迁来此地立庄,以姓得名鲁家庄,后演化为鲁庄子。

东代庄 原名戴家庄,北宋时戴姓立村。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韩、谷两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民国初年村名演化为代庄子。1945年分为两个村,这村以方位得名东代庄子。1958年简化为东代庄。

西代庄 该村的名称含义、来历见东代庄。

周庄子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周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占产立庄,取名周家庄,民国初年演化为周庄子。

鹿疃 原名路疃,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立村。以村址靠近官道得名。清代以谐音写成鹿疃。

王庄子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占产立庄,以姓得名王庄子。

田各庄 据传,田各庄王姓是由邻村王庄子迁徒而来。王庄子在明朝时处于大清河北岸,河南岸有部分土地,耕种时隔河涉水很感不便,为此在河南岸设一临时窝棚,俗称田庄,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一部分农户在该处定居,发展成村,取名田各庄。

刘家园 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刘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以种菜为业,取名刘家园。

孔家务 北宋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3年),孟姓从山东曲阜迁来此地立村,以祖籍为“孔圣人”之乡,取名孔家务。

西庄头 据传,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此处驻有为旗人权贵经管其所圈占土地的官员,以位于新镇的西面,起名西庄头。

北舍兴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韩、张、刘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占产立庄,取兴旺发达之意得名舍兴。明正统年间分为二个村,冠以方位名之。 南舍兴 名称含义、来历见北舍兴。

西羊疃 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立村。为预防水患,村址建在意高岗上,该岗蜿蜒十余里,弯曲似龙形,以此取名养龙滩。明永乐年间有孙、张等姓在该村东南立村,认为养龙滩风水好,冠以方位援用其名,这村遂改为西养龙滩。清光绪年间演化为西羊疃。

北村 北村原名北阁村。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张、刘等姓从陕山西省洪洞县诏迁此地在“玉皇阁”北面定居,以此得名北阁村。清光绪年间演化为北村。

左各庄 左各庄东汉(公元25—220年)建村,左姓居此为始,以姓得名左家庄。民国初年演化为左各庄。

十间房 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张姓由张管营迁此,在大清河南岸立村,得名小张管营。由于户少房屋少,俗称十间房,民国初正式定为村名。

张管营堤 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因洪水灾害,张姓从张管营村迁至东淀大堤居住,后发展成村,取名张管营堤。

王淀庄 明嘉靖25年(公元1564年),王姓家族迁此定居,因附近建有高淀庄,这村取名王淀庄。

高淀庄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高姓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占产立庄。因地处文安洼,以姓得名高淀庄。

苏淀庄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苏、张,臧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以地势特征得名大淀庄。民国初年改名苏淀庄。

吴淀庄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刘姓在此立庄,因村落较小得名小淀庄。清末吴姓迁来,民国28年(1939年)水灾,这村只剩有吴姓,后村名演化为吴淀庄。

黄淀庄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郝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此地立村,取名郝家村。清朝时有黄姓家族迁入,民国初村名演化为黄淀庄。

张管营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燕王朱棣起兵经过此地,在此安营扎寨,驻军首领姓张,后不断有人迁来发展成村,以该地历史经历取名张官营。清朝演化为张管营。

杨管营 该村的名称含义及来历见张管营。

姚淀庄 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2年)王姓在此地立庄。王姓家族长者重治家风,嘱族人要讲求宽厚仁爱,推已及人,不与人争,以此寓意起名哑叭庄。明初姚姓迁来。民国初水灾,王姓外迁,后改名姚淀庄。

北陶管营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棣起兵路径此地,在此安营扎寨,军中首领姓陶,后有民户迁来发展成村,以该地历史经历取名陶官营。清朝时演化为陶官营。民国28年(公元1839年),洪水泛滥,把村冲断,分为南北两部门,该村居北得名北陶管营。

南陶管营 名称来历含义见北陶管营。

北艾头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艾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因此地地势低洼,取名艾涡。明嘉靖年间,演化为艾头。后有魏、陈等姓迁来,清朝时发展为三个自然村。冠方位这村名北艾头。薛圪垯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薛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在一庙台圪建村,得名薛圪垯。

史各庄 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史姓在此定居,发展成村,以姓得名史哥庄,后演化为史各庄。

