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學強行有趣,強行“有用”,才是孩子對數學沒興趣的真正原因

年關將至。再過幾天,我也準備搶票回家,給剛上高中的表妹補習數學。

說來也是有趣。我妹(指我表妹)的數學,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成了她幾門主科當中,較為明顯的“短板”學科。每年一到寒暑假,只要我在,就都會給她講題補習。可是,有個很奇怪的現象:

補習,似乎就是件治標不治本的事情。

以前不懂的知識點,給我妹講明白了,題也會做了。可是開學之後,學一陣子,她的數學成績就又掉下來了。

是老師教得不好?可是同一個班的孩子,也有數學頻頻拿高分的啊。學不好數學,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引導孩子學習的我們,又該做出怎樣的嘗試和努力?

近期,在看了美國數學家保羅·洛克哈特(Paul Lockhart)所著的《一個數學家的嘆息》後,從作者對於“數學本該呈現的樣貌”的理解,以及對現今數學課程的批判中,阿凌得到了一些新的啟發。

讓數學強行有趣,強行“有用”,才是孩子對數學沒興趣的真正原因

一、學不好數學,不全是孩子的錯,而是缺乏興趣的結果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孩子要是能對一門課感興趣——

要麼是ta天生擅長,容易從這門課裡獲得成就感,實現自我認同、自我滿足;要麼是ta基礎一般,但是在上這門課的時候,覺得好玩有趣,從中能夠找到“玩樂”“滿足好奇心”的樂趣,即便不夠擅長,也願意繼續保持探索學習的熱情。

可對於數學來說,能從前一類情況中獲得興趣的孩子,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孩子,只能從後一類中試著尋找,且找到的,還多為一樣的結果:數學(課)=無趣的代名詞。

讓數學強行有趣,強行“有用”,才是孩子對數學沒興趣的真正原因

我曾經就問過我妹:“你在學校,最喜歡哪門課?”

我妹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體育課!”

聽了她的答案,我哭笑不得地抿了抿嘴,她不好意思地看著我笑。

“我是說……要是讓你給語數外按喜歡程度排個序,你會怎麼排?原因是什麼?”

“唔,語數外裡面選的話,排第一的應該是英語吧。因為我覺得英語還蠻簡單的,而且我們英語老師也對我們很好,我就對它比較有興趣。第二是語文。雖然有些要記要背的很煩,但是我們語文老師很搞笑,喜歡在上課的時候給我們講故事、講笑話,我也蠻喜歡上他的課……”

至於第三是什麼,不用我說,想必大家也都心中有數。問及原因,無非兩點:

  • 數學都是計算,複雜又繁瑣,想半天想不出來,讓人頭疼(覺得數學本身沒意思);
  • 數學老師天天就是讓人做題、講題,上課上得又累又沒意思(覺得數學課沒意思)。

綜合起來,就是孩子所感受到的數學(課),是又難又累又無趣的“無聊合集”。而數學,又究竟是怎麼在課堂上變“無聊”的?

二、強行使數學有趣,是我們所陷入的最大誤區

在《一個數學家的嘆息》中,針對數學課堂上,一些老師(包括數學教科書的編者)擬強行使數學變得有趣的行為,作者保羅·洛克哈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你不需要讓數學變得有趣——它本來就遠超過你瞭解的有趣!”

課堂上,一些老師為了加深孩子們對某個符號概念的印象,會刻意將其擬人化,以添趣味。我就記得,在我小時候學“分數”的時候,數學老師為了讓我們區分“分子”“分母”的上下位置,就教我們說:

“分子,大家就把它想象成一個孩子;分母,大家就把它當成孩子的母親。母親揹著孩子,所以分子就在分母的上面。”

就“應試”層面來說,這樣的強行有趣,無疑還是有些作用的。(不然我也不能記這麼多年)

可對於“激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來說,沒有任何故事背景的嵌入,只是截斷式強行記憶公式概念——即便是通過有趣的記憶法記住了,之後又能如何呢?

讓數學強行有趣,強行“有用”,才是孩子對數學沒興趣的真正原因

而當孩子們翻開課本,提出對數學最本能的好奇,展現出他們對數學最原始的興趣時——

“最大的數字是幾?”

“無窮大,它是一個數嗎?”

