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張飛類同於“黑”李逵?大錯特錯

提到《三國演義》和《水滸傳》裡的英雄人物,除了三分天下的曹操,劉備,孫權外,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白馬銀槍銀鎧甲的完美武將趙雲。

血染徵袍透甲紅,

當陽誰敢與爭鋒?

古來衝陣扶危主,

只有常山趙子龍!

要麼想到的就是千里走單騎的“美髯公”關羽,或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小霸王”孫策,或是百步穿楊的“小李廣”花榮,打虎英雄武松……

至於傻大黑粗的“萬人敵”張飛,則往往是不受待見、哪裡涼快哪裡去的對象。

甚至,還有不少人把他等同於頭腦簡單的“黑旋風”李逵。

“猛”張飛類同於“黑”李逵?大錯特錯

其實,除了外形特徵和性格稍有相似之處外,無論是人品、武藝,還是遠見、謀略,李逵根本就不能跟張飛相提並論,因為兩人完全就不在同一個高度。

01品性

演義中張飛的外形是這樣描寫的:身高八尺,燕頷虎鬚,豹頭環眼,聲若巨雷,勢如烈馬。

而李逵則是:黑熊般一身粗肉,鐵牛似遍體頑皮,一字赤黃眉,雙眼赤絲亂系。怒發渾如鐵刷,猙獰好似狻猊。人號鐵牛兒。

兩人雖都是外形威猛的彪形大漢,而且性格都很粗狂、魯莽、暴躁。

但不同的是,猛張飛是“張飛穿針—粗中有細”。

張飛鎮守閬中古城的時候,愛民如子,治理有方,在他當政期間,這裡興旺發達,人民安居樂業,深得閬中人民的愛戴。

張飛兵至巴郡,巴郡太守嚴顏深溝高壘,任憑張飛如何叫罵,拒不出戰,性如烈火的張飛又急又怒,恨恨的說:若拿住你這老匹夫,我親自食你肉!

後張飛設計活捉了嚴顏,本要立馬殺了他,但見其大義凜然、毫不畏懼,馬上親自為他鬆綁。

群刀手把嚴顏推至,嚴顏不肯下跪。飛怒目咬牙大叱曰:“大將到此,何為不降,而敢拒敵?”

嚴顏全無懼色,曰“但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

飛大怒,喝左右斬來。嚴顏喝曰”:“砍頭便砍,何怒也?”

張飛見嚴顏聲音雄壯、面不改色,乃回嗔作喜,親解其縛,取衣衣之,扶在正中高作坐,低頭便拜曰:“言語冒瀆,幸勿見責,老將軍乃豪傑之士也。”

嚴顏感其恩,乃降。

隨後,嚴顏為張飛獻上了入川計策,不費一兵一卒,就迅速趕到了雒城,與劉備匯合,及時地支援了劉備,取得了雒城之戰的勝利。

單從張飛義釋嚴顏,就可看出張飛惜才、敬才的品格,另一方面也說明張飛並非只知殺人的莽夫。這點從他對待龐統的態度,也可看出一二。

而且,張飛在進入巴州途中,所到之處,但降者秋毫無犯;活捉嚴顏、殺到巴郡城後,叫休殺百姓,出榜安民。

張飛雖有鞭打士卒的惡行,但至少從來不傷及無辜百姓。

反觀李逵和他“仁慈”的大哥宋江,往往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惜傷及無辜、濫殺百姓。

如為了讓一些有價值、有頭有臉的人物如盧俊義、秦明等人歸附梁山,再無退路,宋江、李逵他們是不擇手段。

如派人冒充秦明濫殺無辜百姓,導致官府瘋狂報復,給秦明來了一個滿門抄斬;

為了把朱仝逼上梁山,讓他在府衙再無立足之地,李逵殘忍的一把摔死了朱仝看護的小衙內;

