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紅樓夢》千古之謎~書名《石頭記》是批者脂硯齋最後的守望


揭開《紅樓夢》千古之謎~書名《石頭記》是批者脂硯齋最後的守望

我們知道,《紅樓夢》在沒定稿之前有不下於五個書名,而批者脂硯齋為什麼最終還是選擇了《脂硯齋重評石頭記》這一書名呢?這便是批者脂硯齋最後的守望。

只《石頭記》這三個字含義就極其深刻,同時表達了幾層意思。首先作者在開篇的時候就說,“使閨閣昭傳”,是一部女兒的傳記,是為自己的妻子,太子妃石氏而寫的傳記。其在文本中的人物型像便是薛寶釵和林黛玉。同時也是為自己寫的傳記,“因為傳他,並可傳我”,是為太子的“太子大寶”,那塊媧皇氏煉就的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五彩石,為那“零一塊”沒能去補天的石頭,而寫的一篇傳記。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應該還有曹雪芹這位後來整理者加入的自家在南京石頭城的些微之事。因此說,脂硯齋認為用《石頭記》這一原始書名做最終的書名,是最為恰當不過的了。

揭開《紅樓夢》千古之謎~書名《石頭記》是批者脂硯齋最後的守望

還是《紅樓夢》第一回。在“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的剩下一塊未用。”甲戌本在此有脂硯齋側批:“剩了這一塊便生出這許多的故事,使當日雖不以此補天,就該去補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話。”脂硯齋的這段批語很是曖昧。說你不能去補天,你就應該去補地,使地平坦,也是一件功德,老老實實地去做一個普通的人,那也是做人的規則,哪裡還會有現在的一篇鬼話呢?語氣是既怨又責,女性口氣極濃。另一方面,這段批語的背後,是說作者並不甘心自己不能去補天的現實,是為命運抗爭過的,但是沒有抗爭過去,還是失敗了,所以才有這一篇鬼話。同時我們還能看出,這不是曹雪芹的手筆。我們說曹雪芹既便是再有材,他也不敢說自己能去補天。

揭開《紅樓夢》千古之謎~書名《石頭記》是批者脂硯齋最後的守望

曹雪芹如能去補天,乾隆皇帝應該能去幹什麼呢?搞個星球大戰嗎?這樣的話也只能廢太子能說得起。這也再一次地說明曹雪芹不可能是《紅樓夢》的第一作者,他不具備天然的條件。

有些人站著說話不腰疼,喜歡馬後炮。說《紅樓夢》的作者就那麼寫了,有什麼不可以的呢?在清康雍乾三朝的時候,文字獄是很嚴重的。你曹雪芹卻要補天,是不是也想做皇帝呀?有些人質疑,能象你說的那麼嚴重嗎?也太小題大做了吧!我可不是小題大做,遠的我就不說了,清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獄可是非常厲害的。而曹雪芹生活的年代,有過之而無不及。

揭開《紅樓夢》千古之謎~書名《石頭記》是批者脂硯齋最後的守望

再看後面一句:“誰知此石自經鍛鍊之後,靈性已通。”脂硯齋又批道:“鍛鍊後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學也。”脂硯齋依然是責備的口氣,經過了那麼多的磨難之後你才想通了,明白了,你早幹什麼去了?也太失敗了吧?人生是不能學他這個樣子的,即所謂的“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是也,哪有那麼多的後悔藥可吃呢?這樣批評的語氣,也是非常地懇切愛昧的,批者對作者的心性非常地瞭解,並且深知作者具有人格上的缺陷。之所以沒有能去補天,都是因為自身的人格缺陷造成的,批者在此毫不留情地給指出來,“人生不能學”他這個樣子。所以批者才有:“老貨!他處處不放鬆我。”這親暱的一罵。

欲知究竟如何,且看我下節分解。

【喜歡我的別忘轉發,加關注噢,敬請提出不同觀點。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