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是否渲染宋仁宗?历史上他虽治政仁厚,却不免悲剧色彩

人们总想靠近历史,但却与历史渐行渐远。

最近,《清平乐》如期开播,引来了许多观众的追捧。很多人对于宋朝的历史仅仅局限于靖康之耻,认为宋朝这一段历史充满了屈辱,甚至皇帝基本上都无作为,但却并非如此。对明清时期影响颇多的政策与法令,甚至娱乐活动也都是这一段时期出现的,对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来说,宋朝时留下过浓重的一笔的。不要仅仅局限于表面的世界观,也许放宽眼界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清平乐》是否渲染宋仁宗?历史上他虽治政仁厚,却不免悲剧色彩

《清平乐》剧中王凯饰演的宋仁宗


而《清平乐》所讲主要就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作为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相较于靖康之耻中那两位宋徽宗和宋钦宗来说,好像并不是十分出名。而大众了解他最多的还是在《水浒传》的小说中,并且所占篇幅也不是很多,但最起码让大众有所了解。

而在这部电视剧之中,必然会对宋仁宗这位主角人物进行人物加成,但这却往往会让他与历史上的真实形象略有差别,虽有仁爱之心,但也免不了帝王之家的悲剧色彩,也许出身帝王之家,本就是一种不幸。

宋仁宗简介

宋仁宗,本名赵受益,立为皇太子时更名为赵祯,在世1010年—1063年,享年54岁,北宋第四代皇帝。其在位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这使他赢得了民众的爱戴。当他驾崩时,群臣百姓发自内心的悲痛却是其他皇帝难以相比的。当仁宗死亡的消息传出后,“

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相较于古代官僚与百姓的紧张关系,宋仁宗确实赢得了自己的成功。


《清平乐》是否渲染宋仁宗?历史上他虽治政仁厚,却不免悲剧色彩

宋仁宗画像图


为政之举

赵祯早年生活在养母刘太后阴影之下,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温厚。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样的生活都不会适应,更不用说作为一国之君的宋仁宗,他也想改革这种守成的局面。

政治赵祯针对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改革之时大刀阔斧,施行许多具有时代变革意义的措施,如果成功,宋朝必将会政治一新。但最后的结局却是注定失败的,因为改革触犯了大多数权贵的意义,作为改革主持者的范仲淹也被官场上排挤了出去,这次改革对于宋仁宗来说可能也有不小的影响,作为帝王,他当然希望自己统治之下的王朝能够日益昌盛,但所处的环境势必打碎这种幻想。


《清平乐》是否渲染宋仁宗?历史上他虽治政仁厚,却不免悲剧色彩

庆历新政的主持者范仲淹


军事:在宋仁宗统治时期,宋朝的主要外患是西边的西夏。因为宋朝对于军队实行的将兵法,虽然杜绝了将领专权的问题,但也给军队留下了隐患。并且宋朝自身因为冗兵、冗费的问题,军队实力也有所下降。所以在对西夏的几次战争中,宋朝都落入了下风。而夏虽在宋夏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但自身亦伤亡近半,国力难支。两方决定商议和议。

于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订立和约: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并开放边境贸易。史称“庆历和议”。此后宋夏保持近半个世纪的和平,这对于宋朝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康定年间(1040年—1041年),赵祯命丁度与曾公亮等编纂《武经总要》。此书为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


《清平乐》是否渲染宋仁宗?历史上他虽治政仁厚,却不免悲剧色彩

《武经总要》后世保留之作


经济:因为取得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所以宋朝经济取得了快速的进步。而这一时期,后世常说的纸钱——交子也正式投入使用,可以说是历史上经济方面的一个重要革新。但同时,因为皇帝自身的宽心仁厚,反而给了一些人祸乱的机会,当时宋朝冗官、冗费、冗兵的问题愈发严重,使得积贫积弱的局面不断加剧,对于宋朝的自身发展来说,这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清平乐》是否渲染宋仁宗?历史上他虽治政仁厚,却不免悲剧色彩

