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以言志——疫情之下,高中学生想说

关注“桃李国学苑”

高考复习

疫情期间,北京四中的韩露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特殊的一项作业。三个不同的写作任务,同学们挑战了哪一项。针对不同的写作要求,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如何表达自我的心声,如何写出情感与思考?请走进今天的《属文记事》,一起探究。

写在前面

在观览大家的作品时,老师心里还是很欣慰的。

很多班级都几乎全员按时完成了作业,这说明你们在这样特殊的时期,依然保持着足够优秀的学习风气,这也是北京四中所固有的传统。

在三个学习任务中,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第二和第三个任务,同学们勇敢挑战的精神,可敬!这也是北京四中所固有的传统。

我想,因为这些传统的继承,因为这一份用心,这段特殊的历史会成为你们生命历程中一段更有价值的存在。

「高考」文以言志——疫情之下,高中学生想说
「高考」文以言志——疫情之下,高中学生想说

01 一封信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面对疫病的战争中,在严峻、残酷的形势下,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这个时代的英雄。请你以“给……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符合书信的基本格式。2、选择对象可以是某一个人,如钟南山院士;或者某一个群体,如北京赴武汉支援的医护队,也可以是自己的亲属或朋友。3、请结合具体事实或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2022届 高一语文习作)

「高考」文以言志——疫情之下,高中学生想说

实际上,我们设计的三个任务都非常非常难,相对来说,第一个任务虽然构思难度未必很大,但真要是写出动人心魄的味道,也是难上加难。具体来讲,这个题目的难度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怎么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我们被新闻报道、自媒体文章和各类音视频信息中的内容打动,但这种打动是不是能够直接转化成笔下的情感呢?不一定。因为,我们并没有身处其中,感同身受,有时候更像一种官方的表达,却未必能够直接化为一种真实的体验。所以,当你要提笔写这封信的时候,你需要想一想,那个你要倾诉的对象,究竟因为什么,在哪一刻,击中了你的内心:一切最动人的都是细节,细节才是一切真情实感的来源。

其次,这封信带有强烈情感前提:歌颂英雄。是的,我毫不讳言,我们需要歌颂。需要认认真真地歌颂。难道钟南山、李兰娟们,难道李文亮、张继先们,难道为了疫情,冒死逆行而去的他们不值得我们好好地歌颂吗?

我们也许不喜欢歌颂,但请注意,我们不是不喜欢歌颂本身,而是厌恶和拒绝那种形式主义的空洞乏味的甚至粉饰太平的歌颂。歌颂和批判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我们用什么来树立人格的丰碑,生命的圭臬?

于是,这封信需要你在表达上充满激情,用磅礴而出的激情,推动手中的笔。而抒情也是需要方法的,多种多样的表达方法,遣词构句的方式,会让这种情感更具有穿透力。

这样看来,这封信,很难写。如果在写这封信的时候,你没有时时的鼻酸眼沉,恐怕很难留下动人心魄的痕迹。

自媒体时代,公众号写作逐渐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特点鲜明的写作样式。好的公众号写作不仅能以其鲜明个性,为阅读者带来美好阅读体验,还能成就一次网络阅读热潮,起到良好的信息沟通和宣传导向等社会影响。

请你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创作一篇具有时效性的公众号文章。既可从你本人角度出发,也可将自己设想为某一特定角色,如某医院呼吸科专家,武汉某小区居委会,动物保护组织成员等。

要求:1、符合公众号写作一般特点,如图文并茂,段落井然,便于阅读。2、表达风格个性鲜明,但要保证文中可能涉及的事实和数据的真实、科学。3、难免“搬运”,涉及引用,务必注明来源,尊重原创。

提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公众号文章,模仿其架构形式,表达特点

(2022届 高一语文习作)

「高考」文以言志——疫情之下,高中学生想说

出这个题目,并不是心头一热。新课标颁布以来,如何从各个层面梳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是我们始终在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信息时代,多样化的信息,早已超越了传统文本的范畴。电子化阅读和印刷品阅读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大家对公众号的阅读,并不陌生。你会发现,一般来说公众号的写作会更加注重阅读者的体验——阅读者的眼球不是分分钟,而是秒秒钟就跳动到别的页面了。

