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醫療風雲人物(5)基因狂人 – 汪建

「原創」醫療風雲人物(5)基因狂人 – 汪建

汪建

序:

知曉汪建這個名的可能不多,知道華大基因的估計有不少人。儘管大眾可能分不清“轉基因”“基因編輯”“基因組學”“基因測序”“克隆”這些時髦詞的區別,但群眾的好奇心夾雜著媒體的燈光總能讓汪建和他的華大基因處於風口浪尖。在胡潤百富榜的排名中,汪建也以其超百億的身家位列全中國百名之列。

“野性”的科學家:

和之前幾期的風雲人物不同,汪建屬於大器晚成。1954年出生湘西,年輕時插隊工作過,76年作為最後一批工農兵就讀於湘雅醫學院,94年前在美國德州大學、華盛頓大學等地輾轉從事研究工作。前40年幾乎就是一個傳統學者的道路,相比那些頂著名校光環的教授們,汪建也不算出挑。不過和那些文質彬彬的科研工作者又不同,汪建的身上帶了點“匪氣”,知青生涯並未磨平他身上的稜角,反而讓其暢快的釋放。

人類基因組計劃

1990年HGP(人類基因組計劃)啟動,這場工程融合了幾十個國家上萬個工作者以及數十年的時間,只為了繪製“一個”人的基因組圖譜。這場計劃與曼哈頓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並稱20世紀人類三大工程。尚在海漂的汪建和他的夥伴們于軍、楊煥明等忽然就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何不代表中國也去承接點HGP工程的項目,哪怕貢獻個1%也好。就是這個1%的想法,這個起於國門外的火苗,孕育了後來的航空母艦華大。

「原創」醫療風雲人物(5)基因狂人 – 汪建

20世紀三大工程

1994年汪建回國成立華大基因,在汪建的一次訪談中提到,在94-99的5年時間裡,他曾給相關部門通宵寫報告申請參加HGP,未獲任何回應。其實也部分可以理解,基因的概念直到2010年左右才廣為人知,在99年那個年代,的確可能更像個“天馬行空”的幻想。不過如果止於此,也就沒有今天的故事。康莊大道不通,於是汪建和夥伴們做了一個冒險的決定,1999年9月人類基因組計劃國際會議在倫敦舉行,他們在未經批准的情況下以中國科學家身份在這個會議上說代表中國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不過有意思的是,領導們也睜隻眼閉隻眼,在後來的新聞報道中陸續給予了官方的肯定。這群“烏合之眾”般的大齡中國留學生,最終在20世紀末將他們的名字寫入了中國的歷史。

體制內到體制外

華大早年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體制外到體制內,又由“內”轉“外”的過程。2003年由於非典時期的卓越貢獻,華大基因作為國家戰略的需求併入了中科院體系,頗有點招安的意味。然而汪建及其匪氣般的隊伍和中科院書香氣濃郁的場所似乎格格不入,4年後受不了體制內的條條框框,07年南下深圳。和華大基因同時代的赴“深”企業還有騰訊、華為、中興。感恩深圳寬容的土壤,讓這些未來的中國企業棟樑在10年前栽下了最初的幼苗。

「原創」醫療風雲人物(5)基因狂人 – 汪建

NIPT產品

飛速發展&羅生門

之後的十年是華大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由於踩準了測序儀高端製造的定位以及NIPT(無創產前檢測,抽血無需穿刺即可產前檢查寶寶唐氏綜合症的風險)這個爆款產品,華大基因飛速在華夏建立起基因檢測龍頭的地位。然而汪建卻時常因為其火爆的個性,以及口無遮攔的特點,在公司內和公司外都招來了非議。在華大有兩句流傳很廣的老汪的口頭禪,一句是“我的基因我知道,我的命運我掌握。這有什麼錯嗎?”,一句是“信我的就行了”,可以說概括了這個企業熱血澎湃一往無前的戰鬥力,也凸顯了內部“體制”的弊端。而對於投資圈而言,華大的汪建更是個讓人有點“厭惡”的創業者,幾乎只要有投資人去,他基本上就把人罵出去,就算僥倖沒被罵,也要聽著他長篇的“吹牛“,頗有點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感覺。不過如果拋開這些,再探究其真實的目的,發現又是一個純粹的有著家國情懷的人。至少在筆者採訪過的華大跳出的創業者中,都沒有否認汪建的愛國之心以及造福人類的使命感。

「原創」醫療風雲人物(5)基因狂人 – 汪建

總結

華大基因上市後也是飽受質疑,基因的神秘面紗揭開後開始被人質疑單一產品依賴(NIPT)。人員的走走離離也時常散發出企業的動盪氣息。然而就像汪建說的,再苦再難,難得過當年的“1%“?華大人的身上自始至終蘊含了一種敢打敢拼的精神氣。2010年年近60歲的汪建登頂了珠峰,9年後的今天在這位鬥士的身上我們依然能看到燃燒的火苗,有風有雨,澆不滅的火苗。

「原創」醫療風雲人物(5)基因狂人 – 汪建

基因產業藍圖

---------------------------------------分割線-------------------------------------------

歡迎關注原創醫療風雲人物系列,一起回溯醫療圈的起起伏伏,展望未來健康產業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