北宋的交子


文化:赵祯在位时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和而不同”的庆历士风得以涵咏和张扬。赵祯在位期间,曾多次关心图书馆文化事业。嘉祐五年(1060年),赵祯又下诏:建隆初,三馆聚书,仅止万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开元旧录,遗逸尚多,宜开购赏科,以广献书之路。规定每献一卷馆阁所缺之书,赏丈绢一匹,及献五百卷,特与文资。对于文化事业的鼓励使得这一时期有大量的经典著作产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宋仁宗在位时期的北宋,应该是较为繁荣的一个阶段,但因为皇帝自身的仁心,反而也会造成一定的不利的影响。有人说,“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不同于那些为政之暴君以及昏君,宋仁宗有着自己的处世态度以及应事方法,在处理很多问题上面,能够考虑各方因素。有人还说他“惧怕大臣”,可能他深知为君之道,大臣与自己并非是绝对对立关系。

对于宋仁宗的不同评价

在大多数宋人眼里,“仁宗盛治”远远超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在宋仁宗驾崩之前,以宰相富弼为首的群臣连续五次上表请求给他加尊号为“大仁至治”,但是赵祯都没有批准。但他死后再也阻止不了群臣给他加上“仁”的尊号了。“仁”就是对帝王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也许正是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宋仁宗也才与那些被大臣们嫌弃的帝王格格不入。


《清平乐》是否渲染宋仁宗?历史上他虽治政仁厚,却不免悲剧色彩


《宋史》评价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也许仁宗给宋朝之君立下了典范,但后世的君主们好像又学得七零八落,甚至还走上了偏路。

我们不妨也看一下宋朝的大臣们对于这位仁君的评价。

师锡:宋兴一百五十余载矣,号称太平,飨国长久,遗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以致庆历、嘉佑之治为本朝甚盛之时,远过汉唐,几有三代之风。

苏轼: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

范祖禹:仁宗爱人物之心,在位四十二年,未常一日而忘其诚……庙号曰仁,不亦宜乎。

邵伯温:呜呼!虽酒酣、嫔御在列,尚不忘四民,故自圣帝明王以来,天独以仁谥之也。

能够得到后世众多文人之赞,可见仁宗在历史上的地位。


《清平乐》是否渲染宋仁宗?历史上他虽治政仁厚,却不免悲剧色彩

仁宗坐像图


乾隆皇帝也曾说,有三位帝王,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

这对于任何一位帝王来说,仁宗堪称为君之典范,但他又不可避免的陷入自己的悲剧之中。

宽心仁厚却又增加自己的悲剧色彩

王夫之在《宋论》中认为赵祯“无定志”。在赵祯亲政的三十年中,两府大臣换了四十余人,都是屡进屡退,“人言一及而辄易之,互相攻击则两罢之,或大过已章(彰明也)而姑退之,或一冲偶乘而即斥之,……计此三十年间,人才之黜陟,国政之兴革,一彼一此,不能以终岁。“即使贤者在位,因不能安于其位,也无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绩。这样朝令夕改,一反一复,使“吏无适守,民无适从”。


《清平乐》是否渲染宋仁宗?历史上他虽治政仁厚,却不免悲剧色彩


宋仁宗的仁心却又犯了帝王的大忌,出事不决断反而会增加为政上的难度。我们知道在明末崇祯皇帝的评价中说他也是常常置换群臣,往往一个政令还没有实行,就急着更换大臣。在这个问题上,仁宗也是同样,政治策令不能有效实施,反而会损伤大臣之信心,甚至还会给百姓造成一定的困扰。

但不可否认,宋仁宗在历史上的贡献是重要的,在宋朝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重要的一笔,只是随着历史的变化,人们只会记住那些积极改革的变法者,却忘了这位宅心仁厚的君主,希望历史能够给这位帝王多一些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