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楹联”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实际上它就是对联的雅称,每个中国人都再熟悉不过。从垂髫稚子帮着家中长辈端端正正贴好一副春联开始,这种古老的文化形式便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血液之中。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在短短两行文字中,既可以讲述一个故事,也可以道出一段人生,可以寄情,可以言志,可以是流芳千古的铿锵力作,可以是茶余饭后的戏谑小品。它表达了人们的思考和感悟,也蕴含着无穷的哲理和智慧,它传承了前人的精神力量,更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的美好期许。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讲述了中国独有且全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楹联的前世今生,全片既有历史、典故、轶事,也有现实、风物、人情;尤其注重与当下的共鸣和联系。

十集节目分别以“辞旧楹新、笔墨机锋、对中童趣、联中览胜、联采众长、根脉相连、联里人生、联里风景、行业联话、联耀古今”这十个小主题展开,不仅收录了流传千百年的巧对妙联,也寻访了当今社会中各具特色的对联,由对联引出人物和故事,从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精神力量。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随着白话文的普及、语言习惯的改变、城乡形态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使得楹联也深受影响。虽然不少关于楹联的风俗逐渐消失,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仍然保留着大量的楹联,这些楹联里记录了鲜活故事,人物风流,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的艺术化的应用文体,更表达了中国人特有的道德情结与生活方式。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第一集《辞旧楹新》

每到春节,天南海北,千家万户都在写春联、贴春联。在楹联的大家庭里,春联始终是最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贴上春联,祈福纳吉,辞旧迎新,欢笑团聚,是春节前全民文化的规定动作,也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春联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自上古神话,持续绵延至今。如今,在沈阳故宫依然能寻找到春联的雏形。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中国第一副有历史记载的春联诞生在成都,这便是后蜀皇帝孟昶撰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副春联不仅有着特别的意义,其中还暗含着惊人的历史巧合,因而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春联创作是从明代开始起步的,并且逐渐成为上至士大夫、下至普通百姓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成为一种民俗,和明代造纸技术的大变革密不可分的。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吉祥,最终,这种中国人最喜爱的红纸墨字为主的春联形式,广泛流行,被保留至今。无论是在古老的村落,还是现代化的城市,春联始终是我们弥漫在世俗生活中的烟火气,也早已成为最能触发我们乡愁记忆的坐标。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为什么中国人会对春联有着如此执着的情感?在我们辽阔的大地上,会有哪些特别的春联风俗呢?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通过对春联的起源、历史和发展的了解,体悟春联里承载的深厚感情和寄托的美好愿望。


第二集《笔墨机锋》

楹联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它可以是呕心沥血的文学创作,也可以是妙趣横生的语言游戏。几个字、几十个字,经过巧妙的排列组合,就像魔方一样呈现出不同的侧面。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民间流传着很多和对联有关的传说故事,字里行间暗藏的机锋妙趣令人回味无穷,赞叹不已。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明代文学家蒋焘幼年时,便能巧用拆字联,让大人们也自愧不如。祝枝山用歧义联戏弄财主,财主却无话可说。大才子唐伯虎,有一天却被一位老农出的谐音联拦住了去路。苏轼和“损友”佛印和尚互较机锋,只用自己的动作,便写出了一副妙趣横生的哑联: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东坡诗(尸)。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今天的人们,依然能从这种文字游戏中,体会到源源不断的乐趣。英国人哈桑以攻破长联的复杂发音为目标。山西省闻喜县的寺底村,一群“联老汉”醉心于对联擂台赛,刮风下雨,雷打不动,一个月就能用掉五包粉笔。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楹联是我们民族所独有的文学形式,和汉语汉字密不可分。汉字为楹联的构思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其它任何文字望尘莫及的。从字音到字形到字义,汉语汉字孕育了楹联,楹联又构建了一个奇妙的语言文字世界。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它藏着故事,揣着哲理,被后来者津津乐道。它貌似平常,暗含机锋,让阅读者茅塞顿开。


第三集《对中童趣》

王雨勃是平房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九月,新的学期开始,老师布置的楹联作业是创作一副以爱国为主题的楹联,优秀的作品将会被贴在校园里。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雨勃想和爷爷一起联手完成这次作业,获得这份自己渴望的荣誉。不过,雨勃的对联究竟能不能被挂在校园里,还得等待老师的评判。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十一月,尹麒竣和其他小小讲解员就要迎来杜甫草堂的年终考核了。草堂里文人墨客留下的诸多楹联,对这些楹联的解读,是小小讲解员讲解的重点,也是他们年终考核的难点。小麒竣的年终考核能否顺利通过?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江苏省太仓三小的周黎霞老师把楹联课搬到了一座古镇上。周老师要和同学们来一场即兴对对子的练习。从简单的两字对开始,到四字对,再到七字对,表面看只是字数增加,实际上,对文字、格律、意境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难度可以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孩子们会有什么样的应对呢?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曾经,对对子不但是作诗填词的基本功,也是启蒙教育的必修课。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小孩子在问答中接受了文字、词汇、语法、音律等各方面的熏陶,不知不觉间就会出口成章。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无论学习古诗文还是学习对联,最重要的是,以诚挚的心,和孩子们一起拥抱汉语的美。