“圓周率是怎麼被發現的?為什麼要叫它圓周率啊?”

……

根據教時、教綱的安排,老師不會細講,也不會帶領學生進行深入探究。留下一句“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後查閱資料,自行了解”後,便又繼續拿碎片式的“強行有趣”,去覆蓋“數學本身的趣味性”了。

而對孩子來說,自己本能的好奇沒有得到解答,反倒被老師強塞了另一堆不感興趣的疑問(各種公式、習題)。長此以往,“好奇”不再,“興趣”也必更加難以尋回。

三、數學,從來都不是一門“必須有用”的學科

在學校,能在課表上出現的課,基本都被老師鼓吹成“有用的課”。但實際上呢?

我們很早的時候就知道,學數學,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高考。實際生活中,除了需要偶爾算個數(可以用計算機),日常情況下,哪還需要什麼別的數學知識?

保羅·洛克哈特在書中提到,數學——常被我們的文化視作科學和技術的一種工具,但事實上:數學從來都不是一門“必須有用”的學科!

我們當然承認,經濟、物理、建築等,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都離不開數學的應用。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白,就如同名畫可以賣錢,但名畫的本質並不僅限於賣錢一樣——數學有它應用的空間,但就數學的本質而言,絕不僅是“有用”而已。

讓數學強行有趣,強行“有用”,才是孩子對數學沒興趣的真正原因

“數學是說明的藝術(the art of explanation)。如果你不讓學生有機會參與這項活動——提出自己的問題、自己猜測與發現、試錯、經歷創造中的挫折、產生靈感、拼湊出他們的解釋和證明——你就是不讓他們學習數學。所以,我不是在抱怨我們數學課堂上出現的事實與公式,我抱怨的是我們的數學課裡沒有數學。”

保羅·洛克哈特,將數學視作如音樂、美術般的一項藝術。

是藝術,就自然有它綻放、發揮作用的空間。但如果把藝術強行框定為“必須有用”的學科,試想,被束縛住的藝術,還會有其原本的吸引力可言嗎?

因為數學的考分,對考大學來說很重要,對以後從事數學相關的工作很重要,所以,這是一門“有用”的學科。可對想從數學中發掘興趣的孩子來說,他們眼中的“有用”,其實只是特別簡單的一點:學這個,好玩嗎?

利弊,是成年人的考慮;趣味,才是孩子最大的考量。

四、在諸多無可奈何之下,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在讀完《一個數學家的嘆息》這本書後,給我印象最深的,其實並不是“激發孩子對數學的興趣”這麼一個概念,而是作者保羅·洛克哈特對孩子們在學校學習數學所持有的態度。

不可能讓所有的老師,都成為像他那般熱愛數學,引導孩子探索數學之美的引路人。這點,他知道。即便按照最理想的狀態,每個老師都根據不同孩子的興趣、程度,開展個性化的教學後,由於進度不一,引起學校無法保證能有效統一管理的問題,他也清楚。

但是,他在知曉這份“無可奈何”的前提下,還能捨棄在大學任教的機會,轉而投身中小學數學教育,並堅持自己的教學理念——

“就像在真實的人生中一樣,最終你必須面對一個事實,就是人都不一樣,但這並沒有關係。無論如何,這沒有什麼大不了。”

著實,讓我欽佩無比。

讓數學強行有趣,強行“有用”,才是孩子對數學沒興趣的真正原因

撼動或變更某個固存已久的模式,不是一本書,幾個人,就能做到的事。它需要時間。而且,還是不短的時間。可作者的這幾萬字嘆息,阿凌也不認為是一紙空談。這樣的真摯與熱忱,總會傳遞、影響到一批同“志”之士。

若教育者看了,能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多費些心思,真正讓孩子認識到數學的藝術之美;若孩子的父母看了,能在關心孩子學業之餘,增進一些對孩子偏科“拾趣”的理解;若正在為數學學習煩惱發愁的學生看了,能對數學多一份寬心與釋然,能試著用不一樣的眼光重新打量起這門藝術——

作者的這份心血,或許也就沒有白費吧。


我是,主寫讀書、情感、心理類文章ヽ(´•ω•`)、點擊頭像關注我,可第一時間收到動態更新哦~ 在精進自我的道路上,阿凌願與你一同成長

♪(^∀^●)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