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茨威格和希特勒之間——布達佩斯大飯店與昨日的世界

遠處的悲劇是近處的喜劇,也可以說,近處的喜劇,是遠處的悲劇。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故事,要從一位無名作家說起,為了專心創作,他來到了名為“布達佩斯”的飯店,在這裡,作家遇見了飯店的主人穆斯塔法(zero)。他邀請作家共進晚餐,席間,向作家講述了這座飽經風雨的大飯店的前世今生。

飯店曾經的大堂經理古斯塔夫,是一個注重儀態、喜愛詩歌、儀表堂堂的中年紳士,深受到飯店度假的老年缺愛女富豪的喜愛。古斯塔夫深諳此道,並樂於奉獻自己的甜言蜜語和身體。而小門童zero是他門下的學徒。

在茨威格和希特勒之間——布達佩斯大飯店與昨日的世界

而悲劇的種子也因此埋下。與古斯塔夫相處甚歡的一位老年女富豪意外去世,其留下遺囑,將名畫《蘋果與男孩》留給古斯塔夫。這一舉動惹怒了女富豪之子——德米特里。德米特里為了名畫,對古斯塔夫等人展開陷害追殺。古斯塔夫、zero的厄運也從此開始。


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於一位偉大的歐洲作家茨威格。

茨威格出身富裕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日後周遊世界,結交羅曼·羅蘭和弗洛伊德等人,並深受其影響。以創作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以傳記和小說成就最為著稱。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茨威格為防衛其精神家園,積極從事反戰工作。二戰前夕,茨威格遭納粹驅逐,流亡英國和巴西。

1942年,茨威格完成自傳《昨天的世界》。同年2月22日,同他的夫人綠蒂·阿爾特曼在里約熱內盧的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

可以這麼說,這部電影是一部大銀幕上的《昨日的世界》。

時刻保持儀態、熱愛詩歌文學、舉止高貴的古斯塔夫,正是茨威格的化身,代表了歐洲昔日的精神貴族。 他是個很講究的人,逃追捕的路上也要噴個古龍水,買個蠟燭也要把剩下的錢給乞丐,他是個能為一個小小門童的命運奮起抗爭暴軍的紳士。

影片中的那幅價值連城的範·霍伊的傑作《拿蘋果的男孩》,構建起了另一重意義上的歐洲文化傳統的精神化象徵,而以德米特里與喬普林為首的D家族則實際上影射了瘋狂暴虐的反人類的法西斯精神。

《布達佩斯大飯店》以史詩形式所記錄了歐洲文化傳統衰落這一精神內涵。古斯塔夫與zero僅有的兩次乘坐火車分別象徵著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古斯塔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倖免,並稱歐洲尚存人性之光。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士兵已徹底喪失人性,結局也是不言自明,其實這也暗示了古斯塔夫的原型——茨威格的不幸。

在茨威格和希特勒之間——布達佩斯大飯店與昨日的世界

讀完《昨日的世界》,看完《布達佩斯大飯店》,心中莫名有些憂鬱。

你能在裡面,感受到一個時代的逝去,一個美好的、黃金的啟蒙時代的逝去。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的寫到:“我知道這是些小事,一直是些小事,那是一個人的生命價值比貨幣跌落更快的時代裡的小事。”

經歷過美好時代的人,才能明白生命的價值和人性的光輝。

寫到這裡,莫名理解了陳寅恪為何說王國維非死於“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而是與一個時代共殉。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這是王國維先生留下的最後一句話。和昨日的世界告別。

歐洲人有自己的精神家園,我們呢?


最後說一下電影的東西。

《布達佩斯大飯店》這部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必定坐落著一個時刻。

坐落在數碼取代膠片成為基本介質的時刻。

韋斯安德森在電影中,捨棄了數碼時代的三維立體的拍攝方式,

而是用了膠片時代獨有的畫片,扁平化的景象,營造一種非真實的感覺,並大膽地用了粉色,完全對稱構圖。大師用最後回眸,奠基了膠片時代昨日的世界。

在茨威格和希特勒之間——布達佩斯大飯店與昨日的世界

在茨威格和希特勒之間——布達佩斯大飯店與昨日的世界

在茨威格和希特勒之間——布達佩斯大飯店與昨日的世界

在茨威格和希特勒之間——布達佩斯大飯店與昨日的世界

獲取影片,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ImIcarus,回覆布達佩斯大飯店即可。

在茨威格和希特勒之間——布達佩斯大飯店與昨日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