第四集 《联中览胜》

在中国有着数不清的名胜古迹、其中又有着数不清的楹联。它们不仅描摹景色、营造意境、富于哲理、充满智慧,更记录了名胜背后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江苏苏州,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人们学习文学艺术和建筑设计的圣地,每天接待游客上万人次。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不过,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其实是明朝才子文征明成就了拙政园最初的设计意境,而园内的几副对联,也悄悄记录了,文征明在经历了并不顺利的大半生后留下的感悟和轨迹。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在中国数不胜数的寺庙里,还有一座被一首唐诗捧红了的千年古寺,这便是寒山寺。一直以来,大家对寒山寺的认识大多来自于唐诗《枫桥夜泊》,不过寺中一副不太引人注意的对联,却道出了这座古寺背后不为人知的沧桑。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四川成都的武侯祠,是诸葛亮、刘备等蜀汉英雄的纪念地。在无数赞誉诸葛亮的名家之作中,有一副“攻心联”,不仅有着不寻常的来历,还因为它背后的玄机被公认为中国传世名联之一。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成都市锦江边的望江楼公园,并不是一座寻常的公园,而是为了纪念一千多年前蜀地的一位独立女性——薛涛而建造起来的园林建筑群。薛涛是唐朝女诗人,饱览诗书,才华横溢。虽然她的名字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是园中的对联,却记录下了这位才女的特立独行之处。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在岳麓书院,一副“最牛门联”,究竟是湖南人口气狂妄的自夸还是人才辈出的写照?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楹联是我们观赏景色最生动的说明书,它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第五集《联采众长》

最工整的形式,最凝练的语言,最蕴藉的感情,最丰富的想象力。楹联发展到今天,博大精深,对仗的手法更是被用到极致。那么,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怎么来的呢?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王群海是秭归县的一名特型演员,他塑造的屈原形象在当地可以算得上家喻户晓。湖北省秭归县,位于长江西陵峡两岸,是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在这里,各种关于屈原的纪念活动非常频繁。其中有一种,和楹联的诞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因为王勃的一首《滕王阁序》,位于江西南昌市赣江东岸的滕王阁名满天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大家最熟悉的名句中,隐藏着对联向前演变的强大动力。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楹联最终在清代进入创作的黄金时代,将“对”的手法发挥到极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种类上都出现了更多的形式而因此欣欣向荣。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名家、高手辈出,郑板桥、纪晓岚、林则徐、左宗棠、张之洞等群星灿烂。百字以上的长联出现,使得楹联又有了散文化的特点。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对非小道,联本大观。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楹联是中国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它竟然和诗同源,从先秦便开始孕育。而楚辞抑扬顿挫的吟诵中,也隐藏着楹联诞生的秘密。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滕王阁里的千古名句,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都是楹联的老师,它从各种文学形式中汲取了力量。一直走到明清,楹联才终于达到成熟。


第六集《根脉相连》

曾经,中国人把对根的眷念,书写在世代相传的楹联里,今天,人们怎样用楹联延续乡情血脉?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老北京胡同里,老伍和崔掌柜两个人,一家一家“抢救”那些即将消失的门板楹联。老北京的门板楹联是直接雕刻在两扇大门上的,也叫“门心对”,直观地写出了平民百姓对生活的心愿,曾经是四合院的标配,承载着胡同里每户人家赖以维系的精神根脉,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了。这一老一少,一个记录,一个传播,想要留住几代人的儿时记忆。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闽西大山中,楹联上的家风家训是土楼居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40年来,在兄弟姐妹都上了大学,陆续离开了土楼后,阿耕叔依然守护着这个他无比眷恋的家园。他操着一口客家普通话,为来到振成楼的游客义务讲解这些祖先留下来的立身处世的格言。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甘南古城中,四百多年来,人们从未间断地用一场楹联灯会延续着数百年的乡情血脉。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在大洋彼岸,楹联还随华人、华侨的脚步漂洋过海。远离故土的游子,用楹联寄托对故乡的思念,海外游子的心意在一副副楹联中呼之欲出。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在全球华人地区以及受汉语汉字文化影响的地区,也总能找到楹联的踪迹。这是对于故土的依恋,也是文化根脉的延续。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楹联,是我们先辈传承有序的生活方式,是秉持耕读传家的哲思执念。那些古老的楹联里传递着修身、齐家、创业、报国的道理,它犹如闪烁的光,照亮我们来时的路。