單是扈家莊一門,本已向宋江投誠,但老幼數百人,除了扈三娘和扈成,卻全被李逵所殺。

由此可見,李逵不僅不是一個行俠仗義的英雄好漢,還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頭,他那雙斧,走到哪兒,殺到哪兒,不分好壞,不分老幼,粗暴殘忍。

“猛”張飛類同於“黑”李逵?大錯特錯

李逵

02謀略

張飛率萬人迎擊曹操大將張郃率領的三萬餘人,兩軍相持五十餘日後,張飛心生一計,將曹軍引入一條狹窄的山道,自己則率精兵繞到敵軍後面發動突襲。曹軍人馬雖多,但由於地勢所限,前後不得相救,被打得暈頭轉向,張郃僅帶十餘殘兵棄馬逃回南鄭。

張飛這一仗不但從戰略上挫敗了曹操進窺巴蜀的圖謀,還讓劉備有機會乘勢攻取漢中,最終實現了佔據巴蜀、三國鼎立的宏圖。

劉備在新野被曹操打得落荒而逃,率著三千餘人倉皇逃竄至當陽長坂橋,生死存亡之際,幸得張飛殺開一條血路,救玄德望東而走。

而張飛帶領二十餘人斷後阻敵,見橋東一帶有樹木,便令這二十來人砍下樹枝,拴在馬尾,在樹林內來回馳騁,揚起塵土,自己則怒目橫矛立馬於橋上。

曹軍見其身後煙塵滾滾,疑有伏兵,不敢近前。

反觀李逵,雖然也有嫉惡如仇的一面,但他的很多舉動缺乏理性的思考,完全出自個人的一時衝動和宣洩。頭腦簡單,粗暴魯莽,對於宋江來說,就是一個最好的殺人工具而已。

03武功

曹兵追至,張飛揚矛立馬指著曹營一聲怒吼:“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曹兵見張飛如此勇猛,心驚膽顫,不敢上前。張飛再吼:“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

“猛”張飛類同於“黑”李逵?大錯特錯

張飛

喊聲未絕,曹操身邊的夏侯傑被張飛的怒吼驚得肝膽欲裂,落馬而亡。

曹營頓時大亂,人慌馬驚,丟槍棄盔,百萬曹兵不戰自敗。

張飛不僅曾和呂布鬥了一百回合不分勝負,而且在葭萌關和馬超大戰三天三夜不分勝負。

不管是演義,還是正史,張飛絕對是超一流武將,而且能獨當一面,統領三軍。

與諸葛亮分兵入川、攻城略地,被周瑜、郭嘉等對手稱為“萬人之敵、熊虎之將、勇冠三軍”。

而做為步將的李逵,上陣除了跟張飛一樣勇猛、身先士卒外,功夫根本沒法跟林沖、武松、魯智深、花榮、呼延灼他們相比,在《水滸傳》中也沒多少能拿得出手的戰績。

跟“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的張飛的武功,就更不是在一個層次。

04 忠義

徐州大戰,兄弟三人失散,關羽往河北尋找劉備,過五關斬六將,來到張飛佔據的古城。張飛誤會關羽降曹,辜負了兄弟情誼,大怒曰:忠臣寧死而不辱,大丈夫豈有事二主之理!

關羽為表清白,力斬追趕前來的蔡陽。後聽二夫人訴說關公不受曹操威逼利誘之事,張飛大哭,參拜雲長,設宴招待。

在聞知關公被吳國所殺後,悲痛之極,旦夕號泣,血溼衣襟,整日以酒消愁。而酒醉後,怒氣更大,帳上帳下,只要士兵稍有過失,就鞭打他們,以至於多有被鞭打至死的。

《三國志》評價說:關羽剛而自矜,而張飛愛君子不恤小人,暴而無恩。最終,愛敬君子而不惜小人、為關羽報仇心切的張飛死於末將之手。

“張飛”頗得毛主席喜愛,“偉人”認為張飛粗中有細,是個有頭腦的將領。

毛主席不僅喜歡“張飛”,而且時常把自己手下勇猛善戰的將領比做張飛,比如彭總、陳庚將軍都曾被偉大領袖贊為“吾之張飛”;毛主席也曾勉勵王震,“取關張兩人之長,去兩人之短。”

