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虐猫,不能停留在“批评”“道歉”的表象上

近日,网友爆料山东理工大学一名大四学生虐待流浪猫。在猫还存活的情况下,用剥皮、掏肠、火烧、电击等残忍的方式虐待,并拍摄视频通过网络宣传贩卖。惨遭毒手的大部分为学校内的流浪猫,两个月内已有80只被虐至死。

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竟然做出这等野蛮之事,网友们纷纷呼吁要对该学生严惩。

4月9日晚,山东理工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经核实,该事件中所涉当事人范某为该校数学与统计学院2016级学生。校方已对该生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对本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向广大网友致歉。学校将进一步调查研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同日晚,当事人范某在微博上发布致歉书。

大学生虐猫,不能停留在“批评”“道歉”的表象上

对于学校的处理和范某的道歉,网友们似乎并不买账,“做出如此令人发指的事情,不能仅仅批评和道歉了事。”

公众的不满,值得好好掂量。在缺乏相关明确法规的情形下,虐猫虐狗等行为很难给予严厉的法律惩罚。相对来说,作恶的代价并不高,也难以杜绝有人效仿。事实上,大学生虐猫也并非第一次发生。几年前,广东财经大学三水校区一名大二学生虐猫的事件就曾引爆网络。希望经历过这一次教训范某会有所改变,但谁能保证不出现下一个“范某”?

有人说,施虐者受教育程度越高,野蛮与文明的反差越令人震惊。的确,相比于其他人虐猫,公众对“大学生”的虐待动物事件尤为敏感。不仅对其个人进行道德谴责,同时也指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力。在谴责和寻求立法惩治之余,如何从教育层面反省并开展相应引导,实乃刻不容缓之事。

有心理研究人员指出,虐待动物事件屡屡发生的原因是施虐者自身人格上有缺陷,或者说是一种心理畸形。大部分施虐者在成长期过程中,由于爱心和德育教育缺失,成年后往往会导致畸形心理产生。

家长、学校不妨反思一下,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教育中有没有无形中给孩子们灌输了不恰当的价值观。比如,让孩子们从小感受到成人世界充斥着“弱肉强食”“你争我夺”的世界观,并且不断传递给天真的孩子。长大后,他们会如何面对强者,又会如何对待弱小?

同样,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与自然、人及社会和谐相处,而虐猫事件让人看到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方面的缺陷。事件发生后,校方的态度和做法,仍会对当事人及全校学生产生后续的影响和示范意义。

学校和家长需要考虑的是,在“批评”“道歉”这些表象之外,当事人内心是否真的有所触动、其后续行为是否有所改变,这同样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红星新闻签约作者胡欣红

(红星新闻V6.8全新上线,欢迎下载)

大学生虐猫,不能停留在“批评”“道歉”的表象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