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孩子性格內向怎麼辦?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孩子性格內向怎麼辦?|一個媽媽的焦慮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孩子性格很內向,怎麼辦?

老舍先生曾經說一個母親必須就是一位英雄。

作為一名母親,“英雄”這個字眼讓我覺得很汗顏,因為孩子是一個性格內向的孩子,這讓我感到非常焦慮。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害怕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老師,給不了他更好的教育與引導,我更害怕性格決定命運,當今社會節奏那麼快,一個內向的人會被太多外向型的人才淹沒,將來的路可能不會那麼順暢,甚至也沒有什麼大的作為。

誰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成龍成鳳?我不想孩子從起跑線上就輸給了內向性格。

於是我想努力尋找答案……

01

我與老公為了工作,直接把1歲孩子就送回農村的外婆家,除了隔三差五給老家打個電話問候一下,其它方面我也給不了太多。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孩子性格內向怎麼辦?|一個媽媽的焦慮

直到有一天我回家,孩子一看見我就趕緊躲起來了。雖然外婆一直叫他喊我媽媽,但瘦弱的他躲都來不及,眼中滿是不安與恐懼,也隱隱有一絲對愛的渴望。

外婆說孩子在看動畫片時有人喊媽媽,他也會跟著喊媽媽,那時我就覺得特別心酸。在外打工掙錢,並不能彌補孩子幼年時母愛的陪伴。

心理學家李新影說,環境對人性格的影響往往高於基因遺傳對性格的影響。

可見一個孩子的生長環境,對孩子性格的養成極其重要。

比如城裡的小孩就沒有農村小孩那麼認生,如果逗一個城裡的小孩,他馬上就會讓你抱,而農村的小孩子就會更加內向、害羞、臉紅,甚至會躲避。

還有父母培養的孩子通常比老人培養的孩子更加大膽、自信。

於是我決定把孩子接回城裡的新家,自己培養。當我強迫把孩子帶離外婆身邊時,孩子抱著外婆的脖子久久不能放開,哭成了一個小淚人,並且一直說我是壞人,這就是沒有陪伴的後果。

孩子小時候父母如果沒有時間陪伴,等他長大之後就更不需要父母陪伴了。

父母與孩子的連接緊緊依靠血緣關係是遠遠不夠的。

02

陪伴也是一種愛的教育,最開始寶貝還想回外婆家,我每天都陪著他做遊戲,慢慢的他就開始“粘”上我了,無論我去哪裡,他就像一根小尾巴一樣跟著我。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孩子性格內向怎麼辦?|一個媽媽的焦慮

很快我就發現了孩子的性格有一點內向,他不願意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即使最開始玩到一塊去了,但不一會兒他就跑到一個角落獨自去玩了。

還有一次我們偶遇商場組織親子活動,我鼓勵孩子去參加,但是他一個勁的拉著我的手要走。

最後我以參賽有玩具作為吸引理由把他留在了那裡,但是他一直都站在我的背後,不聽老師指揮。親子活動很簡單,母子共同使用跳繩,在一分鐘內可以跳多少下?結果我們每次跳的時候都會踩到跳繩,所以我們的成績墊底。最後孩子只得到了一個參與獎,我看著孩子臉上出現了笑容,我的心裡也很欣慰。

畢竟對一個內向的孩子能夠參加到團體活動中,就算是比較大的勇氣。

還有一次,小區小朋友邀請他一起去玩沙子,但是他卻一把推開人家跑開了,我一下子就生氣了,認為孩子太內向,簡直沒救了。

孩子們之間本來就是自來熟,他連正常的交際勇氣都沒有,以後長大了可能成一個很孤僻的人,我越想越害怕,感覺自己很失敗,也很焦慮他的成長與未來。

孩子之間本來就是自來熟,他連正常的交際勇氣都沒有,以後長大了就會成為一個很孤僻的人,我越想越害怕,感覺自己很失敗,也很焦慮他的成長與未來。

於是我又將內心的憤怒、不滿發洩到孩子身上,打擊了他的自尊心。

後來我冷靜下來之後,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又趕緊給孩子道了歉。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孩子性格內向怎麼辦?|一個媽媽的焦慮

但是我知道這種“事後諸葛亮”的做法,或多或少都會給孩子留下不好的陰影,甚至為孩子套上標籤,讓孩子更加自卑、愧疚。

於是那段時間我在自責和焦慮中度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遇到心理學一個說法:降低角色期待。

也就是接納自己不是一個完美媽媽,孩子不是一個完美孩子,放下對於完美的執念,才會屏蔽內心浮躁,停止內耗,立足當下,看清需求,平衡自己與角色之間的差異。

一個過度焦慮的媽媽是培養不出一個健康的性格,不如就讓孩子按照他喜歡的方式去生活,即使孩子性格內向,但是他卻是樂觀的,積極的。

03

《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書中提出一個觀點,在強調競爭高調與張揚的現代社會,外向者往往被賦予更有能力的假象。