潘庄子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得名潘庄子。

崔马庄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马姓由甘肃,崔姓由河南安阳相继迁此定居,以姓得名马庄子、崔庄子。1958年两村合并称崔马庄。

上武各庄 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武姓在此建村,以姓得名武家庄,清末改称武各庄。因系重名村,1981年更名为上武各庄。

西疃 北宋(公元960—1126年),建村,村址在小南河西,并靠近桥的一侧,以此得名桥西。1945年改名西疃。

北辛庄 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孙姓从武各庄迁来此地定居,取名新立庄。民国初更名为北新庄,后写做北辛庄。

南疃 北宋(公元960—1126年)建村。村址在“小南河”的南岸,得名小河南。1945年改名南疃。

二合庄 北宋时(公元960—1127年),建村。原是二个村——鱼鳞口、郑庄子。《嘉靖熊乘》载:“鱼鳞口以多鱼鳞口以多鱼和渔民居之密如鳞故也。”郑庄子以郑姓建村而得名。1947年土地改革时两村合并,取名二合庄。

秦各庄 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秦姓立村,以姓得名秦哥庄。后演化为秦各庄。

张各庄 宋太平兴国末年(约公元984年)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定居,以姓得名张哥庄,后演化为张各庄。

南新村 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张、刘等姓迁此立庄,取安居乐业之含义,名丰乐村。1943年日伪统治时期改为新民村。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新村。因系重名村,1981年以方位更名为南新村。

韩各庄 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韩姓从河南迁此占产立庄,以姓得名韩各庄。

王村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王姓在此定居,后发展成村,以姓得名王村。 杨庄子 杨姓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从山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得名杨庄子。

口上 居王村西,北临赵王河。宋初,此处因河道狭窄,淤积泥沙,常决口成灾,俗称王村口。宋雍熙年间太宗北征幽州,军队路径此地,为保障通行,组织军士协同百姓堵塞了口门,筑高了防水堤埝。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王姓从村迁居此地,发展成村取名口上。

大柳河 系古村,约建于战国时期。因村西游一条泗水河,两岸柳树成行,以此得名柳河村。

明朝名柳河镇。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分为东西柳河两个村,该村名东柳河。1945年改称大柳河。

西柳河 村名含意,来历见大柳河。

西码头 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立村。炀帝征辽经此,兵马在此登舟渡河,以河道走向,定名为西码头。

唐头 唐头原字为塘头。该村唐朝(公元618—907年)建村。因该村滨临河塘,得名塘头村。清初演化为堂头村,1945年改为唐头。

南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赵、卢、帅三姓由南京水西门迁居此地,选高地立庄,因北有张庄(明末被洪水冲毁),相对而称南庄。

小堡里 原字小保里。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郭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取保泰民安之意,取得小保里。1945年演化为小堡里。

西张村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村址位于文安故城西,便以方位得名西张村。

高村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5年)高、苗、孟三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后人烟增多,各自以姓建村,该村得名高家村。1949年简化为高村。

苗村 村名含义、来历见高村。

孟村 村名含义、来历见高村。

线庄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李姓由山西迁来此地占产立庄。鉴于这里地势低洼,常受水灾,人们选高地定居,居住区形成一狭长地带,故取名线庄。

琉庄 元朝建村。元朝御史中丞何荣祖(今河北省永年县人)之兄任太子侍讲,因打了太子,何氏家族惧怕珠帘获罪,逃亡流浪到此,与本地刘姓结亲,定居该地,取名流离庄。明嘉靖年间演化为琉璃庄。1949年简称琉庄。

北张村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姓由南京水西门外豆腐巷迁来,因该村东南有西张村,故以方位得名北张村。

相村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相姓在此立庄。以姓得名相村。

桃园 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有人在此居住,栽植了很多桃树,取名桃园。民国初年分为南、北桃园。1945年合并为一个村,仍沿用桃园一名。

北官 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宋金交战时,宋军中有一压营的官员,驻在该地称官士营。明永乐二年(1404年),刘、宫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称官士庄。民国初分为两个村,该村居北,称北官士庄,1958年简化为北官。

南官 村名含义、来历见北官。

富各庄 东汉时(公元25—220年)建村。因靠近文安县故城,得名负郭庄。民国初年演化为富各庄。

吴石槽 元朝时期,有一通往京师的漕运河道经此地,河上有一石础桥梁。明洪武四年(1371年),吴、马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取名石漕村。民国初两姓分别建村,该村以姓得名吴石槽。

