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囧媽》中國式親子關係:小心“超限效應”帶來愛的雷區

《囧媽》是徐崢導演推出的2020年賀歲片,因為今年春節遇到特殊的疫情,這部電影首創了線上免費觀影的模式。

它在豆瓣上的評分是5.9,我覺得過低,估計打分的人都抱著看以往“囧系列”爆笑電影的期待去看的。

作為總“放不下心”的媽媽的女兒,和總是想改變我老公的妻子,兼有雙重身份的我,看完電影后,觸動很大,在我的身上多多少少看到了“徐伊萬”的影子。

雖然部分情節比如“熊口逃生”和“坐熱氣球去劇院”,徐崢導演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搞笑處理,但縱觀整個影片《囧媽》其實不搞笑,它深刻而現實地探討了中國式親子關係或者婚姻關係。

解讀《囧媽》中國式親子關係:小心“超限效應”帶來愛的雷區

《囧媽》海報

電影主線是圍繞兒子徐伊萬和媽媽盧小花在六天六夜的長途列車旅途中母子關係的走向展開敘述,副線是徐伊萬和妻子張璐之間的夫妻關係的發展。

電影一開始就暗示,伊萬和媽媽的關係並不好,年邁的媽媽單獨住自己的公寓,他很少去主動看她,他妻子和媽媽的聯繫次數都比他多。

影片中,不願放棄婚姻的伊萬本來要去美國攔截妻子的出國發展的機會,但陰差陽錯不得不陪媽媽一起搭乘六天六夜的火車去莫斯科。

解讀《囧媽》中國式親子關係:小心“超限效應”帶來愛的雷區

《囧媽》開頭就暗示徐伊萬和媽媽的聯繫很少

把孩子當做唯一支柱和生活的意義的單親媽媽盧小花,對兒子徐伊萬的工作、生活、家庭各個方面以“愛的名義”插手而不自知。

而另一邊,徐伊萬討厭來自媽媽過度的控制,卻渾然不知地在與妻子的關係中重複著同樣的愛的綁架,以至於婚姻也到了盡頭。

解讀《囧媽》中國式親子關係:小心“超限效應”帶來愛的雷區

《囧媽》中徐伊萬對媽媽過度愛的控訴

很多媽媽都是傳統上的“任勞任怨”型,在她們排序中,孩子永遠是放在自己心中第一位,在愛孩子的出發點下,不知不覺給了孩子過度的關愛。

甚至孩子成年後,和片中的媽媽盧小花一樣,仍然把他們當做孩子對待,事無鉅細地有操不完的心。

過度的愛,是畸形的愛,盧小花在影片中對徐伊萬的愛,不但不能被徐伊萬理解,反而造成了親子關係的冷漠和抗拒,就是觸碰到了“超限效應”愛的雷區。

本文將向大家闡述什麼是親子關係的“超限效應”,它對親子關係的危害,以及我們將如何避免在親子關係中“超限效應”。

01

什麼是親子關係雷區的“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由於刺激太多、太強烈或作用時間太長,導致心理十分急躁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著名的文學家馬克·吐溫某次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有點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硬幣;又過了10分鐘,牧師仍然在滔滔不絕,他的耐心到了極限,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錢作為浪費他時間的補償。


在親子關係中,“超限效應”無處不在。

解讀《囧媽》中國式親子關係:小心“超限效應”帶來愛的雷區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一個媽媽對孩子喋喋不休地說教,而孩子在一旁流露出不耐煩和抗拒的表情。

