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州:“飛地”並村 助推鄉村振興“加速跑”

黃河新聞網晉城訊 2020年1月17日,澤州縣召開行政村合併工作動員會,吹響了全縣行政村規模化調整的號角。

“全縣上下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迅速行動、積極有為,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確保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目標任務,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動員會上,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張韶華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不負所望,經過歷時兩個多月的攻堅克難,至3月23日,澤州縣105個合併新村黨組織全部實現掛牌運營,在鄉村振興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早在2017年,澤州縣在村“兩委”換屆中就同步推進“並村”工作,形成了並鎮區、並鄰區、並景區的“三並”模式,受到省委組織部充分肯定。2020年,澤州縣在“三並”基礎上,結合合併村實際情況,提倡開放共享、取長補短的理念,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且有借鑑意義的“飛地並村”模式,充分釋放資源效能,有效地解決了鄉村振興“地從哪裡來、錢從哪裡籌、人到哪裡去”三大問題。

“飛地並村”的思路源於“飛地經濟”,“飛地經濟”是指兩個相互獨立,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區域打破原有的行政區劃限制,實現資源互補,經濟協調發展的一種區域經濟合作模式。並村的目的不是簡單的地域合併,人口相加。如何促進合併村的集體經濟壯大、讓老百姓提高收入、實現鄉村振興才是並村的意義所在。在合併村的工作中,發現小村、弱村的合併並不能帶來本質的變化。並村工作中引入“飛地經濟”思維模式,根據行政村的實際情況,理清各村優勢與侷限,跳出區域相鄰合併的思路,在並村中統一規劃產業,優化資源配置,集中項目資金,最終實現資源互補、協調發展。在“飛地”模式下,人多缺地、地廣缺產業、產業缺資金等問題都能有效解決;某種意義上,這種模式可以補齊各村因為自然地理條件而缺少的發展條件,打破以往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是山水共享、抱團共贏。

連日來,筆者走訪了多個“飛地”合併新村,發現這些村莊在化解矛盾、便民服務、壯大集體經濟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特別以大東溝鎮東溝村為代表,“飛地”抱團新村運行平穩,新村建設如火如荼,為行政村撤併整合探索出澤州模式,提供了澤州經驗。

黨建引領——建強堡壘促並心

3月18日,新成立的大東溝鎮東溝村舉行掛牌儀式。今後,原本互不搭界的四個村莊,東溝村、東王莊村、關莊村、劉河村將合併為東溝村。

東溝村是澤州縣大東溝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地理位置優越,共622戶2049人,村“兩委”班子團結,鄉村建設有聲有色,村集體經濟年收入100餘萬元,但來源單一且發展空間不足;東王莊村鄰近城區,共109戶299人,村“兩委”班子不夠和諧,由鎮機關下派幹部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是2019年度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村集體經濟收入200餘萬元,但具有不確定性、可持續性差;關莊村地處伊候山半山腰,四面環山,共188戶503人,為縣級生態村,交通不便、資源沉睡、產業不旺,是當地有名的“窮村”,40%以上村民流向市區,從事經商和務工;劉河村地理位置偏僻,共有143戶370人,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餘元,交通不便、基礎設施滯後。澤州縣大東溝鎮黨委經過多方考量,確定以東溝村為核心,做大集鎮村,使人口和資源逐步集中,對四個村進行合併。

“並村後的發展前景在哪裡、如何讓村民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這些都是新村融合後刻不容緩的大事難事。關鍵時刻,黨建成為加快新村融合的催化劑。在並村後的第一個主題黨日活動,受疫情影響,東溝村黨總支通過學習強國APP平臺召開視頻會議,部分長期在外的流動黨員也主動按時參加。“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會議在全體黨員嘹亮的誓詞中展開,黨員緊緊圍繞“融村融心共謀發展”的主題,為新村發展畫藍圖、出主意。他們說,要拋棄小村思想,站在新村的角度,共商共進,為新村建設獻上自己的力量。村裡的未來,在大家的討論和交流中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美好。心往一處想,勁兒才會往一處使,會後黨總支書記秦立新帶領班子成員為新村貧困戶、五保戶帶去了慰問,安排黨員進行交叉互訪,瞭解新村村情。

並村並心、融合發展的局面背後是黨員幹部沉下心來辦實事、解民憂的決心。東溝村黨員活動室裡,放置著70多張可活動桌椅,並村後,村裡的大小事務都在這裡作出民主決定,這讓村民們的心越發踏實。每週一次新村事務聯席會議,村班子全員參加,商討村重點發展項目、村務管理事宜等;每月一次暢談會,大家說說近期村裡大小事,進一步聽民意達共識。“並村後的氛圍變了,監督的力量更大,處理問題更公道,大家也更心平氣和了。”“各自然村互相補臺,齊力辦事,村兩委的公信力越來越高了。”

