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防疫“第一关”做好医院“守门人”

守住防疫“第一关”做好医院“守门人”

守住防疫“第一关”做好医院“守门人”

桑轶研耐心解答患者咨询

守住防疫“第一关”做好医院“守门人”

桑轶研正在给患者做DR影像检查

本报记者 袁丽娜 通讯员 周艳杰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他凡事都冲在前面。扩容发热门诊,培训医护人员,梳理门诊流程,引导患者就医,完成好影像业务工作……他成了门诊的“机动人员”,哪里需要,他就在哪里,每天从早到晚都时刻保持着战备状态,随时准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他就是呼伦贝尔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兼影像科医生桑轶研。

从农历年前接到疫情命令至今桑轶研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没舍得休息一天,每天都忙着对疫情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协调、落实……

“踏进医院的患者,都是我牵挂的对象”

“任何事情都要想在前面,任何工作都要做到前面。”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桑轶研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医院的门诊可以说是防疫的第一道防线,风险大,责任大。桑轶研就成了这道大门的“守门人”,不能让一名与疫情有关的可疑患者流入其他诊室和普通诊疗区病房。接诊流程是早期诊断和隔离防控的关键,不能有丝毫疏漏。他严格落实医院疫情防控小组的各项要求,不仅要保障正常患者就医,还要保障患者的健康安全。特殊时期还要来医院看病的患者一定是机体功能到了无法自愈的程度,免疫力也是相对低下的,他们的就诊安全,给桑轶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疫情发生后,桑轶研考虑到有患者可能因对疫情不了解而产生恐慌情绪,立即组织门诊医生、分诊护士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和技能培训,第一时间安排人员将打印好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放于门诊健康宣传栏,充分利用电子屏、海报、指示标识进行防疫宣传,并组织导诊护士对就诊患者进行讲解。桑轶研还根据疫情变化,及时协助医院疫情防控小组办公室调整呼吸内科诊室,重置门诊大厅的入口设置和开放时间,减少患者随意流动,确保每一个进入门诊的患者都经预检分诊查验。每日对预检分诊进行检查、督导,与预检分诊人员一起弥补工作流程中存在的漏洞,发现问题马上解决,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按分钟落实。一时间,门诊大厅成了医院战疫工作的主战场,也牢牢铸就了医院防疫工作的第一道坚固防线。

“踏进门诊大厅的每一位患者,都是我牵挂的对象,为了让患者们放心就医,决不能让一个疑似病人从我的眼皮底下漏掉!” 桑轶研说。

随着各行各业复产复工,民众们紧绷的神经日渐放松,人们纷纷戴着口罩走出家门,大街小巷、公园里春潮再现。

近些天来,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数量与日俱增。从疫情爆发初期的门可罗雀,到现在日接诊量上千人次,医院门诊部预检分诊的工作压力并没有随着疫情缓解而减轻,相反,他们面临的问题更多了。

“请问您最近有发热乏力咳嗽的症状吗?有没有乘坐过确诊病例所在的车次?麻烦您测量下体温好吗?……”“门诊患者可以直接到自助挂号机挂号,不必在窗口排队……”这一边,预检分诊人员耐心细致询问每一位病患,继续做好疫情防控与发热病人的分流;另一边,导诊人员不停的维持就诊秩序,门诊大厅井然有序。

虽然国内疫情已缓解,但市第四人民医院的门诊工作却显得形势更加严峻。桑轶研作为门诊部负责人,为保证医院零感染,他尽可能地把时间用在多次反复巡查上,不分昼夜地监督着每一个重要岗位的人员防护、诊区消毒、预检筛查工作。他说,不能去湖北,就一定要守职尽责做好医院守门人!他工作全力以赴,几乎到了忘我的程度。

门诊是整个医院的窗口,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患者满意度的高低。桑轶研自2016年担任门诊部主任以来积极推行了一系列新政,让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部的事业有了快速发展。如在微信平台上创立医院门诊宣传品牌“门诊一周早8点”,主动发起“爱心轮椅捐赠活动”、持续改善门诊患者就医体验等等。他却谦虚地说:“说‘改革’,有些言重了,实际上是根据院党委和领导班子的要求,对门诊部的科室建设工作做了一些适当的调整而已。首先从‘加强门诊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推动部门工作’着手,我要求门诊部的护理人员要提前到岗,做好医生的后勤服务,使门诊工作重心一直围绕在医生与患者的诊疗上开展。”