马石槽 村名含义、来历同吴石槽。

靳各庄 东汉(公元25—220年)建村。当时该村北为文安县故城,得名近郭庄。清朝时演化为靳各庄。

东王村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姓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以姓得名王家村。后简化为王村。在1981年地名普查时,系重名村,按方位更名为东王村。

辛各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辛姓从山西迁来定居,得名辛哥庄。民国初演化为辛各庄。

李庄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李氏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县奉诏迁此定居,得名李家庄。后演化为李庄。

潘平 宋雍熙年间北征幽州时,潘美率军经此地。宋营中有老弱残兵留居此地,因属潘美所辖之兵勇,故得名潘兵村。明万历年间,演化为潘平。

常久村 明永乐(公元1404—1424年)年间,高、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长居此地,永远为业之父,名久远庄。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常姓迁来,在久远庄村南立村,取名常家村。1945年两村合并,得名常久村。

褚村 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褚姓在此居住,以姓得名褚村。

西缴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缴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以姓得名缴哥庄,后演化为缴各庄。至民国初年发展成两个村,该村居西,名西缴各庄,1961年简化为西缴。

东缴 村名含义及来历见西缴。

文二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文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以姓得名文二庄。1949年简化为文庄。因系同名村,1981年地名普查时,复名文二庄。

刘小泗 该村东有明朝吏部员外李堂建的观音寺一座,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该寺旁定居,取名小寺庄,“寺”字后演化为“泗”。清朝期间附近形成数个小村,分别冠以姓字名之,这村改名刘小泗。

董小泗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董姓在此立庄,因仅靠王小泗,得名董小泗。

郑小泗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郑姓在此立庄,因靠近刘小泗,得名郑晓泗。

王小泗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王姓在此立庄,因靠近刘小泗得名王小泗。

祁小泗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祁姓在此立庄,因靠近郑小泗,取名祁小泗。

安里 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霍、胡两姓由山东迁此定居,取平安之意,得名安里。

东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林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在大围河东侧定居,取名东庄。

牛各庄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牛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立庄,以姓得名牛哥庄。民国年间演化为牛各庄。

南各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氏哥仨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老官营迁来,老三居此,在古河堤上建村,因位居河堤之阳,得名南各庄。

急流口 宋嘉佑年间(公元1056—1063年),李姓在此立庄,因村西有条金龙河,借以得名金龙口村,因此地地势低洼,河堤常发生决口,水流很急,明朝时村名演化为急流口村。

界围 该村东南广陵城,是宋将杨延朗抗辽积栗屯粮之所,村东有古河道、官道各一条,乃水陆交通要塞。宋军为守卫给养重地,在此设边卡哨所,以城为中,方圆十里为界,军中有老弱残兵留居此地,发展成村,起名界卫,民国年间演化为界围。

南阜庙 东汉(公元25—220年)立村,樊姓为大户,得名樊家庄。明代《文安县志》载:“仙居乡樊家庄,狼虎食人,道路为梗,有僧持钵杖驱狼伏虎,人得安土而居,故立祠曰贤圣祠,今俗称为狼虎庙者由此”。明崇祯年间为狼虎庙镇,民国初年演化为南阜庙。

大张各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立庄,以姓得名张哥庄。后因建有小张各庄,这村改名大张各庄。

巩寇侯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巩、寇、侯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立庄,因靠近张各庄,借以得名巩张各庄,寇张各庄、侯张各庄。1945年三村合并,以姓得名巩寇侯。

李张各庄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建村,李姓从大张各庄村搬迁此地立村,取名李张各庄。

魏李张 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魏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立庄,因靠近张各庄借以得名魏张各庄。民国初年张姓从大张各庄迁此立庄,名小张各庄。1945年魏张各庄、小张各庄、张各庄三村合并取名魏李张。

大寺庄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8—1620年)建村,因村址东南有一大寺(二圣寺),以此得名大寺庄。

里东庄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王、邵二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占产立庄,因村址位于急流里之东,取名里东庄。

西庄 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姜氏在此占产立庄,因位于里东庄的西边,得名西庄。

东升 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去南方巡视,曾路过此地,随行阁老住在该村,村民为纪念此事,取名阁老村。后叫旮旯村。1967年改名东升。