也就是說外向者不一定比內向者更有能力,內向者不一定就沒有外向者優秀,這只是一個假象而已。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孩子性格內向怎麼辦?|一個媽媽的焦慮


愛因斯坦小時候也是性格很內向,3歲的時候都還不會說話,父母把他送去醫院,結果醫生檢查說不是啞巴,等時間到來了自然就好了。

直到他9歲的時候還說不通順,總是要經歷一番思考再說。

並且他從不參加其他孩子的遊戲活動,常常一個人躲在花園的角落觀察著每一花每一草,甚至還有匆匆忙碌的小螞蟻。

即使去參加野餐,其他孩子都玩成一片,他卻獨自坐在一旁,看著眼前的風景。

他上學以後只有數學成績比較好,其他成績一般,因為不善於表現與言表,大家都不喜歡他,老師甚至公開打擊他的自尊,甚至還要趕他出校門。

但是母親很愛他,也相信他,認為他喜歡獨處、安靜,就是在思索問題,長大了之後一定會成為一名教授。

別人都把母親的話當成一個笑話,但是後來愛因斯坦卻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大科學家。

愛因斯坦能成為大科學家,除了自己的努力,還有身邊媽媽的相信與肯定,正面的力量無窮大。

從古到今,也有不少名人都是性格比較內向的人。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孩子性格內向怎麼辦?|一個媽媽的焦慮
  • 比如股神巴菲特,他從小就喜歡一個人待在家裡,用幾個小時的時間去拼湊火車模型。他對外公佈成功的秘訣是四個字:抑制衝動。性格內向的股神是一個比較高瞻遠矚、考慮周全、謹慎細微、有自律的人,內向與很多美好品質相關。
  • 比如明星梁朝偉不善言辭不善交際,動不動就出國去廣場看鴿子,依舊成為數一數二的影帝。

所以無論孩子是內向性格,還是外向性格,都有適合自己特質的路,所以一定要相信。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根據心理傾向劃分人格類型為2種:

1.內向性格:把興趣和關注點指向主體;

2.外向:把興趣和關注點指向外部;

內向性格的特點:自我剖析,做事謹慎,深思熟慮,不善交際等。

外向性格的特點:注重外部世界,熱情,當機立斷,獨立自主,擅長交際,行動敏捷等。

同時也提出劃分這兩種性格的標準不是看他們的外在表現,而是看他們內在的能量來源。也就是說,需要從外部獲得心理能量的就是外向型的人,需要從內部獲得心理能量的人就是內向型的人。

比如一個看似很擅長交際的外向型的人,但是還需要一個安靜的地方(看書、寫字、獨處等)恢復精力,實際上他是一個內向的人。

而有的人很喜歡長時間獨處,但是卻需要從外部熱鬧(聚會)中獲得精力,那實際上他是一個外向型的人。

有心理學家曾提出,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內向性格

也有心理學家提出,如果一個內向的人通過鍛鍊也可以達到某種目的,比如性格內向的林肯,最開始是一名律師,後來又成功競選美國總統,在自己努力鍛鍊下,由不善交際內向者變成了一個社交高手。

所以內向性格和外向性格不一定就是非黑即白,一成不變,敢於挑戰與突破也會發生改變,創造奇蹟。

04.

無論內向性格還是外向性格,都各有優勢,可圈可點,真正的做回自己,才是最好的選擇。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孩子性格內向怎麼辦?|一個媽媽的焦慮

家長不要過於憂慮,有時候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放手去讓他成長為一個快樂自由的孩子。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我們不要強迫一個內向的孩子變成一個理想中的孩子,就如同強迫一個人吃下自己並不願意吃的東西一樣,內心抗拒,反而更加討厭這種東西,適得其反;

2、尊重孩子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他如果不喜歡聚會,喜歡獨處,就留給他獨處時間,可以鼓勵引導用讀書、畫畫或寫字等來打發;

3.發現孩子的喜好,多鼓勵與肯定,引導他們更深入的學習,逐漸發展一門特長;

4.帶內向孩子去人多的地方要提前給孩子說清楚,那裡可能會有一點吵鬧,不過大家可以玩得很開心,結束之後,可以為孩子準備一樣禮品。

總之,以前的我原來是焦慮過度了,內向的孩子也有豐富的內心世界,不要以大人的眼光去灌輸一些大道理,最好也不要輕易去打擊或否定孩子的想法,這會讓他很自卑。

記住,每個人都喜歡聽表揚肯定的話。

可以把孩子當做我們的一個朋友,一個獨立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感覺和需求,如果他做得比較慢,或者第1次沒做好,鼓勵他下次做好,不要給他太大壓力。

如果有時實在忍不住對他發了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就要彎下腰真誠的道歉。

一個內向的孩子需要培養他更大的自信感,讓他在這個世界上更加遊刃有餘的堅持走自己的路。

內向的孩子也可以很優秀,除了給與愛與肯定之外,更多的是需要時間。


你怎麼看待性格內向的孩子呢?歡迎留言評論,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