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會試的第一天,對考生體力要求很高

四更鼓響不久,天還漆黑一片,大街上開始有了動靜,車馬聲、腳步聲,從京城各個角落響起,朝著貢院方向匯去。今天是會試第一天,來自全國各地的舉人們,是一躍龍門或是繼續寒窗苦讀,將在接下來的九天裡見分曉。

九天的考試,要攜帶的東西很多,除考試必需品筆、墨、字、硯和准考證外,還要攜帶食品、餐具、睡覺的鋪蓋、用來裝試卷的卷袋等,林林總總不一。當然能夠參加會試的都是舉人老爺了,這些瑣事自會有書童幫忙整理完畢。

古代高考,會試的第一天,對考生體力要求很高


考生起床用罷早飯後,穿戴整齊,然後來到堂前, 堂前早已設好了香案,香案上供奉著至聖先師的神像。考生拜完孔聖人後一起湧向貢院,再加上送考的車轎僕從、家人親族,那擁擠不堪的場面可想而知。有經驗的考生會提前下轎,步行前往貢院待考。

時貢院多在城池東南角,取‘紫氣東來’的意思。在考生們奔赴貢院的時候,貢院裡面也沒有閒著,裡面監考的官員要在至公堂設香案,請三界伏魔大帝關聖帝君進場來鎮壓,請周將軍進場來巡場。請七曲文昌開化梓潼帝君進場來主試,請魁星老爺進場來放光等。


古代高考,會試的第一天,對考生體力要求很高


貢院大門前,有一座牌坊,上面題寫“天開文運”的字樣,送考的人到了這裡就得停下了。考生們接過書童的考箱後繼續進入轅門,順著大門往裡面走,就是儀門。進入儀門之後是龍門,而儀門與龍門之間,便是考生進考場的搜檢通道。

儀門內,有官員對照名冊,嚴格盤查考生,姓名、籍貫、年齡,相貌等等,都要詢問查看,以防有人替考。 核對准考證無誤後,就要開始考試前的例行檢查,身上所有衣物,隨身行李,攜帶考試用具等都在檢查範圍之內。這裡檢查的程度可比後世的高考嚴格多了,如衣物包括鞋子,以及坐墊、被褥、卷帶、號簾等物必須是單層;硯臺厚不能超過一寸;筆管必須空心;水杯只能用陶瓷;木炭不能超過兩寸; 燭臺必須是錫制單盤、空心通底的;糕點等食物都要切開……”等等都有詳細的規定。


古代高考,會試的第一天,對考生體力要求很高


攜帶外物檢查完之後,還有讓考生倍感屈辱的搜身環節。隨著搜檢官一聲令下,眾考生十人一行貼牆站好,光腳穿著內衣,手裡拿著衣襪。 每一位考生由兩名搜檢軍搜身,從頭到腳,仔細搜查,那些官員們則緊緊盯著,以防有什麼紕漏。這些人檢查的極為仔細。史書記載“解發袒衣,索及耳鼻”,考生要裸露身體,把束緊的長髮放下來,連鼻孔、耳朵也要扒開看一看。

明朝首輔于慎行的哥哥於慎思,十九歲入鄉試時,因考場要求考生解衣光腳,於先生認為這是視考生如犯人,因而惱怒,從此不再科試。當然有這個膽識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考生還是規規矩矩的接受了搜身。

古代高考,會試的第一天,對考生體力要求很高


如果發現了小抄,處罰是相當重的!

“應試生儒舉人監生,但有懷挾文字、銀兩,並越舍與人換寫文字者,俱問發充吏,三考滿日為民;若系官吏,就發為民。”

這是明代考場紀律條文,可見處罰力度有多嚴厲。搜檢官不但要將他們攆出去,還會在貢院門口枷號三日。三日後,禮部會剝奪他們的舉人功名,終身不得再入考場。

這種搜檢速度極為緩慢,等到全部搜檢完畢時,已經日已偏西。


古代高考,會試的第一天,對考生體力要求很高


終於考生們全部進去了考場,貢院大門緩緩關閉了。在接下來的9天裡,大門任何情況下都不得打開,沒有特例。明天順七年(公元1463年),北京貢院內發生了一場大火,監察御史都沒有開門,造成燒死參試舉子九十餘人、燒傷者無數的慘禍。

跨進貢院,一條寬闊的青石板通道,正對著全貢院最高的建築‘明遠樓’。這樓便是整個貢院的中心,巡考和監考用的。 考試時,負責考場紀律的官員,都會爬到這座樓上去,居高臨下俯瞰,整個考場一覽無餘。

古代高考,會試的第一天,對考生體力要求很高


東西兩排形如長卷、狀似豬欄的考棚,每一排都有號舍七十間。每排考棚都用千字文編了號,在臨街一面的粉牆上,皆張貼了七十個考生的名字。考生找到自己的名字,便走進號巷中,來到對應的那間號房前。這間三面圍牆、廣不容席,低頭才能進去的小小號房,就是他們接下來三天,吃飯睡覺做文章的地方了。


找到地方後,考生們第一件事就是打掃號舍,貢院每三年才使用一次,裡面考棚年久失修,難有完好無損的。所有一切都得由考生獨自完成,恐怕很多考生終其一生,也只有在此時才能體會到什麼叫‘勞其筋骨’。等把號舍徹底清掃出來,已經是夕陽西下了。

古代高考,會試的第一天,對考生體力要求很高


這一天的折騰,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能堅持下來,已是難能可貴了,部分考生已經是身心俱疲,收拾好後就直接休息了,部分考生為了領先一步秉燭夜戰。接下來的2天,除了上廁所,他們不能離開號舍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