广陵城 建于南北朝时期,《文安县志》载:“魏史云”文安县西北17里有平曲广陵王子赵君封地”,即广陵城。但记载不详,对其来历含义无考。

官庄 宋团练使杨延朗戌守边陲时,广陵城是宋军屯粮食积栗之所,管理钱粮的官员驻在此处。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这里发展成村,以此得名官庄。 大围河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马、张两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这有有条小河,人们围河定居,取名围河。明正德年间附近又建一村,起名小围河,这村遂改名为大围河。

郝郭纪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郝、郭、纪三姓分别由山东和山西迁来此地定居,形成三个小自然村,称郝家庄、郭家庄、纪家庄。1945年三村合并为一村,以三家姓氏得名郝郭纪。

后许 北宋雍熙年间(公元984—987年),宋辽交战时,这里是宋军屯驻之所,后军中老弱者和退役军士留此屯田,民户也相继迁入,发展成村,取名许国庄(报答皇恩以身许国之义)。清末演化为许各庄。民国初年发展为二个村庄,以方位得名前、后许各庄,1958年简化为前、后许。

东桥 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张、王、崔三姓来此定居,因村西河上有一柏树横卧两岸为桥,以此得名柏木桥村。元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4年),在该村西又建一村,名西柏木桥,故该村改名东柏木桥。1958年简化为东桥。

西桥 村名来历、含义见东桥。

前许 村名含义及来历见后许。

小围河 明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立村。杨、许、齐三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居住,因位于大围河附近,取名小围河。

樊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樊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以姓得名樊庄。

南辛庄 该村宋朝(公元960—1127年)建村,原名丰盈屯,位于现村址南2公里处。因常受水灾,1644年村址搬迁现址,改名新庄。后写成辛庄。清乾隆宋家牌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该地有一石牌以此得名宋家牌。

张村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定居,以姓得名张村。

赵各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赵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赵哥庄。民国年间演化为赵各庄。

彭耳湾 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2年)建村。村址位于五官淀的下口,紧靠苍耳淀,地形象个耳朵,,以此得名烹耳湾,后演化为彭耳湾。

常村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常村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常家庄。1945年简化为常村。

杨村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杨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立庄,取名杨家庄,1945年简化为杨村。

大王东 五代周时期(公元956—969年)王氏家族在此立村,起名大王庄。后又有异姓迁来,人们为表示对村创始者王姓的尊重,将大王庄改为大王东。(即王姓是主人的意思)。

徐屯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徐姓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定居,取名徐家屯,1958年简化为徐屯。

西营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王姓建村,称八里庄(意为距文安县城八里),后回族增多,改称回回营。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村东又建一村,名王家营。对该二村,人们习称东、西营。民国初年,两村同时更名,王家营改名东营。回回营改名西营。

东营 村名含义、来历见西营,

冯郭 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冯、董、、赵、王、宋等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各姓择地定居,形成若干聚落点,因地处文安城郊,邻接郭里村,以此通名西郭里村。清代各聚落点自行治庄,该村冯姓居多,得名冯家郭。1949年简化为冯郭。

赵郭 村名含义、来历见冯郭。

宋村 村名含义、来历见冯郭

郭辛庄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王、冯二姓由西郭里村搬迁此地居住,取另立庄之意,得名郭里新庄,1945年演化为郭辛庄。

卢各庄 宋代此地是水围高地,卢姓在此居住,,取名卢哥庄。民国初演化为卢各庄。

缴屯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缴姓从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占产立庄,以姓得名缴家屯。1949年简化为缴屯。

东德归 据陈氏家谱记载:“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陈氏家族由安徽江左泸州府金牛山下迁此。”据传,燕王扫北时有一将军带兵打仗,败阵后闯谓河在该地扎营,凭河设障,阻住追兵。陈氏在此建村时,取该地历史经历得名德归聚。清朝演化为德归。民国初该村以方位取名东德归。

西德归 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魏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百雀凤村诏迁德归聚西侧占产立庄,当时亦称德归聚,民国初冠以方位名西德归。

北德归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李姓由山东诏迁此地立庄,以此地有座龙王庙,庙前有个老龙潭,取名卧龙庄,后改名孝义庄。民国初年以临近有东、西德归,知名度较高,原随其名,这村遂冠以方位名北德归。