資源聚合——讓集體經濟“活水長流”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然而,在進入具體操作環節中,大家各有各的“盤算”,一系列難題在面前展開。

“村裡垃圾填埋佔地錢每年有100多萬,合併後會被平均瓜分嗎?”東王莊村的村民們擔心,“去年村裡答應分的錢還有一部分沒給,現在合併了是不是沒戲了”。

“打個比喻,這都是婚前財產,合併後各用各的,縣裡也有文件規定,原村集體利益分配關係保持基本不變”。

“我們村本來就偏僻,合併後開發建設是不是就不考慮我們村啦?”,劉河村村民不無顧慮地說,“就像一個饃饃,分得人多了,就分不到手”。

……

面對村民心中的疑問,村幹部一一給予耐心的解釋,4個村合併後,破除了地域壁壘,將土地、山林、閒置房屋等發展資源集中管理,便於統一規劃、優勢互補,除共享成功的發展模式外,還優先獲得上級政策、項目和資金的支持。

解開了大家夥兒心裡的疙瘩,村幹部心裡也有了底。並村後怎麼走?立足當地資源,奉行新村規劃“一盤棋”理念,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新村建設,做好“強、富、美、和”四篇後續文章。一是統籌謀劃,制訂切實可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通過共享文化廣場、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等公共設施,加強資源融合,逐步改善合併後新村面貌和村民生活質量。二是盤活資源,每村至少有一項自主經營性產業,主打“生態+康養+物流+種植”,招商引資900餘萬元建設養老公寓,合理東溝村利用現有沿街商鋪,並繼續擴大規模,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活水養魚”;利用劉河村和關莊村土地優勢,集中對荒坡、荒地、荒溝進行平整,興建新型的高效農業產業園區;充分發揮東王莊村毗鄰城區的區位優勢,發展市區西部物流園。三是以民為本,在早幾年,另外3個村就有為數不少的人家,因為陪孩子讀書、結婚購房等諸多原因,已經鎮區所在地東溝村居住,但水、電、物業、購房優惠等都享受不到村裡的各項優惠,始終都是“外來戶”。現在,新村已經著手規劃修建住宅樓,讓有意願搬遷的村民都可以搬到鎮區居住,享受同等的優惠政策,更有歸屬感和認同感,並且開展了道路硬化、牆體美化、綠化種植、路燈建設等一系列景觀提升工程,有效改善村居環境,讓新村村民都能得到真實惠、看到好前景,共享發展紅利。同時,通過推動企業興村、能人回村,讓在外務工、經商的村民,都能夠守在家門口掙錢,讓鄉村振興成為“回得去的鄉村”。

“這幾年我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建設美麗鄉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發展瓶頸難以突破,把4個小村併成一個大村,資源更加充沛,現在就是一家人了,甩開膀子一起幹”。看著新村規劃圖,東溝村黨總支書記秦立新對末來充滿希望,曾經因村界劃分束縛的手腳,今後終於可以放開,在資源整合上的優勢將加倍凸顯,未來可期。

握指成拳——一村美 連村美 村村美

在澤州縣,像東溝村這樣飛地並村“並”出優勢的例子有很多。在巴公鎮,並村工作尚未正式啟動前,馮窯村的黨支部書記主動找鎮黨委,要求併到“富村”巴公二村,一個地處偏僻,經濟薄弱、有地無人;一個實力雄厚,正準備做大做強,經過巴公鎮黨委牽線搭橋,馮窯村自帶“嫁妝”,就是擁有跟巴公二村同樣大的村域面積土地,“飛地”併入巴公二村,兩隻“手”緊緊牽在了一起。在此帶動下,巴公一村、巴公三村、巴公四村也紛紛主動效仿,確認過“眼神”牽手對的村。在下村鎮,甕山村天生麗質、環境優美,香椿聞名省內外,可以說是坐擁“聚寶盆”,卻因村小地少、基礎施設落後而發展受限;史村河人多地廣,通過飛地合併,兩村在資源上強強聯合,進一步擴大農業產業規模,建設千畝香椿基地,發展特色村落、文化村落。柳樹口鎮是全縣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村民大多外出務工,空殼現象嚴重,在2017年成立的農超聯合黨總支成功經驗基礎上,並村並在產業鏈上,由過去的單打獨鬥變成了“集體作戰”,統一品種、綠色生產、訂單銷售,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從“破零”到“加零”,村民收入節節高攀。嚐到甜頭的村民感嘆:“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難折斷。還是抱團發展好!”

此次“飛地並村”從補短板的角度,在更大區域統籌發展資源,在新村融合發展的推動下,從各炒自家菜到共辦一桌席。筆者欣喜地看到澤州縣在行政村合併“前半篇”文章已高質量完成,“後半篇”蓄勢待發。一個個獨具魅力的新村競相成為澤州大地一顆顆耀眼的明珠,在奮鬥的汗水中,在創新的腳步中,共同譜寫著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賈燕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