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描寫白菊,連用了六個典故,寫盡惜花自憐之情!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

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

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

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

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

微風起,清芬醞藉,不減酴醿。

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

似愁凝、漢皋解佩,似淚灑、紈扇題詩。

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

縱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

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李清照描寫白菊,連用了六個典故,寫盡惜花自憐之情!


長夜裡,小樓上依舊寒氣逼人。蕭蕭颯颯的無情風雨,在夜裡摧殘著如玉的白菊。那白菊,不似楊貴妃的微紅醉臉,也不似孫壽的嬌柔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他們的行徑都不能拿來與白菊相比。細細看,屈原和陶令,孤傲高潔的品性正與白菊相宜。微風吹起,白菊的清香蘊藉,絲毫不亞於淡雅的荼蘼。

秋天將盡,白菊愈發雪清玉瘦,好像在向人流露出它無限依戀的惜別情懷。它似憂愁凝聚,在漢皋解佩;似淚灑,於紈扇題詩。有時是明月清風,有時是濃霧秋雨,老天讓白菊在日益憔悴中度盡芳姿。我縱然愛惜,但不知從此還能將它留下多少時候。唉!世人如果都曉得愛護、欣賞,又何須再去追憶、強調屈原和陶淵明的愛菊呢?

濡沫解詞:在李清照的詞中,花是常見的意向。她筆下的花有眉有腮、有肥有瘦、有肌有骨,更重要的是有人的情志。這首詞中她用了6個典故來寫白菊,下面一起看看吧。


李清照描寫白菊,連用了六個典故,寫盡惜花自憐之情!


1.貴妃醉酒

相傳一日唐玄宗與楊貴妃相約在百花廳設宴飲酒,結果約期到了,楊貴妃滿懷欣喜地赴宴卻沒有看到唐玄宗的車駕。等了很久,楊貴妃才知道唐玄宗是因為與江妃歡耍未來赴約,十分懊惱,於是借酒澆愁,卻沒想到三杯即醉,她的姿容更加嬌媚,傾倒眾人。

2.孫壽愁眉

《後漢書·梁冀傳》寫道:“(孫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孫壽,東漢權臣梁冀之妻,貌美善妒。梁冀身世顯赫,但為人奸詐歹毒,且十分懼他的妻子孫壽。他們二人蛇鼠一窩,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後在政治鬥爭中,雙雙自殺。

3.韓令偷香

韓令就是東晉人韓壽,西晉大臣賈充的隨從。儀表堂堂,賈女對他產生愛慕之心,後幽會。一次,賈女偷父親的西域奇香贈與韓壽,這種香粘到身上不易消散。賈充會見眾人的時候聞到韓壽身上的異香料到兩人有私情,只得將女兒嫁給韓壽。

4.徐娘傅粉

徐娘,南朝梁元帝妃徐昭佩。曾與元帝臣子季江私通,季江曾評價她:“徐娘雖老,猶尚多情。”“徐娘半老”一詞由此而來,形容婦人年老但不色衰。查閱資料發現並沒有徐娘傅粉的典故,我猜測可能是李清照的筆誤,也有可能是後人抄傳時候的筆誤。


李清照描寫白菊,連用了六個典故,寫盡惜花自憐之情!


5.漢皋解佩

漢人劉向《列仙傳》中的一個神話故事。鄭交甫在漢水旁的漢皋臺下,見到兩個美麗的女子,就請求她們把所佩帶的飾物送給他。二女解下佩物送給他。鄭交甫藏在懷中,才走了十步,懷中的佩物忽然不見了,二女也不見了。

6.紈扇題詩

班婕妤與漢成帝的故事眾所周知,曾經,班婕妤入宮一時得寵。後來,趙飛燕姐妹入宮以後,班婕妤失寵,供養太后於長信宮,作了一首《團扇詩》。

詞人不勝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縱使憐愛之極,亦不能留花片時。情不能堪處,忽宕開作曠達語:只要人情自適其適,應時菊賞,且休憶他屈子忠貞,行吟澤畔;陶潛放逸,採菊東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