西长田 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张、刘两姓家族由浙江绍兴府迁此,因靠近河口起名张毗口。民国初年改名大长田,1943年分东、西大长田二个村,该村得名西大长田,1949年简称西长田。

东李庄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李、张二姓家族由山西义马庄诏迁此地,发展成村,以姓得名李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系重名村,这村更名为东李庄。 大长田 村名来历、含义见西长田。

小长田 元朝时形成村落,以地势得名栲栳口。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任王二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民国初年改为今名。

齐庄 元朝时形成村落,齐姓居此,称齐家圪垯。民国初演化为齐庄。

李各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李姓哥俩由山西洪洞县诏迁此地,发展成村,以姓得名李哥庄,后演化为李各庄。

尹村 元朝时有彩、帅两姓在此居住,得名彩帅庄。因该地土质肥沃,物产丰富,附近村名和山西迁民认为该村风水好,陆续搬迁至此地定居,后将村名改为“引村”(招引之意),明嘉靖年间演化为尹村。

大堡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孙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村址选在官道边,因此地是驿铺,故取名孙村铺。后有梁、史、筱等姓迁来,人口逐渐增多,村落扩大,于民国初年分化为大铺、小铺两个村。因该村村较大,得名大铺。铺字演化为堡。

小堡 村名来历、含义见大堡。

东柴沟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王姓由南京迁此,在古渭河西侧立庄,取名东柴沟。

西柴沟 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郭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在古渭河西侧立庄,取名西柴沟。

翟村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翟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地形取名东三岔口,清代改名翟村。

北三岔口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3年)移民从山西省洪洞县来此,在古渭河三岔支流处 建村,起名三岔口,这村居北得名北三岔口。

南三岔口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魏姓从山东迁此在古渭河三岔支流处建村,因位居邻村之南得名南三岔口。

刘磨 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4年)刘姓家族由南京水西门诏迁此地占产立庄,因靠近莫村,以姓得名刘家莫村。(后莫演化成磨),1958年简化为刘磨。

董各庄 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董姓迁此立庄,以姓得名董哥庄。民国初年演化为董各庄。

吕公务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吕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吕公务。

陈家务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陈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陈家务。

孟家务 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孟姓迁此立庄,以姓得名孟家务。

大赵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赵姓迁此居住,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拔雄县城,战真定,兵灾惨烈。战乱中祖居雄县的赵姓兄弟2人逃来此地,在大圪垯上安家,取名赵庄上。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高、王等姓家族,从洪洞县迁来,村落扩大,改名大赵村。

马武营 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马姓家族由山东藤县普安村迁此立庄,以马姓“务本堂”堂号之含义(出自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取名马务营。后演化为马武营。

马庄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马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马庄。 小叩皂 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7年)立村,因靠近寇皂店,取名小寇皂店,后演化为小叩皂。

丰各庄 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李姓立庄,以此处有一古墓(王坟)认为风水好,取名丰富庄。后演化为丰各庄。

小赵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立村。因与大赵相邻取名小赵。

小京头 宋代(公元960—1279年)建村,名崔圪垯。明代以其地势特征改名京头。后发展成2个村,这村称小京头。

大京头 村名来历、含义见小京头。

后孟市 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孟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以姓得名孟氏。民国初发展成2个村,以方位命名,该村称后孟氏。(氏字演化为市)。 前孟氏 村名来历及含义见后孟市。

赵磨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赵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引用祖籍之名取名莫村。1958年简化为赵磨。

陈磨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6年)陈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靠近莫村,以姓氏称陈家莫村(后莫演化为磨),1958年简化为陈磨。

韩磨 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4年)韩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靠近赵磨取名韩磨。

姚磨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6年),姚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靠近莫村,以姓得名姚家莫村(后莫演化为磨),1958年简化为姚磨。

坟头 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董、马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滨水临洼,以地势特征得名坟头。

贺曲堤 北宋时期,贺姓夫妇和王姓家族迁来此处立庄,因与曲堤店相对得名北曲堤店。民国初年分为2个村,这村称贺曲堤。

王曲堤 村名来历、含义见贺曲堤。

文庄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何姓家族迁此立庄,取修文偃武之意得名文庄。

曲店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李姓迁来此地定居,因居于河堤迂回处,以地势特征取名曲堤店。后简化为曲店。

