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棍法聞名天下的原因


少林棍法聞名天下的原因

明代的少林棍

明代是少林棍法聞名於世的輝煌年代,戚繼光《紀效新書》、鄭若曾《江南經略》、茅元儀《武備志》、吳殳《手臂錄》等書所列諸家拳法和器械名稱中,對少林棍都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讚美。特別是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的出世,更給了少林棍法強有力的宣傳與推廣。

少林棍法聞名於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明代“本寺武僧,屢經調遣,奮勇殺賊”,皆以棍法擅長,屢立戰功。在少林寺設有西來堂(又名錘譜堂),堂內走廊塑有十四組有關少林武僧活動的塑像。其中的第十二、十三組塑像,分別是頌揚小山和尚和月空和尚帶領少林棍僧出征抗倭的情景。兩組計三十七名武僧,各持一棍,英姿各異,栩栩如生。塑像兩側書有“保國衛民平倭寇威震邊庭”和“奮鐵棍發神威橫掃倭寇”的讚語,這說明,在抗擊倭寇的戰鬥中,少林武僧所持之棍是鐵製的。少林僧以棍逞雄的英烈行動,明代不少書中都有明確記載。據顧炎武《日知錄·少林僧兵》載:“嘉靖中,少林僧月空,受都督萬表檄,御倭於淞江,其徒三十人,自為部伍,持鐵棍擊殺倭甚眾。”

《上海掌故叢書·吳淞甲乙倭變志》記載,在殺擊倭寇的戰鬥中,“月空、天池……皆為少林僧,俱持鐵棍長七尺,重三十斤,運轉便捷如竹杖,驍勇雄傑。官兵每臨陣,輒用為前鋒……掄棍破敵,遇者即僕,頃刻斃數倭”。

少林棍法聞名天下的原因

《雲間雜誌》也雲:“招僧兵百餘人,其首號月空……一賊舞雙刀而來,月空坐不動。將至,(月空)身忽躍起,從賊頂過,以鐵棍擊碎賊首,於是賊氣沮。”這些記述,既說明了少林僧所持鐵棍的長度與重量,又顯示了少林僧每陣皆前,運棍殺敵的精湛技能。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抗倭戰爭,應徵僧兵之事絕非少林一家,可“若夫僧兵,可推少林寺”,“今人談武藝,輒曰少林寺出來”,爭少林正宗、少林門派的現象時有發生,足以證明少林武功在社會上普及之廣,地位之高,影響之大,人們對少林棍法十分崇尚。鄭若曾在其《僧兵首捷記》中也十分感嘆地說道:“夫今之武藝,天下莫不讓少林焉。”

少林武功出名,棍法蓋世,是少林寺僧長期訓練所致,但也是武術名家指點所得。少林棍曾得到過抗倭名將俞大猷的親自指教。據俞大猷《正氣堂集》所述,嘉靖四十年,當俞大猷對方丈小山法師道:“此寺以劍技(即棍法)名天下,乃傳久而訛,真訣皆失矣。”小山和尚請命俞大猷傳授棍法真諦,俞大猷認為,“此事非旦夕可授而使悟也。”於是,小山便從寺中挑選勇力和尚二人,一名宗擎,一名普從,隨俞大猷部隊南下。“三載間,諄諄示之,皆得真訣”。少林二僧得技回至少林,將俞大猷親手所傳棍法教於寺內百餘僧,使少林棍法在原有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得到發展。

明代的少林拳棒,吸引著眾多的海內外遊人,不少文人墨客、政府官員,對少林棍僧們的高超棍技,都給予很高的評價。據明萬曆年間《嵩遊記》作者王士性講:“……山下再宿,武僧又各來以獻技,拳棍搏擊如飛……”天啟五年,河南巡撫程紹來寺檢閱少林僧兵後,隨興作《少林觀武詩》,其中說道:“暫憩招提試武僧,金戈鐵棒技層層。剛強勝有降魔力,習慣輕攜搏虎能。”類似這樣讚美少林寺僧技藝不凡的詩句,真是不勝枚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