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点厉害

昨天的文章,一个瓜都没吃(比如中行原油宝),“点开”和“在看”者寥寥。

可见留在这里的,都不是看热闹的。

再强调一次,老朱不分析题材,短期怎么走我看不出,要快钱,我帮不了你。

若想做目标周期3个月~1年的靠谱布局,从中长线来说,跌下来什么价格可以接,我可以给一些意见。(文末有惊喜)

因为什么东西值得买,很多时候不在于它多好,而在于性价比。

衡量性价比的方法,没有绝对的标准,什么位置买入包赚,这问题并不成立。

抄底原油的小伙伴,很多已经当了烈士,足可证明没有包赚的事情。

但对于投资股票来说,要像买纸原油这么花式作死,还真挺难的。

时间不是股票投资者的敌人,而是朋友。只要积累认知,管好仓位,坚持低估值买入的原则,做到本金安全且长久盈利,概率极大。

估值就是衡量性价比的一种可行方案。

不过,估值方法很多,如何选择,和公司的商业模式有关,并没有一种统一的估值方法能够全面去刻画公司的实际情况。

客观来说,所有的估值方法都是片面的。

衔接前几天一路探讨的主题,IDC行业。这个领域,无论是实业还是二级市场,海外相较于国内而言都更为成熟,海外IDC公司如何估值,也就成为我们的重要参考。

下文是【技术帖】,应用起来对动手能力和资源有一些门槛要求,不耐烦的同学可以一滑到底看结论(多少钱可以买IDC股票),顺便帮我点个“在看”吧~

P/FFO

EV/EBITDA是对海外IDC公司进行估值时常用的方法。

市值/营运现金流法

与一般上市公司以市盈率(P/E)为主的估值体系不同,REITs公司以市值/营运现金流(P/FFO)为最主要的估值指标。这也是IDC商完成REITs转型后,市场对它们常用的估值方法。

净利润与营运现金流(Funds from Operation)的最大区别在于,净利润当中扣除了折旧摊销费用,对于REITs公司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但却并不是真实发生的费用,实际上,多数物业在长期中非但不贬值,还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值。

根据GAAP的定义,FFO是指扣除债务重组所得或损失及房产销售收入,加回不动产折旧,以及合资企业中所持有利益调整后的净收入。

对于REITs投资人来说,最重要的一项收益就是分红收益,但REITs公司的分红基础并不是净利润,而是营运现金流,也因此很多REITs公司的分红率(股利/净利润)都在100%以上,营运现金流的多少才是企业分红能力的决定因素。

做为定制化IDC商龙头,在2007年之前就REITs化的DLR(比Equinix早了8年以上),自2004年上市以来,派息额逐年增加,曾经入选全球Top 20分红股(Dividend Stocks)。

上篇文章已提过,当前我国IDC商都尚未REITs化,这段内容暂时不适用,而主要做为对它们未来走向的一种预期,具体就是:

长期而言,IDC数据中心就是一种【类租赁地产】的包租婆生意,能给股东带来稳定的现金回报。

EV/EBITDA

EV/EBITDA也是经常用于对IDC公司进行估值的主要方式。(但存在不小争议)

下面分别解释分子分母的定义。

先说分子。EV,是企业价值(Enterprise Value),而非保险公司的内含价值(Embedded Value)。

企业价值EV,和市值P有区别。市值的定义很明确,就是买下100%股权的账面价格。

而企业价值的含义则是购买一家持续经营的公司需要支付的代价,不仅包括对公司盈利的估值,还包括需承担的公司负债。

这源自EV一开始是用作收购兼并的定价标准,若公司有富余现金(货币资金+可交易金融资产-日常经营所需现金),相当于对收购方更有利,所以富余现金可以抵减收购估值EV。

我们做为二级市场投资者,可把富余现金的取值简化(拿掉“可交易金融资产”和“日常经营所需现金”),则公式就是:

EV = 市值 + 净负债 = 市值 +(有息负债 - 货币资金)

净负债的取数都来自【资产负债表】。

有息负债 = 短期借款 + 应付利息 + 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 + 长期借款 + 应付债券

接着说分母。EBITDA(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简单来说,EBITDA就是企业能用来支付股息和偿还债息的钱

EBITDA = 营业利润 + 财务费用 + 折旧摊销

和境外公司不同,国内公司的营业利润是减掉财务费用后的,所以要先把财务费用加回营业利润后,再把折旧和摊销两项费用加回去(通常在【财务报表附注】或者【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就可以得出EBITDA了。(当期数据需取最近四个季度的合计)

EBITDA这个指标被用来近似地替代现金流指标

内在逻辑大概是这样的:

  1. 在构成净利润的影响因素中,利息是融资行为,与主业经营无关;

  2. 所得税因各家公司所处地区、所面对法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是不受公司控制的外部因素;

  3. 折旧、摊销则通常是最主要的非现金支出。

因此剔除这些影响后,剩余的结果就能大致反映一家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状况,也就是用一个表面上的利润表指标来“模拟”现金流状况,同时平滑了实际上营运资本(存货、经营性应收应付)可能产生的波动。

EV/EBITDA和P/E市盈率比起来,两者都遵循分子分母逻辑关系的原则,P/E是【股权市值】对应【归属股东盈利】的倍数,EV/EBITDA则是【企业价值】对应【归属股东和债权人回报】。

分别在于,EV/EBITDA的计算中考虑到了企业不同的杠杆水平。俩家盈利能力相同的企业可能会由于融资的多少,也就是杠杆的大小不同而导致P/E不一样,但EV/EBITDA应该差别不大。