大留镇 唐朝(公元618—907年)建村,名崇兴村。明代遭水灾,房屋倒塌,只剩下一条街,改名留镇店,后因建有小留镇,这村遂改称大留镇。

小王东 宋朝(公元960—1279年)王氏在此建村,因与大王东为邻,取名小王东。

大齐观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立村,因村址旁有一庙字,横书匾额“齐天观”以此得名大齐观。

小齐观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苑、田、张等姓家族由洪洞县迁此立庄,因和大齐观为邻,取名小齐观。

北富华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胡姓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富贵荣华之意以方位命名为北富华。

刘富华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刘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邻近北富华,取名刘富华。

胡屯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胡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胡屯。

王富华 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王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在刘富华西南立庄,以姓得名王富华。

石桥 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吕义弟兄在此定居,后发展成村,因村西有一石桥,故名。

小务 元代田、牛二姓家族在此立庄,因房子盖的较小,俗称小屋。后演化为小务。

靳村 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靳姓家族从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得名靳村。

巨富华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巨姓家族由山西迁此在刘富华村南立庄,取名巨富华。

南富华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樊姓迁来在巨富华南立庄,以姓取名樊富华,1958年以方位改名南富华。

孟庄子 清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孟姓家族由山东省曲阜迁此立庄,以姓得名孟庄子。

彩家务 元代彩姓家族居此,取名才家务。

花木厂 明永乐二年(1404年)蔡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蔡各庄。明代中期因水毁迁现址。因这里是卖花和卖木料的市场,改名花木厂。

霍村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霍姓在此立村。因靠近留镇店,取名霍留镇。1958年简化为霍村。

西店 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刘、张、李等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取吉言得名丰富店。1945年分为2个村以方位名之。1957年简化为西店。 东店 来历含义见西店。

韩留镇 明代,韩姓在此建村,因靠近留镇店,取名韩留镇。

小留镇 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建村,因靠近留镇店,取名小留镇。 大李村 始建于唐朝,以姓得名李村。明初改名南李村,民国初改今名。

小李村 元代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崔姓迁此立庄,因靠近大李村,取名崔李村,民国初改今名。

北李村 元代,王姓在此立庄名王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任、杨等姓家族迁此立庄后,改名北斗李村。1958年简化为北李村。

黄李村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黄、刘二姓家族迁此立庄,因靠近李村取名黄金李村。1958年简化为黄李村。

司吉城 据传,东汉(公元25——220年)建村,因位于古长城脚下而得名。

夸大口 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刘姓从大成县迁此立庄,以该地在宋辽交战时,宋军没有按期破阵,被辽兵嘲讽说大话的历史传说取名夸大口。

康黄甫 元代(公元1279——1368年)康姓在此定居发展成村,因靠近陈黄甫取名康黄甫。

王黄甫 元代(公元1279——1368年)王姓在此定居。发展成村,因靠近陈皇甫取名王黄甫。

何黄甫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何姓从本县硫庄迁此立庄,因附近有诸黄甫这村取名何黄甫。田安祖 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田姓由满洲迁此立庄,因靠近安祖店得名田安祖。

张家务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张家务。

前于屯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于姓迁此立庄,起名于家屯,后发展为2个,这村以方位名前于屯。

后于屯 村名来历含义见前于屯。

林近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林、靳二姓家族迁此立庄,取名林靳(靳演化近)。1949年白、牛、赵林近归并该村。

荀家务 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孙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孙家务,后谐音演化为荀家务。

后赵仙庄 宋朝立村名范李庄。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何、谷等姓家族迁此,以该地‘谷家山子’有赵君显灵的传说,常有人来此跪拜求助,远近闻名,于明末改名赵仙庄。清末,村南又建一村,冠以方位名之。

后王仙庄 明代洪熙年间(公元1425年),有一王姓公子一心想求道成仙,曾在此逗留,后此处发展成村,遂以此取名王仙庄。民国初年村落发展为前后2个村,这村名后王仙庄。

前赵仙庄 村名来历含义见后赵仙庄。

大董村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董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大董村。

西牛家务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牛姓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牛家务,后发展成2个村,各冠以方位名之。

八里庄 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王姓在此立庄,因离县城八里远,得名八里庄。

邹庄 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邹姓家族迁此立庄,以姓得名邹庄。 东牛家务 村名来历含义见西牛家务。