所以作为一个公众号的写作者,充分关注受众的体验,是一种对读者负责的态度。而这种负责的态度,在日常写作中,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素质吗?——在非私人化的写作中,注重阅读者的感受,注重清晰、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因此,我很希望用这样一个题目,让大家体会并关注到这一点。

换一个角度看,公众号文章已经是这个时代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本样式了。对于这种文本的阅读,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部手机,更需要快速把握文本层次和核心思想,更客观、理性地分析和思考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当然不能只靠日常阅读。

公众号文章除了利用图文配合和段落分列的样式来保持阅读者的关注,也非常注重主题的高度统一和内在的逻辑推进(即使为了偶尔的轻松,也不会太旁逸斜出,而导致主题散失),这对于创作者的要求不可谓不高:立意必须一以贯之,风格必须鲜明,材料丰富又不凌乱。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素材中找到恰当的组织形式,如何或冷峻或轻松或深刻或平和或以上都有地抓住阅读者,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总而言之,我想,如果能够自行创作一番,对于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会有所裨益。同时,也可以让大家在如何阅读和把握公众号文本方面,受到启发:胸襟广阔、冷静平和,这也是对大家未来成长的期待。

「高考」文以言志——疫情之下,高中学生想说

03 自由写

2020年,注定将因为这次疫情而写入历史。然而写入历史的,往往是粗线条的记录,更多的细节,却常常不会留下更确切的痕迹。普普通通的人,在狂卷而来的信息中,最容易淹没;在未来的记录中,最可能一笔带过。这时候,我想我们需要文学,需要用笔留下些碎隙,留下悲剧和戏剧,留下严肃和荒诞,留下大哭大笑或者哭笑不得。请你根据当下形势,创作一部文学作品。可以是微型小说,独幕剧,也可以是一篇纪实文学,当然也可以是一首长诗。

要求:没有要求。

没有要求,意思就是没有要求,但其实还是有点要求。然而,同学们的创作实在是太过于多样化,我也没有办法一一说明。毕竟,对于创作而言,更重要的是阅读者感受,而不是阅读别的阅读者的感受。还是那句老话:艺术创作是个性化的,创作被接受的过程更是个性化的。所以,对他人的创作报以掌声,也留下思考,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2022届 高一语文习作)

再次向挑战第三个题目的同学,表示敬意。

大家的创作非常多样化,有诗歌,有散文,最多的还是小说。小说有小说的特征,散文有散文的味道啊。专业一点,还是必须要的。比如,你看:

……第一晚她理所应当的失眠了。县城里人并不多,因此医院里也更加寂静。厚重的窗帘被刻意留下缝隙,月光便从那里洒进来,照在身边另一张空无一人的床铺上。白日里强压下的不安在黑夜中没了顾及,发了狠的在心底蔓延,像要将她吞没了一般。可若打开灯,又觉得那光过于灼目,心中除不安外又多了烦躁的情绪。

齐袁筱静同学的这一段,读上去,就很有小说的特征。小说并不是只强调人物和故事,不要忘记场景的力量。好的小说家,往往在环境铺设上都极具力量。没有环境的人物是苍白的。在这“灼目”的月光中,人物内心无法遏制的复杂情绪顿时直指人心。

当然,只靠环境铺设也是不行的。一篇小说能不能打动人,核心还是要看人物的塑造。比如:

老赵回过神来,低头看看自己的衣裤,黑色的裤子已经被消毒水弄成了浅褐色,白手套已经发灰了,自己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堪。他想走近那几个人,让他们帮着给他录一段工作的视频,其实更是想和别人说说话,却怎么也鼓不起勇气。他在空地边上周旋,来回来去地对着道旁的垃圾桶和几棵干巴巴的树苗喷消毒水,不时地向那几个人望过去。一个家长与老赵的眼神相会,老赵连忙瞥开眼睛,走到一边去。

他定住身,仔细地整理掸了掸裤子,摘下手套又看了看自己的手,拿起手机向几个家长走去。

“您好,能帮我录一段视频吗?很短的就行。”