電影中,在六天六夜的火車長途旅途,媽媽對徐伊萬的關愛也觸碰到了“超限效應”的雷區。

解讀《囧媽》中國式親子關係:小心“超限效應”帶來愛的雷區

在火車上,她不分時間、地點的各種塞飯餵食,以及談話三句話不離對伊萬的生活的干預,讓伊萬一直覺得很束縛,很痛苦。

某次伊萬在醉酒後,媽媽再次數落伊萬,伊萬牴觸的情緒到了極點,一時衝動,他直接拉了火車上剛認識的一位俄羅斯姑娘“私奔”。

解讀《囧媽》中國式親子關係:小心“超限效應”帶來愛的雷區

從伊萬和媽媽在火車旅途上的相處、吵架到最後鬧翻,我們可以看出,媽媽對徐伊萬在個人生活上反覆的嘮叨和過度的干預,產生了“愛的”超限效應。

解讀《囧媽》中國式親子關係:小心“超限效應”帶來愛的雷區

02

超限效應在親子關係中有何危害

就像給花兒施肥,肥料過多,花兒會因為“肥害”而燒苗,不會因此更有營養,長得高壯。

過度的干預孩子的生活,引發的“超限效應”會產生愛的窒息,相當於折斷孩子飛翔的翅膀,影響他們的成長。


A、對孩子人格的健全和能力的發展不利。

  • 過度噓寒問暖,容易讓孩子自我為中心,理所當然地接受父母全方位的照顧,成年後無法處理如何與他人相處之道,遇事沒有主見,變成躲在父母身後的巨嬰。
  • 過度地操辦一切,剝奪了孩子探索的機會,缺乏在社會上歷練,做事會沒有擔當,成年後變成“媽寶男”或者“啃老族”;


B、影響孩子心家庭的相處模式;

人生中最可悲的是長大後你活成了當初你討厭的那個人的樣子。

親子關係往往會投射到子女的夫妻關係上,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方式將成為孩子對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解讀《囧媽》中國式親子關係:小心“超限效應”帶來愛的雷區

《囧媽》中徐伊萬吐槽媽媽過度的愛

在片中我們看到,徐伊萬一邊討厭著媽媽的過度的關心,卻在自己的夫妻關係中,同樣自己的想法來改造自己的妻子,成為自己“討厭的人的樣子”而不自知。

解讀《囧媽》中國式親子關係:小心“超限效應”帶來愛的雷區

《囧媽》中妻子吐槽徐伊萬對自己過度的愛

當婚姻走到盡頭,他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就以不簽字的方式來“綁架”妻子,還派自己的秘書飛去美國監視和阻擾妻子未來的生活。

這種“超限”的愛,表面是伊萬無法忘情於妻子,實際是出於內心深處的控制慾,這種愛比媽媽對自己的還要畸形。


C、“超限效應”反過來傷害到自己;

“超限效應”的危害是雙向的,過度的關愛讓愛變得窒息,孩子的反感引起的強烈抗拒,甚至演變成“憎恨”,也讓付出的一方很委屈。

解讀《囧媽》中國式親子關係:小心“超限效應”帶來愛的雷區

“我是為你好”,媽媽這種“幽怨”的感慨,在生活中實在是太常見了。

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媽媽宋倩,為孩子辭職在家,無微不至地關照孩子,圍著孩子轉,正是因為她過度的愛讓英子過得很壓抑窒息,逼得英子離家出走,甚至要跳河,自己也被炸得遍體鱗傷。

解讀《囧媽》中國式親子關係:小心“超限效應”帶來愛的雷區

《小歡喜》中媽媽對付出的愛不得到理解的心碎

因此,“超限效應”的危害是雙向的,過度的愛會演變成愛的雷區,不僅會影響孩子在心理和社會能力上的發展,也會反噬,將自己炸得遍體鱗傷。

03

如何避免親子關係中“超限效應”雷區

親子關係的“超限效應”,表面上看是媽媽太愛孩子,對孩子的各方面都面面俱到地操心,實際上反映了媽媽對孩子的不放心、不信任和不尊重。

防止“超限效應”育兒的雷區,針對每個年齡段孩子的發展需求和心理特徵,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A、給兒童期的孩子當園丁

在國際公認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專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寫的一本育兒哲學書《園丁與木匠》中,提出“園丁”和“木匠”兩種不同養育孩子的模式。

“園丁”式的父母像園丁種花一樣,善於為孩子搭建寬鬆的成長空間和富饒土壤的生態系統,讓孩子自由生長,根據環境的變化,成長為獨立思想和抗風險能力強的人;