和巴菲特、芒格这些价值投资祖师爷们,进行财务投资时常用的EV/EBIT不同,EV/EBITDA不包含折旧和摊销。

从卖方的观点而言,EV/EBITDA更适用于前期投资庞大导致大额折旧摊销从而扭曲盈利的科技类公司,修正了企业折旧对净利润的扭曲。这个观点在本世纪初之前的互联网牛市,曾经大行其道。

这是争议所在,也是芒格当初称EBITDA为“狗屁利润”的原因,巴菲特也曾不止一次言辞激烈地公开抨击对EBITDA的使用。

巴老认为EBITDA“是一种危害特别巨大的东西”,仅仅因为折旧是一种“非现金”费用就将其剔除在盈利能力评价标准之外,“根本是一种胡扯”。当听到有人鼓吹用EBIDTA来估值时,“就该捂紧自己的口袋了”。

在巴老发表对EBITDA观点的年代,显然他还是大众印象中典型的传统行业投资者,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也对他当时的言论构成有力的背书。

2019年5月开始,伯克希尔开始以95倍市盈率买入亚马逊,这时的亚马逊,也许正如苹果一样,进入了巴芒“看得懂”的范围。

“能力圈”的原则,确实值得我们奉为圭臬。

而更早些年,比如2017年,当亚马逊和阿里都还在公有云领域高速抢占市场的时候(周二文章当中已讲过,2017年正是两者新一轮资本开支周期开端),阿里的PE是大约60多倍,亚马逊则是160多倍,但用上EV/EBITDA之后,阿里是大约40倍,亚马逊则是30倍出头。

显然在某些赛道,要进行不同公司横向比较的时候,EV/EBITDA还是具有一定可比性。

如果从映射美股的角度来看我国的IDC行业,这种属于重资产的行业,EV/EBITDA不失是可用工具之一。

映射逻辑

科普完毕,下面直接看怎么映射,包含了数据观察和我个人主观判断,请辩证参考

前提判断:与美国成熟的IDC市场相比,我国IDC行业尚处于成长期。(容许后者相对前者有溢价)

以上判断的数据支撑: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中心白皮书(2018年)》2016~2018年间全球IDC市场复合增速为10.23%,中国IDC市场复合增速为31.76%,显著高于全球行业增速

标的增速比较:2016~2019年的EBITDA复合增速,Equinix约17.5%,万国数据89%,光环新网36%,数据港22%。

注:EQIX和万国数据的EBITDA,来自财报披露,为调整后口径,光环和数据港则来自choice数据库,根据利润表反推。

今天有点厉害

(Equinix和DLR的EV/EBITDA当年动态值)

由此可看出,成熟公司在2016年之后,动态的EV/EBITDA大约在16~17倍之间,这是中枢的概念。

接着看万国数据。EBITDA增长迅猛但净利润连续为负的典型,就是万国数据这种美股上市IDC了:

今天有点厉害

(万国数据EV/EBITDA近两年年动态值)

可以看到近两年大部分时间,万国数据的EV/EBITDA在20~30倍之间。拍个脑袋取中就是25倍当作中枢,比Equinix高出不少,反映了增速的差别。

那么国内标的呢?以光环新网为例,动态EBITDA通过金融数据库取数(次年度一致预期:50多家研究机构的预测数据中间值,追溯30或90天内有效期),EV即按上面的公式取数,对比滚动TTM市盈率寻找阶段低点,发现大部分都在14~15倍的EV/EBITDA,如下表:

今天有点厉害

(最近一次并不典型,只是一个参考)

将它们对应到K线图上的位置,大概是这样:

今天有点厉害

(红箭头对应上表日期)

如果对照PE-band(含预告),那么其实并没有显著的规律可循,只会看到随着时间推移,一次低点比一次高:

今天有点厉害

按昨天可取得的数据,光环新网一致预期2021年动态EBITDA约为21亿,对比2019年度复合增长19%,假设取15倍EV/EBITDA当作抄底的参考价格,则大概对应20元/股。(今天收25.54元)

按同样的方法找到数据港的抄底参考价(细节不再展开),则大概对应43元/股。(今天收58.33元)

至于宝信软件,因为IDC之外还有钢铁信息化的软件业务,所以复杂一些,要采取SOTP(分部估值)的方法,我直接拿中金的2021年预估分部业绩数据,算出来的抄底价格大概37.5元。(今天收47.6元)

这些都是我个人认为相对安全的价格,但市场不一定会给这么舒服的抄底机会,可以考虑自己的风险偏好,做适当的上浮。

其它的标的,恕我没太多精力去顾及,请见谅。

结论就是这张表:

今天有点厉害

(仅代表个人思考,不构成推荐)

IDC基本就到这里告一段落了,接下来也许要休整一下,再看从哪里开始研究。

留言区见。

往期精华目录:

<table><thead>
主题副标题/<thead><tbody>光伏基础框架&大周期分析产业链梳理发电上网电价政策十四五预估&弃光限电&地区预警2020预估&政策退坡&价格走势扩产潮汽车政策科普整车逻辑零部件逻辑
新能源汽车全球趋势特斯拉供应链动力电池和材料特斯拉国产化加速充电桩金融综论金三胖平安保险当商业保险遇上网络互助航母级券商IDC基础概念
需求分析供给分析光环新网阿里云+数据港,钢厂IDC宝信软件,海外龙头,REITsnew!油运基础框架&大周期分析何谓浮仓套利?了解补库逻辑政策解读险资入市
定增“新”规转板上市&创投退出大基金基建要素市场化方法论基本面投资周期投资高股息策略业绩和估值的关系即期PEG其它
ETC&装修特种纸竣工怎么看养猪股逻辑/<tbody>/<tab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