那几个人愣了一下,皱着眉看着他,神情中流露着迟疑。

“呃……没事没事,您要是不愿意就算了吧,带着孩子好好玩,注意安全。……没事,没关系……”老赵吞吞吐吐地说着,像是在对那几个家长说,又像是在对自己说。

“我帮您拍吧。”老赵正要离开时,一个家长说。

“谢谢!太谢谢您了……”老赵把手机递过去,走到清洁车旁边,“您就跟在我后面录就行了,”他走到了垃圾桶边喷消毒水,又走到了墙边,“好啦,录这么多就够了,谢谢,谢谢,谢谢!”老赵连连躬身答谢,拿回手机,内心悸动着,只顾闷头拉着车走了,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

这篇小说在人物设计上,就很有想法。作者在后记中说道:

一次是在小区里遛弯时看见一位清洁工,我在偷拍他,他过来问我爸能不能帮着给他录视频,算是老赵的原型。另一次是下雪的时候,站在窗边看着人们在铲雪,雪很白,人很小,像是在织网,很明显能看出铲过很多遍,因为痕迹的深浅不一样,我本来还在想他们怎么可能铲得完,结果过了几个小时雪铲完了,令我深感震撼。

这种真实的生活体验化作文学形象的时候,带有了天然的真实意味,人物一举手一头足,言语和表情就都具有了神韵。写作固然需要想象力,但缺乏生活积淀的想象力,往往带来虚假和贫乏的阅读感受。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用笔书写了一个小人物——他是如此平凡,又如此令人心生温暖和尊重。他的生活有诸多无奈,他也未必有多少改变命运的可能,但他的生活依旧温暖,他有属于自己的惦念与幸福。这原本是生活中最大多数人的样子。

「高考」文以言志——疫情之下,高中学生想说

写在结尾

「高考」文以言志——疫情之下,高中学生想说

最后,我将赵宇宏老师在校园里拍摄的照片(见上图“曼妙光影”)送给大家,并借用周简文同学的一段极有感染力的文字来为我的解析做一个收束:致敬时代,致敬中国!

从马勒《第一交响曲》听到马勒《第九交响曲》,最后又绕回马勒《第一》。我钟爱马勒《第一》的第三乐章。那是首葬礼进行曲,其中还穿插着些轻浮、戏谑的舞曲片段——也许我描述不太准确——具有明显的巴洛的风格。还有贝多芬《第三“英雄”》的第三乐章、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都是葬礼进行曲。沉重的棺木、有力的脚步、有序的队列,缓慢移动,庄严的节奏定在空中。渐行渐远,渐行渐远……我在此处就不必刻意渲染沉重的气氛了吧,想象即可——想象最庄重悲伤的场景。

但是上文不是我想告诉你的。我想告诉你:葬礼进行曲绝非终点。每一首葬礼进行曲过后,总还有第四乐章:Finale——急板或者快板。对于我来讲,死亡绝非终点,死亡也绝不是噩梦。它是净化。让我将开头引用的诗的结尾在这里展开:

One short sleep past, we wake eternally,

And death shall be no more; Death, thou shalt die.

睡了一小觉之后,我们便永远觉醒了,再也不会有死亡,而你死神也将死去。

更重要的,对你们来说,或许悲伤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是对我的还是对你们自己的未来的——但是还是非常希望你们能够以乐观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现在和将来的这两件事。人生是寄寓逆旅,而死是归乡。这也是我一直的态度:不要畏惧或者害怕死亡,它并不可怕。正如史铁生所言:它是人生的一个节日。

最后的最后,我还是要再多说一句:请务必保持乐观,因为这个世界充满光明。

再见!不必担心,我们在未来会重聚。

【高考复习】主创团队

「高考」文以言志——疫情之下,高中学生想说

栏目主编张怀民

「高考」文以言志——疫情之下,高中学生想说
「高考」文以言志——疫情之下,高中学生想说「高考」文以言志——疫情之下,高中学生想说

美编周欣雨

「高考」文以言志——疫情之下,高中学生想说

总监:杨春俏

正文图片源于网络

[email protected]

进入桃李国学苑在线课堂

你“在看”吗?

「高考」文以言志——疫情之下,高中学生想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