孙庄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孙姓在此立庄,得名孙家庄。1958年简称孙庄。

小王庄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王姓迁此立庄,因靠近八里庄,取名后八里庄。1958年改名王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系重名村,改名小王庄。

贾各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贾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贾各庄。

曹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曹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曹庄。

黄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黄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黄庄。

吴王董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王疃。清初吴姓从席阜迁此立庄,起名吴疃。因靠近董村,民国初年改名吴董村、王董村,1958年二村合并,名吴王董。

任董村 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任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靠近董村,以姓得名任董村。

东南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王姓家族由山西迁此立庄,因村址位于董村东南取名东南庄。

西高村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高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高村。1981年地名普查中因系重名村改名西高村。

东高村 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阎、赵等姓家族在高村东侧定居,后发展成村,亦名高村。1981年地名普查时,改名东高村。

王各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姓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王各庄。

唐村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唐姓在北史村东北角建村,取名北史村唐疃。1961年由北史村析出,取名唐村。

北史村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史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史村,后与南史村对应,取名北史村。

北大有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夏、薛等姓家族由山西大有村迁此各自立庄,缘故乡之名,分别以方位名之。

西大有 村名来历、含义见北大有。

南大有 村名来历、含义见北大有。

王家务 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王家务。

米庄 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米姓迁此立庄,以姓得名米庄。

龙街 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60年)为了镇庄水患在此修建了一座龙王庙,后不断有人迁来在龙王庙北面定居,发展成村,以此得名龙街。

北叩里 宋代(公元960—1279年),刘、冯、武、郭、潘等姓家族迁此各自立庄,因滨临滱水得名冯家滱里、小冯家滱里、潘家滱里、刘家滱里(滱字后演化为叩)。1946年该4村合并,因与南叩里相对应,取名北叩里。

大冯家叩里 宋代立村,因与诸滱里为邻,以姓得名大冯家叩里(原字滱里)。

郭家叩里 宋代(公元960—1279年)立村,因与诸滱里为邻,得名郭家滱里(演化为叩)。

南叩里 宋代(公元960—1279年)立村,因与诸滱里为邻,得名武家滱里(滱演化为叩),1946年与郭家叩里合并,取名南叩里。

万村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张、温、辛、杨、万、刘、贾、陈等姓家族迁此立庄,取天下太平之义取名大平州,后随着人口增长,各姓自立村庄,万姓取名万太平州,1949年简化为万村。

陈村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陈姓迁此立庄,以姓得名陈大平州,1949年简化为陈村。

东万村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938年)张、温、辛、杨、万、刘、陈等姓诏迁此地,发展成村,取名大平洲。清末各家族自立村庄,万姓户大人多,分建3个村庄,这村名东万大平洲,后简化为东万村。

西万村 名称来历含义见东万村。

刘村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刘姓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刘大平州,1949年简化为刘村。

温辛阳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温、辛、杨三姓在此各自立庄,因临近大平州,取名温大平州、辛大平州、杨大平州。1949年三村合并,取名温辛杨。

岳村 宋代(公元960——1279年),岳姓在此立庄,以姓得名岳村。

岳辛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牛、白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岳村新村。后演化为岳辛庄。

姜庄子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姜姓迁此立庄,取名姜庄子。

天德店 金天德元年(公元1149年),建村,取名天德店。 赵村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赵姓在此立村,以姓得名赵村。 彭各庄 五代周时(公元951——960年)王姓迁此立庄,因此地野生植物繁茂,取名碰棵庄。后演化为彭各庄。

韩村 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立村。因靠近汗代谏议大夫韩延寿之墓,取名韩村。

西艾子 宋代(公元960——1279年),艾姓在此立庄,取名艾子。后附近发展成3个村,分别以方位命名。该村称西艾子。

东艾子 村名来历、含义见西艾子。

前艾子 村名来历、含义见西艾子。

孙氏 汉代(公元221—262年)建村,据传说,孙姓娘娘葬此得名孙氏。

太子务 明永年间(公元1403—1424年)秦、田、杨三姓迁此立庄,传说此地曾是唐路王子为唐王墓守孝之处,借以取名太子府(府演化为务).

