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患者,拍CT不要糾結

主講人:復旦大學腫瘤醫院放射診斷科副主任 童 彤

在腫瘤診斷和隨訪中,CT和磁共振檢查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往往有患者擔心“這兩種檢查產生的輻射會影響身體健康嗎”。實際上,生活中的輻射無處不在,只要受到輻射的劑量和頻率在安全範圍內就不會對人體產生實質危害。

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報告指出,在自然環境下,成年人人均受到的天然電離輻射劑量約為2.4毫西弗/年。我國對公眾推薦的輻射劑量限值是“除天然照射外,附加的人工輻射劑量不應超過1毫西弗/年,並且如果5個連續年平均劑量不超過1毫西弗,則某單一年份接受的有效輻射劑量可以提高到5毫西弗”。

腫瘤患者,拍CT不要糾結

臨床上,人體各部位接受一次CT檢查的輻射劑量大致為:頭部0.7毫西弗,腹部4.05毫西弗,胸部5.29毫西弗,頸椎0.76毫西弗,腰椎4.16毫西弗,骨盆7.68毫西弗。以此估算,每人每年接受CT檢查的次數應儘量不超過兩次。

不過,對於高危人群和患者而言,如果為了明確診斷或指導治療,患者應充分相信醫生、配合檢查,切不可因為擔心輻射而拒絕檢查,錯失早期診斷機會。以腫瘤患者為例,為了提高分期診斷的準確性,以便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治療,醫生往往要求患者進行多次CT檢查。如果在胸部低劑量CT檢查中發現了肺部佔位,可能需要加做胸部增強CT檢查,不僅有助於明確診斷,還能對腫瘤的大小、位置、分佈、侵犯周圍組織及淋巴結轉移情況進行準確評估,從而確定腫瘤分期分型,以便實行最佳治療策略;後續也需根據治療方案定期進行CT複查,幫助瞭解治療效果、監測腫瘤發展,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免延誤病情、錯失治療最佳時機。

這時,患者無需太過擔心,也不必糾結。腫瘤是確實存在且可能危及生命的因素,而輻射則是不確定的風險,“兩害相權取其輕”,醫生綜合評估風險後,選擇健康效益最大、風險最小的醫療方案。而且,為了減少非檢查部位受到的輻射量,一般在CT檢查時採用鉛板遮擋等防護措施,以保護患者。

但40歲以下健康人群的常規體檢不建議進行胸部CT篩查,40歲以上人群如果把胸部CT作為體檢項目,可選擇低劑量CT,其輻射劑量為常規CT的1/5~1/3。

磁共振檢查是利用原子核在高磁場下共振成像的技術,因此不產生電離輻射。從理論上講,做磁共振檢查的次數可以不受限制,但是否需要進行還需根據疾病特點及個人身體狀況,遵從醫生建議。

需要提醒的是,進行磁共振檢查前,體內有金屬植入物(比如金屬材質的人工關節、金屬假牙等)的患者應事先告知醫生,以評估能否進行檢查。裝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應儘量避免進行磁共振檢查,以免影響起搏器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