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唐代《和田玉鎏金鹿虎蝠摆饰》鉴赏

唐风唐法祈福器 ,玉润金灿贵重物


罕见的唐代《和田玉鎏金鹿虎蝠摆饰》鉴赏

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玉器制作及其造型、功能等亦在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在隋唐时期的玉器制作中充分反映出来。唐代制玉,除了和田玉材质更多以外,其一是,玉器造型与用途趋于统一,功能化明显;

其二是,战汉礼仪玉退出舞台,新的礼仪玉造型与民俗结合更为紧密,实用器皿和摆饰成为主要的玉器器形;其三是,唐代在器皿上大量使用鎏金手法,不仅铜器、银器,包括玉器鎏金手法的运用皆大幅增多;其四是,在诸如动物造型身上,纹饰简化,往往为简单勾纹,而非像战汉玉器那样通体雕琢复杂纹饰。等等,不一而足。

上述一些特征,使得我们在断代汉唐玉器时,得到一起依据和启发。换言之,唐代玉器的断代,更多的可从风格和手法两个方面入手。藉此,余不多言,今日赏玉,特将愚帐中所藏一件因为唐代之鹿虎蝠造型鎏金玉器择出,拍照亮相,遣之于博客公展鉴赏一番,简单分析描述,孰是孰非,仁智各见。

鉴赏此器。一眼可识,本品造型为三层物象,下方为鹿,鹿背上一环一虎,虎背上一蝙蝠,简而言之鹿虎蝠。其体量长16厘米,高12厘米,器形中等大小,重约824.5克。续可见,鹿为整体器形物象之主要部分,鹿角较为夸张鲜明,鹿身通体无纹,仅四腿各一勾纹,非汉玉风格基本可以断定。鹿则是全身鎏金,鹿背之虎,形象鲜明,仅双耳鎏金,虎背之上为一只蝙蝠,其身鎏金。鹿与虎之间的环全鎏金。由此判断,此又为唐玉的典型手法之一。

其鹿、虎、蝠之造型,生动逼真,鹿与虎身材粗壮,四肢极为有力,比例协调,刻划线条虽较简,然深邃流畅。由虎蝠之身可见,玉质白皙略泛青色,晶莹剔透而纯洁,是为和田玉材质无疑。其鎏金紧实,金光灿烂而又光感柔和,不失老相。虎蝠身玉质温润柔和,油性十足,包浆皮壳老道,其中,虎身可见几处受沁,一面沁重,沁色极为自然,老相盎然,深浅相间,无异无邪。一句话,非千年之久而不能得此包浆与沁相矣。

由此器形态看之,其鹿喻禄,其背蝙蝠造型,在唐代已经完全形成祈福之象征,各种唐代制器上均见蝙蝠形象以喻其福,故有福禄之意,而虎乃将之典型喻物,虎(将)佑福禄矣,此其一;其二,虎与府有近似谐音,虎上有蝠,可释其意为“府上有福”{此较特殊,多为斧(府)上有蝠(福)}。对于此,可能存在多种解释,此不深究,总而言之,此器乃为一件吉祥祈福之摆饰,则是肯定的。

一番鉴赏,综上所述,首先本品为一件具千年以上时间之高古玉器,开门见山,毋容置疑。其次,愚见以为,从造型和风格特征和手法上等看,其大概率为唐代所制,基本可以大致断代。目前,以愚之眼界耳域所及,类似者尚难检索到有公展,可谓稀罕,十分难得。加之金玉和合,体量亦是不小,故其颇具收藏价值,乃不言而喻矣。


罕见的唐代《和田玉鎏金鹿虎蝠摆饰》鉴赏


罕见的唐代《和田玉鎏金鹿虎蝠摆饰》鉴赏


罕见的唐代《和田玉鎏金鹿虎蝠摆饰》鉴赏


罕见的唐代《和田玉鎏金鹿虎蝠摆饰》鉴赏


罕见的唐代《和田玉鎏金鹿虎蝠摆饰》鉴赏


罕见的唐代《和田玉鎏金鹿虎蝠摆饰》鉴赏


罕见的唐代《和田玉鎏金鹿虎蝠摆饰》鉴赏


罕见的唐代《和田玉鎏金鹿虎蝠摆饰》鉴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