演義中,張飛是劉備的結義兄弟,李逵是宋江身邊的小弟,二人不僅勇猛,而且忠心不二,是劉備和宋江的得力幫手。

但不同的是,原為涿郡土豪的張飛在劉備落魄之時,不僅跟他桃園結義,還變賣家產為劉備招兵買馬,心甘情願任劉備驅使,是因為他被劉備的人格魅力、胸懷匡扶漢室、定國安邦的遠大理想和抱負所打動、折服。

而李逵在江州收了宋江十兩銀子救助,就完全死心塌地的跟隨宋江,對宋江唯命是從,就算是最後宋江讓他喝下毒酒,愚忠的他也毫不猶豫。

張飛有自己的抱負和政治遠見;李逵則完全是一個混跡社會底層的土匪。

一個是為了國家大義,為國為民;一個是為了能大碗喝酒、大碗吃肉,享受榮華富貴,單從這一點,就高下立分。

“猛”張飛類同於“黑”李逵?大錯特錯

李逵

張飛最終幫劉備在群雄逐鹿的亂世,建立西蜀,成為帝王,在成就劉備的同時,原本只是一介屠夫的張飛也被封侯拜相,位極人臣。

“猛”張飛類同於“黑”李逵?大錯特錯

而忠厚、耿直、率真,渴望過上富足生活的李逵,則因為投奔宋江,繼而當上了人人不齒的賊寇,而他一向敬重、信任的“好大哥”宋江在臨死之前,還不忘遞給他一杯毒酒,拉上他做陪葬。

“猛”張飛類同於“黑”李逵?大錯特錯

有隱士勸諫當時還顛沛流離的漢室之胄劉備說“順天者逸,逆天者勞”,劉備說:匡扶漢室,怎能委身數與命?

在他仁義道德、破布爛衫的外表下,藏著的是一顆圖謀天下的野心;

劉備愛民如子,在棄城逃跑之時,還不忘帶上全城百姓;

為了給兩個義弟報仇,舉全國之兵,御駕親征伐吳,置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於不顧。

宋江壯大隊伍,不惜與朝廷分庭抗禮,為的就是能增加跟朝廷談判的籌碼,被朝廷招安,能正大光明的有個一官半職。

面對大多數梁山弟兄拒絕招安,德高望重、但同樣愚忠的梁山頭把交椅宋江,對大家說:接受招安,這才是歸宿。

他為了達到自己目的,不惜利用梁山眾兄弟當棋子;後為了獲得朝廷的信任,又充當打手攻打另一支義軍──方臘,讓一眾梁山“好漢”死的死,傷的傷。

梁山“好漢”打的是“劫富濟貧”、“替天行道”的旗號,乾的卻是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的勾當。

當然,梁山一百零八好漢,除了部分是武藝高強,嫉惡如仇、除暴安良的真豪傑外,不少都是雞鳴狗盜、使用下三濫手段的混混、地痞、土匪。

所以說,選對人跟找準平臺至關重要。

蓬在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選擇跟誰一塊兒,選擇做什麼,將決定你的人生軌跡和人生成敗。

跟對了人,即使他不能助你功成名就,但至少也能做到惺惺相惜;跟錯了人,輕則把你推上歧路,重則讓你萬劫不復。

人是環境的產物,同樣的一個人,在不同的平臺,會發揮出完全不同的力量。

平臺不一樣,理念不同,載體也便不同。

把張飛和李逵,甚至是把劉備和宋江,項羽和呂布等同為一類人,這完全是大錯特錯。

燕雀焉知鴻鵠之志,

匹夫豈能與豪傑同日而語?

- 本文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