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拉10歲女兒跳海”真相曝光:情緒失控,是家庭教育最大死敵

剛剛看到一個可怕的新聞。

“媽媽拉10歲女兒跳海”真相曝光:情緒失控,是家庭教育最大死敵


一個10歲左右大的小女孩,被媽媽死拽著走向海里。

路人看到這個情形,以為這對母女要跳海輕生,緊忙打電話報警。

民警趕到現場後,發現這對母女仍在繼續往海里走,離海岸邊有30米遠。

女孩一直在哭,使勁掙扎,看到有民警的身影,像是找到了浮木,努力伸手求救。

可媽媽不聽勸,執意呆在原處。

民警只好下水把她們倆“撈”上來。

上了岸,才真相大白。

原來,這次“輕生”是媽媽“嚇唬”女兒的手段。

這段時間,女兒在家上網課不認真,作業也不好好做,把她氣壞了。

一時想不開,拖女兒去“跳海”。

新聞一出,網友們紛紛跑到評論區指責媽媽的做法:

“不管這個媽媽理由多冠冕堂皇,這種教育方式太極端了,絕對教不出健康的孩子。”

管教孩子,卻無法管好自己的情緒,是家庭教育的死敵。

常有父母說,我生氣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我大吼大叫是因為孩子油鹽不進,我憤怒是因為孩子任性哭鬧。

可如果真是因為孩子的行為左右我們的情緒,那為什麼面對同種行為,卻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呢?

比如:孩子拆壞了新買的玩具汽車,想再買一輛。

同一事件若發生在你升職加薪的一天和你被領導批評扣除半個月獎金的一天,哪一天會答應給孩子再買一個,哪一天會氣急敗壞地罵他一頓?

很多時候我們情緒爆發不見得是當下的事件引發,而是因為我們自己本身就積累了一些負面的情緒,孩子的行為可能只是一個導火索而已。

本身帶有的情緒可能是工作上帶來的,也可能是身體不適帶來的,也可能是因為和另一半鬧矛盾,總之就是自己本來就不舒爽,孩子再不聽話,氣真的就不打一處來,但其實對孩子是相當不公平的。

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不想傷害他們,也不願承受事後的自責與愧疚。

所以,情緒管理是為人父母成長的第一課。

做好情緒管理,首先是無條件接納自己的情緒,尊重自己的感受,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無論我們產生了何種情緒,正面的或負面的,都選擇去正視、關注和體驗它,從中瞭解自己的思想和問題,把能量用於尋找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上,而不是消耗在否定、壓抑中。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意味著當我們出現負面情緒,比如生氣、傷心時,我們不是告訴自己“你怎麼能生氣呢?”“有什麼好傷心的?”,也不是對孩子說“你太讓我生氣了!”“你真讓我傷心。”

而是說:“我覺得很生氣。”“我有點傷心。”

然後用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孩子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深呼吸、暫時離開、閱讀、畫畫、跑步等,而不是把孩子或家人作為發洩自己情緒的工具。

當然,由於各種原因,我們可能一開始做不了那麼好。沒關係,只要我們愛自己、愛孩子、愛家人,不願意自己當年承受的壓力與痛苦轉介給孩子,我們就會實踐、實踐、再實踐,在實踐中,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和孩子的安全基地。

只有學會接納併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才能接納並理解孩子的情緒,才是對他作為人的尊嚴和人格的尊重。

心理學家霍華·嘉納說,一個人最後在社會上佔據什麼位置,絕大部分取決於非智力因素。而一個人幸福與否,基本也取決去非智力因素。

一個能夠管理好自己情緒的人,能夠識別並理解他人的情緒予以合理反饋的人,必定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家庭關係。

這樣的人生,是幸福的,也是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