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同擔憂傷,肆虐的疫情就不再令生命絕望


與人同擔憂傷,肆虐的疫情就不再令生命絕望

新型冠狀肺炎的病毒持續肆虐,我們的心難免會陷入憂傷。

憂傷,會以各種形式出現。然而,在憂傷中,一個最大的陷阱就是我們容易封閉自己。當我們的生活一團糟時,我們的視野就會縮小,我們就像胎兒一樣蜷縮起來,擔驚受怕。甚至想悶頭大睡一覺,不想面對所遭遇的一切。

當經歷了逆境的考驗後,我們是否甚至想要放棄自己所宣稱的信仰?在灰心喪氣的時候,我們到哪裡去尋找安慰呢?

01

信心≠不會痛苦

著名作家、教會婦女領袖古詩裡(Nancy Guthrie)為即將出生的女兒取名為“希望”(霍普),但因罕見病“腦肝腎綜合症”(Zellweger Syndrome),女兒在短短的199天后離開了父母。

之後,他們又有了一個兒子。與姐姐不同的是,在他還未出生時,他們就已經知道這個孩子會離開他們,兒子加百列一生的年歲是179個日子。

霍普出生時,幾個“小”問題立刻引起了醫生們的關注。霍普的腳是圓的,下巴是扁平的,耳垂上有一個小凹痕;她不吸吮,她的手微微向外翻;她昏睡不醒,沒有反應。因為她的細胞中缺少一種叫做過氧化物酶體的物質,它可以清除細胞中的毒素,所以她的身體系統會慢慢關閉。醫生說大多數患有這種綜合症的嬰兒活不到六個月。

在這樣的環境中,古詩裡必須選擇如何應對這令人難以置信的失望和憂傷。在確診後的幾天裡,她和丈夫大衛學會如何用試管餵養女兒,並等待疾病導致癲癇發作的到來。

與人同擔憂傷,肆虐的疫情就不再令生命絕望

古詩裡在《我的希望天使》一書中寫道:

“也許你曾經歷過你的世界分崩離析。也許你的婚姻已經結束,或者你父母的婚姻已經結束。也許你遇到了經濟危機,你正在努力擺脫困境。也許你的孩子拒絕了你的價值觀,也拒絕了你。也許你已經收到了你不想要的診斷。或者你和我一樣,也曾因失去所愛的人而感到憂傷和孤獨。你是否覺得你的世界已經分崩離析?如果是這樣,你就會知道在失去的時候感到受傷、無助和絕望是什麼滋味。也許你也在想,你是否能找到走出這個痛苦之地的方法?”

在擁有女兒希望199天的時間裡。古詩裡和丈夫愛她疼惜她。他們盡情地享受著女兒給他們帶來的快樂,並儘可能地與每一個人分享女兒帶來的快樂。最終,女兒癲癇發作,很快便離開了這個世界。

在這期間,古詩裡發現有很多人願意和她分擔自己的憂傷,然而,有些人似乎想盡快恢復古詩裡的生活,讓她快點走出憂傷。她說,“但我失去了我深愛的人,我很難過。我們的文化不允許憂傷。憂傷是令人尷尬的。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麼多人都不敢提起我的損失。他們不想讓我心煩。我們的信心使我們不致被絕望所吞噬。但我認為這並不能減少我們失去親人的痛苦。”

與人同擔憂傷,肆虐的疫情就不再令生命絕望

02

可以忍受的憂傷

古詩裡認識到那些身邊的朋友家人與我們一起面對憂傷會使我們的憂傷變成可以忍受的憂傷。“我的眼淚是我唯一的方式用來釋放我感到深深的憂傷。我告訴人們,不要擔心在我面前哭泣,不要害怕你會讓我哭泣。你的眼淚告訴我你在乎我,我的眼淚告訴你,你把我放在一個對我有意義的地方,我永遠不會忘記你願意分擔我的憂傷。”

事實上,那些和我一起流淚的人告訴我,我們並不孤單。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揹負著巨大的憂傷,當別人和我一起流淚時,他們和我一起分擔憂傷。這也許是任何人能為我們做的最有意義的事。

有時,我們周圍的人似乎認為,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愛的人在天堂,我們不應該憂傷。但是他們不知道我們失去的是與我們朝夕相處的家人,不知道我們要在這個世界上度過多少年才能再次見到我們所愛的人。

與人同擔憂傷,肆虐的疫情就不再令生命絕望

著名輔導專家韋爾奇在《並肩同行》一書裡講到一個小故事,以此來提醒我們在充滿憐憫和關愛的同在中紀念對方。一個年輕人的父親去世了。他所在的教會對他有很多的關心:請他吃晚餐,把他放在每個人禱告清單的首位,發給他暖心的慰問郵件、文字和卡片。一兩週過後,熱心的關懷開始減少。只有少數幾個人還在對這個年輕人表示關心,問他過得怎麼樣。