第七集《联里人生》

八月,又到了高考放榜的季节。江西泰和梅岗村的王昭旺如愿以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作为他们的启蒙老师,老校长王佑萌欣喜之余,要赶到村里最重要的一座祠堂,为明天即将举办的一场庆祝活动做准备,这是一项在当地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风俗。在这场喜事中,对联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云南大理州剑川县的文华村,一场婚礼即将举行。按剑川人的习惯,家里的各个房间门口,都要贴上婚联。每副婚联的内容,都要和每间屋子的功用一一对应。无论是请人书写的婚联,还是亲朋好友赠送的贺联,那些真诚的祝愿,美好的期盼,将成为新人们共同的记忆。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湖北西部的大山深处,一场祝寿庆典即将开始。包桂芝生于1919年,今天是家人给她办百岁酒的日子。老人的大儿子要用恩施传统的挂寿联风俗来为母亲庆贺百岁生日。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一副寿联,就是一份来自亲友的祝福。在百岁的这一天收到的寿联,对包桂芝奶奶和她的家人来说,都有着特别的纪念意义。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甘肃张掖上寨村一户人家将迎来一个新生命的纪念日。今天,是张磊的小儿子出生30天,也就是满月的日子。张磊请书法家把最喜欢的古联写成了小小对联,放到儿子身旁,留下了一份独特的满月影像。岁月变迁,但不变的是,每个孩子依然承载着每个家庭的希望。中国人对于平安美满的向往也从未停止。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本集以“人的一生”为线索,通过楹联在人际交往中的广泛运用,展现了楹联强大的影响力。楹联具有社会实用性,从出生到成年,从新婚到贺寿,中国人重要生命时刻里的那些情感和祝愿,都可以寄托在一副副楹联之上。


第八集《联里风景》

人们游览名山大川,亭台楼阁,争相在最热门的景点打卡留念,却为何总是忽略近在咫尺的楹联?这字斟句酌的两行文字里,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解锁景致的密码?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风景地之一,西湖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据统计,在西湖周围的众多亭台楼阁之中,悬挂着一千多副楹联。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如果匆匆而过,这里不过一湖而已,只有细细品味其中的楹联,才能领会个中滋味。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来岳阳楼参观的游客,几乎都会在一层入口的位置停留,为墙上的《岳阳楼记》拍照。而文章两旁的一副楹联,却常常被大家忽略。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但如果说《岳阳楼记》是宣传推广岳阳楼的广告,那么这副102字的楹联,就是解锁岳阳楼前世今生最好的说明书。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在昆明大观楼的大门两侧,悬挂着一副180字的楹联,被称为“天下第一长联”。自打这副长联问世,人们从不吝惜对它的赞美之词,那么,这样的长联究竟出自何方神圣呢?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对中国人来说,山水不仅仅是风景,更是一种境界。而那些楹联的创作者在描写景色的同时,也自然而然注入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有好山好水处,自然会有令人过目不忘的好楹联;有好楹联处,背后一定有耐人寻味的好故事;而在那些好故事里,总是渗透着中国人温文尔雅的绵厚传承。


第九集《行业联话》

以云吞面起家的“黄枝记”,是澳门著名的美食之一。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在黄枝记门口,和招牌一样醒目的,就是这副对联:“无酒安能邀月饮,有钱最好食云吞”,总是能让追求美味的食客们会心一笑。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陈大亮的东方理发店,是小洲村乃至广州市历史最悠久的理发店,1909年清朝宣统元年开店,至今已是110年。理发店门口的这副楹联挂了四十年,上联是“操世上头等大事”,下联是“理人间万缕千丝”。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四十年来,小洲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副楹联却始终和陈大亮一起,它承载的不仅是师徒四代百年的汗水和辛劳,更是对于这份职业的理解与尊重。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湖北省巴东县汗石村,68岁的老木匠曹祖均因为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决定退休。为了给自己四十年的木匠生涯一个总结,他创作了一副自己专属的行业楹联:曲直自有旁人看,偏正当由社会评。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曹祖均并不清楚什么叫行业楹联,他只希望能用最简单的两行文字,表达他对做活儿和做人的理解。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行业联就是为某个行业量身定做的楹联。过去没有现在这样覆盖广泛的媒体广告,楹联往往就是一家店铺最好的招牌。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但楹联绝不仅仅只是装饰门面,还体现了经营之道和处世哲学。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好的行业联会广为流传,甚至还有一些店铺,字号早已被淡忘,但店铺的楹联却被大家记住,口口相传成为佳话。


第十集《联耀古今》

有人把楹联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因为楹联可以用最凝练、最简洁的两行文字表现出最深邃、最博大的主题,是人生经历和哲理的高度浓缩。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楹联不仅在文化传承上发挥着作用,更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那么,今天,我们还能从这种传统文化形式中获得怎样的启迪和力量呢?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一位盲人从对联中汲取到重新生活的信心,是什么样的对联具有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楹联,鼓舞蒲松龄在穷困潦倒中笔耕不辍;左宗棠在生计窘迫时依然胸怀天下;它还是鲁迅和郁达夫在时代波澜中斗志不屈的“自嘲”。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它可以铿锵有力,慷慨激昂;也可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形;它可以是警钟,也可以是良药。可以是笔,也可以是刀。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除了飞扬的文采,楹联中的家国情怀和浩然正气更是直击心灵。无论怎样的人生境遇,都不能忘记背负的责任。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带领人们穿越古今,聆听时光的密语


本集将带您去往一个并不轻松的楹联世界,那些传世楹联里的深刻哲理和民族大义至今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


观看地址:央视网

http://tv.cctv.com/2020/01/20/VIDAhoHAi9XdSPKBjiu6yEHU200120.s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