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時,中文思維如何影響我們?

翻譯時,中文思維如何影響我們?


China English: How Chinese Inflects English in Translation

中國英語——中文對英文翻譯的影響

英語和漢語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礎上的兩種語言,它們各自反映著自己特殊的民族文化和歷史傳統。我們在學習漢語時很少存在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困擾,如:“三顧茅廬”、“調虎離山”等成語不會影響我們對文章的理解;辭職“下海”去經商,就業的“雙向”選擇等新詞的涵義一般都能充分地領會。

但在學習英語時,人們常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對於一個句子或詞組,即使對每個單詞詞義瞭如指掌,也很難譯出它所表示的真正含義,就是譯出來也是面目全非,有的譯文甚至讓人不知所云。

比如:He was in the seventh heaven last night. 許多譯者把它譯為“他昨晚到七重天去了”,“他昨晚去極樂世界了”或“他昨晚昇天了”。

其實“the seventh heaven”是七重天,指的是神和天使居住的天國的最高層,那是個盡善盡美、幸福快樂的地方,身處七重天會得到極度的滿足、快樂。意思為“快活極了 ;高興極了;在無比的幸福快樂中”。

人們往往運用漢語文化知識將“in the seventh heaven”同漢語中的“昇天”、“死”的概念聯繫起來,必然導致以上十分荒謬的譯文,究其原因,是由於譯者不瞭解中西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

“一定的語言總是歷史地和一定文化相關聯。各種語言本身只能在交織蘊藏語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認識;語言和文化總是被一起研究的。”

從人類學的角度看,人既是社會人,也是文化人,“言語的使用總是參照特定的文化,言語行為不僅總是發生在特定的語境中,而且總是發生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這種社會文化對人的言語行為均具有客觀存在的制約。”


因為人們在特定的文化體系中生活,一言一行無不受該文化模式的制約,許多活動是在潛意識支配下進行的。因此“對他方文化的瞭解是交際的一個重要特徵。”

然而由於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亦指文化個性,不同的文化之間自然會呈現出不同的文化形態。這種文化形態差異反映到語言層面上,則表現為語言差異。中西方文化差異及思維模式的差異必然會給英語翻譯造成一定的影響。

要想真正掌握英語翻譯的方法與技巧,不能僅僅限於對英語詞面意義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外國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乃至人情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知識,瞭解中西方文化方面的差異。從文化差異出發去研究語言差異,才能有效地把握語言之間的內在聯繫。

一、文化差異引起的詞彙歧義給英語翻譯帶來一定影響

“詞彙是語言的基本構素,是語言大系統賴以存在的支柱,因此文化差異在詞彙層上體現的最為突出,涉及的面亦最為廣泛。”

由於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不同的文化,其各自深厚的文化內涵在語言上的烙印使得兩種語言很少有絕對對應的詞彙。

大部分詞彙不是在概念意義上而是在文化意義上表現出巨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往往會給英語翻譯帶來極大的影響。

英文裡出現的Hippies, yippies, “me” generation, hot dog, overkill 對我們來講是生疏的,即使譯作“嬉皮士、雅皮士、自我的一代、熱狗、超過所需的殺傷威力”,仍不能表達原英語詞義的全部內涵和外延。

社會文化的差異往往使同一個詞具有不同的內涵,如propaganda 含有“撒謊、欺騙”等文化意義,而漢語的“宣傳”則無此義。

Olive branch 象徵和平,而漢語“橄欖枝”原本與和平無關。spiritual civilization 有強烈的宗教意義,而“精神文明”本身則與宗教毫不相干。

再如我們常將porridge 釋為“粥、稀飯”,其實二者之間也存在著文化上的差異。英國人吃的porridge 是將燕麥片(oatmeal) 放入牛奶或水中煮成的,而我們通常吃的“粥”或“稀飯”則多是用稻米、小米或其它穀物加水煮成的,顯然中國的“稀飯”沒有porridge 的內涵。

另外,有許多詞,如landlord (地主) 、capitalist (資本家) 等在西方國家中往往有積極的涵義,但對中國人來講,卻帶有強烈的貶義。從跨文化的角度看,詞義的差異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價值的差異。

在西方法律文化中,所追求的個體權利意識源自於個人本位的法律觀。這種由商業社會導致出來的人化精神,一方面作為一種主體需求而具有生命力地存在著,體現著自由、公平、競爭、奮進的思想內涵,並極大地影響和震憾著東方傳統法律文化意識的地位。這種文化,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強調個人。