一年後,就在他父親去世週年紀念日那天,教會的一位朋友打電話過來,並留言說:“我記得你父親去年的今天去世了。我只是想讓你知道,我掛念著你併為你禱告。我祈求今天當你回想起你父親時,對你來說是一種祝福。”那個年輕人驚呆了,從此他再也不一樣了。他受到了鼓勵和激勵,並願意把別人的事長久地放在心上。

與人同擔憂傷,肆虐的疫情就不再令生命絕望

韋爾奇說:“上帝的首要自我宣告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出 34:6)。這意味著我們的痛苦和禱告他都看顧。他把我們放在他的心上,他揹負了我們的重擔並時時記得我們。當我們效法我們的天父時,我們也要去分擔他人的重擔。所以我們打電話、發電子郵件,跟進教會里遭遇苦難的人,我們將他們放在自己的心裡。”

同樣,在這次新型冠狀肺炎疫情面前,我們也不可失去憐憫人的心。在疫情面前,我們也看到許多基督徒的身影,他們為鄰舍購買生活用品,為有需要的人開通心理熱線;積極捐款捐物支援疫區;為受災的人們迫切地守望禱告……即便疫情過去,那些在災難面前遭遇疾病或失去家人的朋友,仍然值得我們長期去關注,將基督的愛傳遞給他們。“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加 6:2)

與人同擔憂傷,肆虐的疫情就不再令生命絕望

03

擔當我們的憂患

我們也發現,無論是現實的生活,還是聖經裡的聖徒,上帝的子民並非不會遇到疾病患難,反而和世上的人一樣,也會遭遇各樣的困境。

約伯就是這樣,但是他並沒有獨自吞下憂傷帶來的痛苦。從最深的痛苦和損失中,約伯沒有掩飾自己的憂傷,沒有擺出一副喜樂的面孔。他撕裂外袍,剃光頭髮。他毫不羞愧地表達他受到了多麼深的傷害。

作為和約伯一樣的人類,當我們失去了對我們有價值的人事物時,我們也會為失去而痛苦,這並沒有錯。我們的眼淚不代表我們缺乏信心。與其逃避或試圖忽視我們的憂傷難過,我們會願意邀請神在憂傷的時刻與我們同行,好讓我們體驗他的醫治嗎?


與人同擔憂傷,肆虐的疫情就不再令生命絕望

幸運的是,我們並不孤獨。在《以賽亞書》53章3節中,聖經把神的兒子描述成一個多受痛苦、常經憂患的人。他熟悉憂傷,他理解並體會我們的憂傷。他並不是要催促我們儘快走出憂傷,神願意與我們一起經歷憂傷。

當人與我們一起分擔憂傷,憂傷便成為可忍受的憂傷。主耶穌成為肉身,他來到世界是要挪去罪、撒但和死亡帶來的毀滅,使人有一天不再有分別、瘟疫、患難、憂愁、哭泣、疼痛。

撒迦利亞很好地總結了耶穌進入破碎世界的原因。這稱為至高者的兒子,是在最卑微的人中生的,為的是“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路 1:79 )他在乎我們的苦難,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揹負我們的痛苦(賽53:4)。《希伯來書》的作者幫助我們繼續認識這位與我們同經憂患的主。(來 4:15-16)

當我們走過死蔭的幽谷時,耶穌關心你的憂傷,他引導我們到充滿憐恤、恩惠和幫助的綠色牧場。

與人同擔憂傷,肆虐的疫情就不再令生命絕望

陸航,願做這世界的小小守望者。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不代表本平臺。


與人同擔憂傷,肆虐的疫情就不再令生命絕望


新媒體義工招募公告

為給廣大閱讀者持續提供優質內容,因工作開展需要,特招募新媒體編輯崗位1-2名。具體要求和注意事項如下:

  一、崗位要求:

能獨立完成編輯稿件;兼具文案編輯與圖像審美能力;創意策劃能力強;熟練運用各類常用辦公軟件;具備圖片基礎拍攝和處理能力;有新媒體工作經驗者優先。

  文字功底紮實,思維嚴謹,從思想性、技術性、藝術性、個性化等方面去考量校對和審稿,有相關經驗者優先。

Photoshop、freehand、InDesign、Coreldraw等平面設計相關軟件能熟練掌握運用,創作思維敏捷,溝通能力強,有團隊意識,有平面設計工作經驗優先。

二、工作性質:兼職、義工

三、信仰要求:有生命根基的基督信仰基礎

四、聯繫方式:請私聊索取郵箱。

與人同擔憂傷,肆虐的疫情就不再令生命絕望

誠實 勤勞 有愛心 不走捷徑;

關注我 一起走在不斷成長的路上。

一個有信仰、愛分享、愛生活的我,

和如此美好的你 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