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手下雲臺二十八將,大多是書生文人出身,為何打仗比項羽還猛

劉秀手下雲臺二十八將,大多是書生文人出身,為何打仗比項羽還猛

劉秀手下雲臺二十八將,大多是書生文人出身,為何打仗比項羽還猛

公元24年,作為更始朝廷的大司馬劉秀,成功斬殺了王朗,佔據了幽州和翼州大部分地盤,更始帝為表獎勵專門封劉秀為蕭王,並且召劉秀回長安任職,劉秀藉著河北未平的理由,拒絕回去,這下脫離了更始帝的掌控,獨自發展。

其實劉秀說的“河北未平”就是那些分佈在河北各地的流民軍。而在劉秀平定河北戰亂中,最激烈的就是射犬之戰了。在這一戰中,劉秀手下的幾個猛將大顯神威,充分證明了劉秀這雲臺二十八將不是浪得虛名的,和三國時期的張飛關羽呂布趙雲比起來完全不遜色。

劉秀手下雲臺二十八將,大多是書生文人出身,為何打仗比項羽還猛

這第一個聊到的猛將就是耿純,他帶著全族人投奔劉秀。耿純做為先鋒,在距離敵營數里之外悄悄紮營,等到了晚上,卻突然遭到敵人偷襲,四面八方都有箭射來,漢軍一時間措手不及無力防備,導致軍隊損失慘重。正是在這種危急時刻,耿純穩住了軍心,留下一部分人堅守營寨,親自帶著兩千精兵精將,各持強弩,輕裝潛行,悄悄繞到敵軍的後方,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搞了個偷襲突擊。

這兩千人併發的弓箭,讓流民軍不知虛實,頓時被這陣仗嚇退。第二天劉秀帶著主力軍達到了耿純營中,對著傷病殘將安慰有加,得知大多都是耿純的宗族,心裡也是大感心疼。劉秀不免想起了在小長安的一戰,當時自己的家人也是死傷殆盡,所以劉秀也能體會耿純此時的心情,特別安慰耿純不要傷心。

劉秀手下雲臺二十八將,大多是書生文人出身,為何打仗比項羽還猛

劉秀看著耿純失落的表情也不忍,便關切的解釋道:“我之所以沒有及時前來救援,其實也是因為相信你的能力,再加上當時處於夜晚時間,天昏地暗,照明條件太不利於行兵,在夜晚行動是兵家的大忌,希望你能理解。”劉秀能這麼耐心的向耿純解釋,也能看出劉秀還是非常重視耿純的。本來耿純全族人都呆在軍中太危險了,於是劉秀便派人將耿氏的老幼搬到後方,這樣耿氏子弟才能心無旁騖的在前方作戰。

耿純到底是為了什麼能這麼拼命,可以不顧家族男女老少,也可以這麼不顧自己的生死,難道是為了功名財富,還是忠心為主?銚期甚至還將家產祖業給燒了,就是為了斷族人們後悔之心。所以這還真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解釋的。耿氏這個姓可是鉅鹿的大姓,耿純少年時期也是在長安當太學生,還在新朝的朝廷上當過“納言士”,耿純的父親曾是桂陽太守,耿純在跟著劉秀之前也是當了好久了公子哥兒。

劉秀手下雲臺二十八將,大多是書生文人出身,為何打仗比項羽還猛

耿純能這麼拼,小編猜想是因為信仰,就如孔子所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正因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志向和信仰,才能置於死地而後生。或許耿純便是這樣的“仁”者,不是因為君王或者朝廷賣命,而是來自於更廣闊的天下。

第二個是可以堪比項羽之勇的虎牙大將軍銚期。為什麼說銚期可以堪比項羽呢?主要是銚期這人打仗太不要命了。有一次在鉅鹿打仗傷到額頭,結果他就隨便用頭巾包紮一下轉身又投入了戰場,額頭還在流血,依舊能手刃敵人50多人,劉秀為了保護人才,就將銚期調到了後方負責運送糧食和武器等資源,誰知道這麼巧,那些流民軍見夜襲不成,居然跑到劉秀大軍後方,打算斷了漢軍的後勤,這不正好就撞在銚期槍口上了嗎。

劉秀手下雲臺二十八將,大多是書生文人出身,為何打仗比項羽還猛

這銚期正憋著一肚子氣沒地方撒呢,看到這些流民軍比看到親人還激動,立馬奮勇直上,又是親手殺掉了數十人,身上也受了好幾處傷,但是銚期一點都沒有感覺,一次次怒吼著衝向敵陣,這下子把流民軍嚇到了,誰要和瘋子拼命呀,於是流民軍趕忙掉頭就跑。

這第三位便是賈復。賈復是儒生出身,年輕時候勤奮好學,還被老師稱讚以後必定是將相之才,不出意外賈復應該是走仕途或者文學道路的。新朝時期,賈覆被封為縣吏,有一次在和同僚一起運鹽途中遇到了強盜,同僚為了活命都跑了,唯有賈復將鹽送到縣裡。後來綠林軍起義後,賈復召集了數百人自稱將軍,在劉玄上位後,賈復帶著自己的士兵們歸順了劉嘉,被封為校尉。

劉秀手下雲臺二十八將,大多是書生文人出身,為何打仗比項羽還猛

賈復看不慣更始朝廷的腐敗,便決定要背叛劉玄,可劉嘉不願意,於是便寫信給劉秀,向他推薦了賈復,劉秀見到賈復就十分欣賞他,還專門封他為將軍。別看賈覆在戰場上所向披靡,誰能想到他之前可是飽讀詩書的文人呢。

所以說千萬別小看了讀書人,古代其實很多讀書人並不是大家形容的那樣手無縛雞之力。劉秀和賈復都通宵《尚書》,這《尚書》裡就稱“乃武乃文”,所以能文能武還真不是誇張的說法。就像劉秀與他的這雲臺二十八將,大多數都是讀書出來的,而且還有很多都是曾和劉秀一樣在長安讀書的學子,還是最高級別的太學生。既能提筆寫文,又能提劍上馬,為國捨身,平定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