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从希腊到中国:张骞通西域到底带回了什么?

讲座纪要-从希腊到中国:张骞通西域到底带回了什么?

2018年10月18日下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史学名家”系列讲座在文华楼西区1327会议室举行。此次讲座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巨平教授主讲,题目是《从希腊到中国:张骞通西域到底带回了什么?》。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崔丽娜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杨巨平教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要观点:一、张骞之前,中国文明与希腊文明之间没有实际的接触;二、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帝国的建立奠定了两大文明在中亚相会的基础;三、张骞是将希腊化世界和希腊化文明遗产的信息带入中国的第一人,是绿洲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讲座第一部分,杨巨平教授通过中西方史书中关于伊赛顿人、独目人、流沙的记录以及阿尔泰巴泽雷克古墓和德国南部克尔特人首领墓的考古发现,证实了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希中文明之间并无直接的接触。

在第二部分,杨巨平教授首先讲述了亚历山大远征的基本路线和亚历山大帝国的疆域,并指出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希中文明相会的基础,提供了希中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平台;其次,杨教授通过亚历山大帝国与欧亚大陆、塞琉古王国、帕提亚王国、印度-希腊人王国及巴克特里亚周围地区的相关地图,展示了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希腊化世界各个主要王朝的疆域,证明张骞通西域已经进入了希腊化世界的范围。

第三部分是此次讲座的重点,即张骞带回的希腊化信息。杨巨平教授将《史记·大宛列传》与希腊史料中的记载对比,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讲述:一、希腊化国家。杨巨平教授指出,张骞所见所闻的国家和地区大多在希腊化世界范围之内,比如位于今天费尔干纳盆地地区的大宛(Dayuan)、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康居(Kangju)、地处阿姆河以北的大月氏(Dayuezhi)、位于阿姆河南畔的大夏(Daxia)、以伊朗高原为中心的安息(Parthia)、位于两河流域及叙利亚地区的條支(Seleucid)等地。杨巨平教授通过“宛贵人相与谋黜杀国王(毋寡、昧蔡,立新王)(贵人——贵族?相与谋——宫廷议事会?)”的事件以及“宛国王毋寡(Megas, 伟大的)”名称的由来,推测大宛可能具有希腊化王国的特征。二、希腊化城市的信息:城镇众多。杨巨平教授首先向大家展示了中国和西方关于希腊化世界希腊式城市建设数量的记载。在中国的古代文献里,大宛“有城郭屋室,其属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安息“城邑如大宛,其属国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而在西方的文献中,“亚历山大东征一路上至少建立了20个以上的亚历山大里亚,在中亚和印度建立了10个以上,最远的是锡尔河畔的最远的亚历山大里亚。”亚历山大的后继者也继承了他建城的传统,塞琉古王国建城的总数在300个以上,巴克特里亚国王更是统治着“千城之国”。随后,杨巨平教授结合近年来考古学的发现和进展,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以“阿伊·阿努姆遗址”为例,通过考古发现的宫殿遗址、剧场、东方神庙以及希腊式柱头、希腊语铭文、神像的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希腊化时代城市的特点和样貌。三、希腊式钱币(帕提亚)的信息。杨巨平教授引用《史记》中关于此地区商业发展的描述:安息“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大夏“善贾市”……由此可见,此地交易用钱币,而非以物易物。接下来,杨巨平教授展示了帕提亚(安息)国王的钱币、亚历山大钱币、亚历山大的纪念币、塞琉古一世的钱币、安条克一世的钱币、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国王的钱币等大量希腊化时期的钱币,指出这些钱币都具有以下特征:一面是国王统治者的头像,刻有统治者的名字;而另一面是保护神,体现了统治者祈求神灵保护其国家统治的特点。四、关于西域文字书写的描述。据《史记》记载,安息人“画革旁型,以为书记”。“革”为希腊化时期帕加马王国出产的上等牛皮纸。同时还记载“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杨巨平教授指出,此时希腊语是希腊化世界的通用语,所以也与《史记》记载相符。五、关于葡萄种植与葡萄酒的描述。杨巨平教授说道,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制造葡萄酒的记录,“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存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随后,杨巨平教授又从葡萄与希腊人的特殊关系方面讲述了亚历山大之后,希腊人带来了先进的葡萄栽培技术和酿酒技术,并由张骞带回中国的史实。

最后,杨巨平教授总结道:张骞不仅是出使西域、由中原走向世界的第一人,而且是把希腊化文化信息带回中原的第一人。他的西域凿通与亚历山大的东征,从不同的方向沟通了欧亚大陆古代诸文明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联系。

杨巨平教授讲述结束后,对同学们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最后,崔丽娜老师对此次讲座做了点评。崔老师指出,本次讲座,杨巨平教授利用中西古史比较的研究方法,借助丰富的历史文献、考古资料,以张骞通西域这一大家比较熟悉的事件作为切入点,还原了希腊化时代中国与希腊化世界的交往,令听者受益匪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