北三王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姓家族由弟兄三人带领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取名三王。至民国初发展成3个村,各以方位命名,该村称北三王。

何家务 元末(公元1368年),何姓立村,起名何家务。

大村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梁、马三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庄,取名三大村。后简化为大村。

东代辛庄 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戴姓家族迁此立庄,取名戴辛庄。

1945年,划分为东、西戴庄(戴字演化为代)。该村称东代辛庄。

西代辛庄 村名来历、含义见东代辛庄。

何庄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何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何姓得名何庄。

朱三王 村名来历、含义见北三王。

大三王 村名来历、含义见北三王。

纪屯 宋祐嘉年间(公元1056—1063年)卡姓在此立庄,取名宁寿屯。清代改名纪家屯。1949年简化为纪屯。

崔边村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崔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地处文安县与大城县交界处,以姓得名崔边村。

刘边村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刘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地处文安县与大城县交界处,以姓得名刘边村。

徐边村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徐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地处文安县与大城县交界处,以姓得名徐边村。

庆边村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庆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地处文安县与大城县交界处,以姓得名庆边村。

程子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程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程子。

杜边村 明末(1628—1644年),杜姓家族迁此,以其地处文安县与大城县交界处,以姓得名杜边村。

南史村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史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得名史村。后因与北史村相对应得名南史村。

(二)农场村名考

李庄农场 1961年在李庄村西北0.5公里处建场部办公用房及职工宿舍形成居民点,今已为居民村。因场部驻地临近李庄村故名。

李农一队 1974年3月在李庄村东0.7公里处建一队公用房屋和职工住房形成居民点,今已为居民村。以队得名。

李农二队 1964年2月在北官村西南0.7公里处建二队公用房屋和职工宿舍形成居民点,今已为居民村,以队得名。

李农三队 1964年2月在潘平村北偏东1.2公里处建三队公用房屋和职工宿舍形成居民点,今已为居民村。因队得名。

李农四队 1975年4月在马武营西偏北0.6公里处(原水电部干校旧址)建队,全体职工、家属均居此地形成居民点,今已为居民村,因队得名。

翻砂厂 1965年在陈黄甫西0.5公里处建翻砂厂和职工家属宿舍形成居民点,今已为居民村,以厂得名。

黄农一队 1968年在司吉城村北1公里处建一队公用房屋和职工宿舍形成居民点,今已为居民村,以队得名。

黄农二队 1962年在王黄甫西0.5公里处建二队公用房屋和职工宿舍形成居民点,今已为居民村,以队得名。

黄农三队 1963年在董黄甫北偏西0.5公里处建三队公用房屋和职工家属宿舍形成居民点,今已为居民村,以队得名。

黄农新村 1989年黄甫农场场部迁移静王公路南侧(位处马武营东2.2公里处),集场部、电缆厂、职工宿舍于一体形成居民点,今已为居民村。因系同时迁建的综合区故名。

机务队 1979年在徐黄务西南0.8公里处建机务队公用房屋和职工宿舍形成居民点,今已为居民村。以队得名。

园林队 1983年在原场部南偏西1公里处建队公用房屋和职工宿舍形成居民点,今已为居民村。以队得名。

界围农场 1961年在常久村北2公里处建场部办公用房,同年第一生产队也在此建队公用房和职工宿舍形成居民点,现已为居民村,因系场部驻地故名。

界农二队 1961年在线庄村旁建二队公用房屋,翌年构筑职工宿舍成为居民点,现已为居民村。因队得名。

界农三队 1961年在赵王新渠右堤毕家坊扬水站西侧,建三队公用房屋和职工宿舍成为居民点,现已为居民村,因队得名。

新桥农场 1961年在德归正北4.2公里处建场部办公用房和职工宿舍成为居民点,后此处又增建保温材料厂、服装厂,已发展为居民村,因系场部驻地而得名。 机务队 1961年在场部正南1公里处机务队旁建第四生产队公用房屋和职工宿舍成为居民点,后不断在此增建场属副业厂职工宿舍,发展为居民村,因靠近机务队故名。

食品厂 1961年在场部南2.2公里处建第三生产队公用房屋和职工宿舍成为居民点,后在西侧建食品厂,该居民点已发展为居民村,以厂得名。

二队 1961年在场部西偏北3.5公里处(滩里干渠与滩里新渠之间)建第二生产队办公用房和职工宿舍成为居民点,已形成居民村。以队得名。

三队 1961年在场部东北4.5公里处刘家营村南侧建第二生产队公用房屋和职工宿舍成为居民点,今已成为居民村。以队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