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不能搞反了“读书”与“考试”的顺序——我的读书日思考

前天,无锡的张原老师给我发来一个《故乡》教学设计。张老师说,想了解一下我怎么看这个设计?特意交待“并非完全肯定”。于是,我把该课例读了两遍。结合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粗浅理解,与张老师交流了自己的一些意见。没想到,我与张老师的看法近乎一致。与张老师的交流,我已有很多收获,本不想写下来。但今天到某校听课,看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类似的现象,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谈谈自己的一些意见。

张老师转发给我的《故乡》课例,分四课时教学,分别为梳理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小说中含义丰富的语句理解。按照设计者的意图,本课的教学“结合文体特点、考点,目标明确,不玩花招”。的确,从小说常规理论和应试的角度看,这节课的确很扎实。但问题是,用“情节、人物、环境”的小说三要素理论和叙事文中考考点来“套”故乡的教学,是否真的就贴合《故乡》文本特点。

语文课,不能搞反了“读书”与“考试”的顺序——我的读书日思考

以该设计“情节的概括”的教学内容为例,还是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梳理小说“情节”。这个梳理真的就能概括《故乡》的“情节”吗?按照现代小说理论,“情节”是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那么如此“三段式”的梳理,是不能反映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而这一梳理,准确点说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把“作者思路”当成“小说故事情节”,这反映出设计者对“小说理论”的误会。前几年,王荣生教授针对语文教师语文知识落后现象展开研究,提出了语文教师要掌握“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并呼吁语文教师要更新语文知识,尽快与当前语文教学前沿理论接轨,以此保证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时至今天,此话题并非是语文教学领域的“明日黄花”,除了乱花眯眼的新名词层出不穷,那些决定语文教学质量最本质的“知识“依然是教师急需的“营养品”。

概括故事情节,是中考叙事文的一个考点。但是针对小说教学,我们该怎么指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这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由此,我们就引发出一个问题,究竟语文教学是围绕“考点”,还是围绕文体、文本特点呢?这个问题,我的看法,三者并非矛盾对立,而是统一的。围绕文体、文本特点教学本身就是“考点”教学。相反,仅仅围绕“考点”组织教学,极易忽略文本、文体特点,并且教学也很容易陷进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同质化”的恶性循环中。毕竟中考试题的考点设计,有时候也要考虑文本本身的特点。如果所选文本没有理想的考点,那么命题人会通过对文本的删改,从而实现考查考点的目的。这也就是张原老师所说,用围绕考点进行教学,指导应试可以,但提高阅读能力很困难。

语文课,不能搞反了“读书”与“考试”的顺序——我的读书日思考


以《故乡》教学“概括情节”来说,合理的教学应该是指导学生概括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比如,因为“中年闰土的一声老爷”,所以喊掉了“我与闰土童年纯真的关系”;因为“中年闰土的一声老爷”,所以消解了“我头脑中少年闰土的英雄形象”;因为“我与闰土童年一个月的友谊经过二十多年的冷却”,所以“我们再次相见就有了地位和时间的隔膜”;因为“我与闰土曾经关系的瓦解”,所以“我思考水生与宏儿未来的关系”。

这样的概括,愚以为才能真正指导学生读懂小说“情节”,读懂小说。毕竟,小说情节是为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现实服务的。其次,这样的概括不也是训练叙事文“情节概括”考点吗?

在教学实践中,不可否认,有些老师往往把“考点”作为教学准则,把语文教学“矮化”为“应试”。教学只看到“试卷”,看不到文本、文体,看不到学生。教学离“教学参考书”越来越近,离学生的生活生命越来越远。这样荒芜的语文课,我们能看到语文的风景,生活的诗意吗?于漪老师说,教师要“目中有人”;肖培东老师说,“语文教学要从学情出发,从文本出发。”我们从“考点”出发,语文或许能抵达“分数”,但润泽生命如何“抵达”呢?分数是语文教学的底线,但语文教学远不止如此。

语文课,不能搞反了“读书”与“考试”的顺序——我的读书日思考

汲安庆教授认为,语文阅读应当有四重境界:守住“体性”;辨识“类性”;开掘“篇性”;彰显“言语性”。前三重境界分别着眼于语文阅读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彰显“言语性”是语文阅读教学进入第四重境界的重要标识,只有进入这一层,堪称入了“道”。写到此,不由得想到“我即语文”的倡导者陈日亮先生的“三以教学”——以心契心,以文解文,以言传言。陈日亮先生说,他的语文课,注重学生阅读感悟,课堂时常默默的。但是这样的语文课,因为有“心”,教学就有了最本真的精彩。

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主张,语文教学要培养读书“种子”。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读书是为了滋养生命。统编教材编写人员之一程翔老师在《论专业阅读》一文中说,“初中阶段开始大量阅读,使学生形成一般性的专业阅读技能。”今天的语文课,是为了培养明天的专业阅读者。语文课我们千万不能搞反了“读书”与“考试”的顺序!

因此,语文教学,抓住文本、文体特点开展最本真的读写实践活动,读出语言精彩,品出语文味,让思维与语言齐飞,那就是对“考点”最好的训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