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儿时砍柴的梦


  写下这几个字,好像才蓦的发现,字眼都颇为生疏了,那段消逝在了生命长河中的岁月,似乎越来越远了。但是,从字里行间中,我仿佛又嗅到了冬天和柴禾的气息。

  家乡过去,家家户户都以烧柴为主。柴在农村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或的作用,是农民生存的根本。

  因此,许多人家,在冬天,都会上山砍柴。家乡辽阔的大山,慷慨地供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

  入冬过后,天气一下子变得寒冷起来。大山上的树木也抵挡不住寒流的袭击,差不多都落光了树叶,在寒风中萧瑟。大山上遍野都是树木。近的地方,大多是些低矮的灌木,远外则是些稍为高大的乔木。

八十年代以前衡量一家人殷实的唯一标准,离不开二件大事:“一是粮食,二是柴火”。那时候媒人说媒介绍对象,带女方去男方家里走一遭,鄂西俗语:“采毛嫁场”,也就是相亲,一是去看小伙子是否中意,二是视察男方家境是否殷实。那时候农村人大都没存折和银行卡,如果仓库里有粮;栏里有猪;屋前屋后堆满柴火,女方或女方家人看着心里就踏实,因为这就是“真金白银”。

所以农村人除了四季的下地劳作,其他时间几乎都用来砍柴,储备柴火。全家大小都出动,只留个做饭的在家,饭后各户之间互相噭喝招呼:“砍柴罗,砍柴罗,吃饭冇?快点快点,我们等你”。于是砍柴的队伍慢慢汇聚成一支壮观的“大部队”,很有点像当年干革命的样范,肩上扛着“长矛”,手里提着“刀”就沿山脊浩浩荡荡前进。队伍里其实各人都有小算盘,昨天某人看到哪个坡坳有干柴,他会到目的地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独自“发柴”去了。某人知道哪个地方杂木棍很大,他也走到半路闷声不响地奔那地方去了。这也是潜规则,没人讲闲话,只是晌午时候在一个平时约定的地方休息时,环顾一下伙伴,谁来了,谁没来。然后朝对面山上用手作喇叭状吼几声:“你搞好没,在等你,再不来回家了啊”。其实管你听没听见,歇一会就走了。

砍柴,绝对是我们这一代人永不磨灭的记忆,若干年后“它乡遇故知“,对方总是说:“还记得那时候砍柴吗”。然后相视一笑,话题扯开来,聊得甚欢。

是的,我仍然怀念儿时砍柴的那段岁月,那颇为艰难、清苦的岁月,它给我留下了那么多的记忆。那飘飞的大雪,密密的林子,温暖的篝火,红艳艳的柿子,粗糙的玉米面麦麸子馍,,还有手上裂开的口子,那冬天和柴禾的气息,那么多那么多的东西,在我的记忆里,生命中,涌动,沉淀。

彼此感叹“曾记童年骑竹马,转眼又是白头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