“individualism”是英美人所普遍接受的價值觀,它所表達的是崇尚個人奮鬥的價值觀念。然而漢語中的“個人主義”,是中國古代哲學基本原則“天人合一”、“內聖外王”、“實踐理性”、“中庸之道”相排斥的詞語,其中文的詞典意義往往被表述為“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把個體利益放在集體利益之上,僅顧自己,不顧別人”的觀念和作法,它表現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對於這種“喻於利”的小人,當然要受責、挨罰、入刑。

因此,由於中西文化的差異,就“個人主義”而論,認識的角度則大相徑庭。如果不注意這些文化上的差異,儘管都是一個詞,從其自身而譯,必然謬之千里!

二、民族文化背景知識的貧乏是英語翻譯最大的障礙

“知識的佔有是翻譯的前提。”英、漢兩種語言都有悠久的歷史,它們在各自民族的發展中,又都積累和創造了很多具有各自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形象生動的語言,這些語言更具有鮮明的文化知識內涵特色,它們只表達某種語言所獨有的事物和現象,無論形式和內容上在另一種語言中都不容易找到相對應的比較現象。

這就需要在英譯漢中理解原文所涉及的歷史背景、典故和專門術語,這樣才能消除或降低文化差異給釋譯帶來的消極影響。

如:(1) In March1959 ,kassim destroyed the shell of the Bagdad pact by formally withdrawing.

將句中的“destroyed the shell of the Bagdad pact”譯為“使巴格達條約(組織) 解體”的不乏其人。顯然,這些人對這一有關的歷史情況一竅不通。

而其事實是,卡賽姆當時退出該條約後,並非使其“解體”,而只是將條約更名為“中央條約組織”而已。此句的確切譯文應是:“卡賽姆於1959 年3 月正式退出巴格達條約,從而使條約的組織更名為‘中央條約組織’”。

(2) Do you know that the bee navigates by polarized light and the fly controls its flight by its back wings?

此句的障礙在於“polarized light”一詞。人們往往因對有關的科技專業知識無知而將其誤譯為“極光”。

然而, 對蜜蜂而言,“polarized light”卻是指從不同的方向所顯示出不同特色的“偏(振) 光”。因此,這句話較為準確的意思是:“你知道蜜蜂是藉助‘偏振光’飛行,而蒼蠅是有後翅控制飛行的嗎”?

(3) John can be relied on ,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有的譯者望文生義,不假思索地將其譯為:“約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魚,還玩遊戲。”這樣的譯文往往給人一種風馬牛不相及的感覺。窮其原因是對“eat no fish and play the game”的源淵不明。原來在英國曆史上宗教激烈鬥爭中,舊教規定,在齋日教徒可以吃魚。

新教徒推翻了舊教政府後,拒絕教徒在齋日吃魚以示其忠於新教,所以“play the game”就是有規可循,因此轉移為“守規矩”。一旦掌握了這樣一個文化歷史背景,此句就可輕而易舉地譯為“約翰為人可靠,既忠誠又守規矩。”

(4) to have january chicks.

如果不具備這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識,要正確譯出這個詞語是很困難的january 是指月份?

chicks 是指小雞還是指寶寶? 原來january 是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商人的故事》這一篇文章裡的主人公,名叫january ,60 多歲時,與一名叫May 的年輕漂亮的姑娘結婚後所生一子,故有to have january chicks 之說,即中文中所為的“老來得子。”

上述例句只是英語翻譯中的一小部分,但足以說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我們在學習中,不僅應努力提高語言本身的修養而且要儘量多瞭解該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

三、不同民族的思維模式制約語言的翻譯

“每個民族均有民族心理的歷史積澱和深層構築,任何人都必定須帶有本國、本民族、本地域的心理遺傳基因,”這種遺傳基因決定著他的精神氣質、思維方式乃至行為走向等等,並因此構成不同國別、民族、地域人的特點和差異。

這種差異對英語翻譯的準確性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英語裡有許多固定搭配、習語、慣用語和漢語完全不同,能否用不同的文化心理正確理解、靈活運用這些詞語是英語翻譯的難點之一,也是英語翻譯必須逾越的障礙。如果你在翻譯上有什麼疑問,也可以留言跟我們交流!

翻譯時,中文思維如何影響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