近两年,桑轶研根据门诊部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性质,又提出了很多设想和具体目标,并要求门诊部的全体人员逐步、逐项地给予落实、完成。一要完善预约诊疗。拓宽预约渠道,降低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及压力,有效缩短患者在医院的滞留时间。二是上岗时间的前置。门诊部所属人员中,导诊、出诊医生、挂号、收款均提前上岗。三是优化就诊流程。桑轶研让自己成为门诊患者亲自体验,找出究竟在哪个环节不顺畅,随后立即整改,使患者一进门就纳入到门诊管理系统,就诊链条环环相扣,形成一条连续的就诊彩虹桥。四是提升服务品质。完善分诊台功能,强化服务意识,分诊台在维护就诊秩序基础上,要做好健康教育,识别危重患者,做好门诊医生和患者的“服务员”。

黑白世界“把关人”医疗战场上“侦察兵”

桑轶研从未拿起过手术刀,却决定着手术刀的方向;他不直接参与患者的治疗,却在20年里每天与患者打交道;他与射线、影像为伴,用火眼金睛,于细微之处找出威胁患者身体健康的“元凶”,对疾病做出明确诊断。

桑轶研不仅是市第四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还是该院影像科的顶梁柱、黑白世界的“把关人”。出生于医学世家的桑轶研,自小就受家庭熏陶,做一名优秀的医生成为伴随他童年的梦想、少年的目标和青春的追求。

1999年,桑轶研因工作需要调到医院影像科工作,开始从事投照放射工作。此时,他遇到了从医生涯中第一位重要的老师——呼伦贝尔影像医学的知名专家王惠英。“我从王老师身上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还学到了共产党员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桑轶研说。

2013年,因工作需要,医院选派桑轶研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影像专业。在哈医大一院进修时,他勤奋工作、 刻苦学习, 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便秘方向的肠道造影技术和结肠传输实验技术,学成归来后,在自治区首创开展了排粪造影检查。

2015年,因桑轶研在仿真数字化Defecate造影技术方面的成功,医院又选派他去北京市肛肠医院学习,这期间,他遇到了从医生涯中第二位重要的老师——王素琴。“王老师业务水平精湛,虽然对我要求严格,但老师将她的专业知识倾囊相授。通过此次进修,我的业务水平有了本质性的提升。” 桑轶研说。

桑轶研从事影像诊断工作20年,掌握各类消化道造影及结肠传输试验检查技术及诊断,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技术和诊断。曾发表以《呼伦贝尔地区仿真数字化Defecate造影检查项目的研究》为代表的多篇国家级省级论文。是《数字化仿真Defecate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技术方案总设计人、设备发明人、项目主持人、第一负责人,该项目先后获得2015年呼伦贝尔市科技进步奖和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奖,检查设备《一种安全Defecate造影检查系统设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9年该项目列入呼伦贝尔市科技计划项目。2018年,桑轶研被聘为内蒙古考区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考官。

医路艰辛又漫长,桑轶研勤奋踏实、努力钻研、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工作中他兢兢业业,全身心为广大患者服务,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良的工作成绩,诠释了医务工作者敬业奉献的高贵品质,赢得了全院医护工作者和广大患者的好评。

桑轶研的同事这样评价他:“桑主任非常有耐心,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他都很热心的帮助别人。”“桑医生技术很精湛,我真的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他还善于创新和攻坚,很多工作都做得非常漂亮。”桑轶研治疗过患者说:“ 桑医生的技术好,有他在我很放心。”“桑医生人很和善,各方面都很周到,谈话感觉就是朋友给你的叮嘱,像家人一样的感觉。”

桑轶研说:“影像科是医疗战场上的‘侦察兵’,在医疗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服务患者时,他急病人之所需。2017年9月,一位患者家属从旗县打来电话说,要特别感谢影像科的桑医生……原来,这位家属陪同父亲做检查,患者痛苦不已,站也站不住、坐也坐不稳,看到患者痛苦难忍的情况,桑轶研耐心地跟等候检查的其他患者说,我理解大家在按顺序检查,但这位患者情况紧急,先让他检查,请大家理解。通情达理的患者们随即让开了通道。由于检查及时,报告精准,患者最终重拾健康。事后这位患者家属感动不已,就有了前面那个感谢的电话。一件件细小而又普通的事情,一次次见证了这位医者仁爱的初心和朴素的情怀。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方显珍贵。桑轶研用他的坚守与执著、责任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一名白衣天使的职业精神和一名优秀共产党员迎难而上、冲锋在前的高尚品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