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学习笔记(4):基业长青的秘密,开启企业增长第二曲线

企业是市场的子系统,而业务只是公司的子系统,

为了延续母系统的生存,你必须选择破坏。

这才会有新生的可能性。

不,是必然性。

这也是企业在周期里的最大机会。

企业增长是所有创始人CEO的最大课题,也是最头疼的课题,

特别在近几年来,变化周期变得越来越短之后,不确定性急剧增加。

过去的经验在面对新事物诞生时候不仅提供不了帮助,反而成了障碍。

所以创始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一家企业的可能性。

持续学习,学无止境啊。

我们必须将“破坏性创新思维”引入并贯穿到企业的持续经营中来。

注意,破坏性的思维,并非要干一件翻天覆地前所未有的大事,

你可以在任何一个小颗粒度上的事情上进行创新。

当你的企业时时在创新的时候,就可能“长出”新的可能性。

基业长青的背后

一家企业要基业长青,可以说非常难,因为所有赖以生存的主业务都有其必然的生命周期,

要靠一个业务基业长青,明显是不可能的,

你必须在第一曲线(主营业务)达到极限点之前,启动独立的第二曲线。

与其让别人破坏自己,不如革命自己。

如果微信不是腾讯的,或许腾讯早就日落西山。

被后来者居上,破坏,然后灭亡的案例数不胜数。

面对破坏性的新技术诞生的时候,被动的往往是大企业。

所以企业要长存,有以下两点:

(1)尽量延长第一曲线的生命,直到极限点。

(2)第一曲线到达极限点之前,启动独立的第二曲线。

如何识别极限点

从现在我们回过头去看那些企业的发展,很明显能看到拐点处,

但是在当时,判断第一曲线的极限点的出现,其实非常难,特别考验ceo的战略能力。

如果我们只是看显性要素,如“财务数据”,这明显是存在一定滞后的,

如果从财务才发现,往往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所以,要从“隐性要素”去发展极限点的可能,隐形曲线比显性曲线到达极限点,

譬如,技术,市场,组织等要素发生了变化。

最核心的关键信号是,其中的某一个关键要素发生了十倍速的变化。

如移动互联网的手机这个关键要素,在2012,13年发生了十倍速的变化。

如当年日本存储器成本变成了美国成本的十分之一,

如果英特尔CEO安迪格鲁夫不下决断立刻切换到CPU的第二曲线,英特尔可能早就消失了,

什么时间才是战略转型最好的黄金时候?

就是现有的战略依然有效,企业业绩仍在上升,客户和互补企业仍在交口称赞,

然而雷达上出现了值得注意的闪光点的时刻。

任何大小企业都有第二曲线的存在

不是大企业才有转型的可能性,任何的小企业,都有无限的可能性,

关键的是CEO的认知水平能够达到,

学会,用不同的颗粒度,尺寸,角度去看待原来的世界。

就会有新的发现,

CEO的一个重要能力:缩小尺度进去,放大尺度出来。

即能够从某一个点切入撕开一个大口子。

达尔文进化论与创新

战略学习笔记(4):基业长青的秘密,开启企业增长第二曲线

达尔文

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机制,自然界无飞跃,物种持续变异,

在生物竞争推动下,从一个物种演变变成另一个物种

竞争最激烈之处不是物种与物种的竞争,

而是同一个物种中的不同个体竞争最为激烈

如人会与动物竞争吗?显然不是的,人与人的竞争才是最激烈的。

所以,所谓新物种,是原有的物种里面的变异,在大环境发生变化,经由竞争和自然选择变异为新物种。

那么商业创新不也是如此。

分形:第二曲线是长出来的

分形,具有以非整数维形式充填空间的形态特征。通常被定义为“一个粗糙或零碎的几何形状,可以分成数个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近似地)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即具有自相似的性质。

从自然界的演变进化来看创新,

从更小的颗粒度看,第一曲线其实是由无数次级曲线和微创新构建而成的。

而其中,一定会有某一条次级曲线,发生变异成长成第二曲线。

大曲线里小曲线的无限分形最终带来了新的曲线。

所谓创新就是S曲线无限分形的结果。

第二曲线不是布局出来的,是从第一曲线长出来的。

总结:

创新不是凭空出现的,创新不是从无到有,

创新是从原有的系统长出来的,第二曲线也是从第一曲线长出来的,

所以,一个企业最关键的是,是否存在这个创新生长的环境,

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CEO的认知和企业的基因,

专注于创新:时时迭代,不断创新。

就像乔布斯,永远不停的自我颠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