“木匠”式的父母則是抹殺孩子的創造力,和木匠做椅子一樣,按照自己的意願,根據“藍圖”,將孩子打造成符合自己想法的固定的附屬品。

我們很多父母,都知道“園丁”式的父母才是正確的方式,卻不知不覺變成了“木匠”。

  • 當孩子伸手要玩沙子時,“沙子太髒”我們已經把小孩拎回家了;
  • 當孩子拿桌上的東西夠不著時,“拿個凳子”的方法已經給出了;
  • 當孩子準備看一些閒書時,“這個會浪費時間”的結論已經下了。

大人眼裡的“彎路”,是小孩的必經之路。大人不要因為自己的“刻板印象”和經驗,“出於好心”提醒孩子不犯錯或者不受傷。

世上沒有捷徑,孩子需要靠自己探索總結經驗,一步步強大自己,這才是最大的捷徑。

解讀《囧媽》中國式親子關係:小心“超限效應”帶來愛的雷區

B、給青春期的孩子當陪練

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中國公安大學的教授李玫瑾說,

青春期的孩子,教育一定要有方法,有時候話說到了就可以,沒必要反覆在孩子面前說;孩子犯錯了,點到即可,也沒必要給逼著孩子承認錯誤,孩子承認錯誤很難得的。


青春期的孩子具備一定的社會常識,有自己的主見,希望自己的意見能被尊重。

在社會關係中,比起父母,來自同齡人的認同感,使得他們樂於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由於青春期“荷爾蒙”的影響,青少年自我意識強,自尊心也強。如果他們父母反覆嘮叨,“超限效應”尤其明顯,對父母的話容易有逆反心理。這時候父母作為孩子的“陪練”角色,避免領導式指令性的教育,,不應當過多插手孩子的生活,管教的力度適可而止。

給青春期的孩子獨立的空間,除了家裡給他們隱私的私人空間,還需要在生活中,一些事情充分放權,相信他們獨立思考和邏輯判斷的能力。

解讀《囧媽》中國式親子關係:小心“超限效應”帶來愛的雷區

C、和成年的孩子做朋友

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的詩寫到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在西方國家,經常看到孩子對父母的稱呼都是直呼其名。西方父母和孩子相處更多是以朋友身份相處,尤其是孩子的成年後,大學學費,交女朋友,結婚,生娃都已經不是他們過問的事。

即使是退休後,歐美的爺爺奶奶並不會義務幫子女帶娃。工作操勞了大半輩子,他們忙著旅遊,忙著會友。他們也不願意和子女住在一起,繼續勞心勞力地帶孫輩。

孩子成年後就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們會有自己的生活愛好,習慣和選擇,這時候父母應當成為孩子“朋友”的角色,尊重他們的選擇和習慣,不干預他們的生活,不插手他們家庭間的夫妻相處和孩子管教的方式。

解讀《囧媽》中國式親子關係:小心“超限效應”帶來愛的雷區

最美的距離就是保持距離,“頻來親也疏”,條件允許最好分開住,只有物理上距離拉開了,心理上的距離才會更近。不摻和孩子的家庭,尋找自己生活的樂趣,享受自己的夕陽紅。

影片的最後,經歷過一系列的爭吵、鬧翻、和好後,媽媽躺在床上終於意識到她的伊萬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小男孩了。

解讀《囧媽》中國式親子關係:小心“超限效應”帶來愛的雷區

而另一邊,通過和媽媽的相處,徐伊萬終於意識到在夫妻關係處理中自己存在的問題,領悟到愛的真諦。

那一刻他放手了婚姻,完成了自己的新生。

愛不是控制和索取,愛是接納和尊重。


總結

親子關係的“超限效應”,表面上看是父母愛之深,對孩子的各方面都勞心勞神,實際上反映了父母對孩子的不放心、不信任和不尊重。

“超限效應”讓被愛的人窒息,也會讓施愛的人受傷。

在孩子的不同階段,根據孩子的生理特點和孩子生長需求,給兒童期的孩子做園丁,給青春期的孩子做陪練,給成年人的孩子做朋友,給予她們自由生長的空間和土壤。

在親子教育中,避開“超限效應”的雷區,收回放在孩子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學會放手,學會接納和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