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从不对人类区别对待——休谟难题与黑天鹅

前前一篇文章讲了机械决定论,今天说休谟,他不但把机械决定论给搞得很尴尬,还动摇了人类文明的基石。

偏见从不对人类区别对待——休谟难题与黑天鹅

为什么这么讲,往下看。

01因果律的开膛破肚

事故现场,两车追尾,一看就是后车全责。(图像来源监控,画质有点渣,见谅)

偏见从不对人类区别对待——休谟难题与黑天鹅

餐厅里大庭广众之下,一个女人被割喉,接着看到另一个女人手上拿着刀。明显拿刀的女人是凶手。

偏见从不对人类区别对待——休谟难题与黑天鹅

你看,我们会有这样的判断,那是因为经验判断在起作用,经验帮助我们判断因果!

真相是什么呢?

追尾是前车造成的。

偏见从不对人类区别对待——休谟难题与黑天鹅

杀人的是个隐形人,嫁祸给了女主。(源自电影《隐形人》)

偏见从不对人类区别对待——休谟难题与黑天鹅

这里说的是特例,为了便于我们理解。真实世界中,我们是没有无所不知的监控、没有上帝的全知眼的,很多情况下无法探知因果。但如果只是说明真相难以判定,那休谟就太一般了,我们得再往前走一步理解下人家是怎么动摇文明根基的。

02时空序列

上面的两个例子其实包含了我们对事物因果判断的基本要素:时间、空间。

我们对因果的判断,是基于两个事件在时空上的排序,这种排序反复出现就叫因果,这属于经验主义。

换句话说,出现A接着出现B,我们在经验中反复观察到这个情况就把它当成一个因果。

再换句话说,甄子丹用咏春把你打得哇哇叫,你之所以会把挨揍当成疼的原因是因为疼紧接着挨揍出现,而且即使揍上100遍,这种疼痛也会出现100次。

偏见从不对人类区别对待——休谟难题与黑天鹅

因此,假设我们搞个恶作剧,弄个大型社会实验,每个人都很配合。只要你对着某人一说嘛哩嘛哩哄,那个人立刻就假装听从你的命令。那么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后,你一定会产生因果,判断自己有了超能力,弄出一些不该有的想法。

偏见从不对人类区别对待——休谟难题与黑天鹅

这个逻辑相当成立,以致于哲学家都快被搞疯了,因为这样的因果是相当不靠谱的,这会导致黑天鹅。而纵观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这种因果逻辑之上。

换言之,知识本身相当不牢靠啊,那这还搞什么学问,人类文明的基石就这样快被这种怀疑主义轰成渣渣了。

这可不行,有个叫康德的后来者直接把打倒休谟这个BOSS当成人生终极目标,不过这就是另一段故事了。

03黑天鹅

稍微说说什么是黑天鹅。

17世纪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为什么?因为所有看到过的天鹅都是白的啊。

直到欧洲人登陆澳大利亚,发现了第一只黑天鹅,这种信念才崩溃了。黑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经验之外。

偏见从不对人类区别对待——休谟难题与黑天鹅

所以,经验主义下观察得出的知识会存在黑天鹅,因果链存在崩溃的危险。

再举个例子,火鸡每天看到农夫来喂他,产生了一个因果信念:农夫是食物的原因。直到复活节的前一天,农夫带着一把刀来了......从火鸡的视角看,这个黑天鹅真心致命啊!

2020年,最大的黑天鹅就是新冠病毒。

04神奇式思考

前面说了,反复出现就容易被当成因果。最后要说一种认知偏差被称为"神奇式思考"。它最初是一个学者在1948年用鸽子做的一个心理学实验中发现的。不管鸽子做什么,固定每隔15秒给鸽子少量的食物。尽管喂食不受鸽子动作的影响,但鸽子们深信一定是它们的某种行为导致了主人的喂食。

一只笼子里的鸽子在喂食时点了一下头,它产生了一种"神奇式的思考",认为一定是自己的点头行为导致了喂食,于是这只笼子里的鸽子就频繁地点头。

另一只笼子里的鸽子在喂食时扇了一下翅膀,它也产生了一种"神奇式的思考",认为一定是自己的扇翅膀行为导致了喂食,于是这只笼子里的鸽子就频繁地扇翅膀。

神奇式思考是将相关性放大成因果关系而导致的。

举些人类的例子,丹麦有个天文学家叫第谷·布拉赫,他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在餐桌下安排一个侏儒,他认为这个侏儒能够在他吃饭的时候传递给他精神力量。著名的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特斯拉汽车取名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哥们),迷恋数字3,就连他住的酒店房间号都必须要能被3整除。

偏见从不对人类区别对待——休谟难题与黑天鹅

有个著名的华尔街交易员,由于佩戴一条新领带时赚了一大笔,从此天天都带着这条领带上班。

文章开头的休谟雕像,由于据说摸完能逢考必过,于是脚趾头被各种摸秃噜了!

偏见从不对人类区别对待。也许你会觉得很可笑,但我们其实很难摆脱这种影响。

有个公司招聘新员工,来了个小伙子条件很不错,老板很满意。面试快要结束时,老板顺带问了句为什么前几份工作都不干了?小伙子扭扭捏捏地说,之前每到一个公司往往干不了几个月,公司就倒闭了。

这位老板冷汗下来了,这这这......还是算了吧!

假设你是这个老板,会录取小伙子么?今天的话题就到这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