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學生欺負,你還在教他去找老師?李玫瑾:那你就是在害他

孩子被學生欺負,你還在教他去找老師?李玫瑾:那你就是在害他

“如果我的孩子被打了,我該怎麼做?”很多人可能會說:“忍忍就過去了,千萬別還手!”

可是一味的忍讓,會換來“施暴者”的心疼、理解和退讓嗎?會解決問題嗎?不會的,一味無底線的忍讓,只會縱容“施暴者”變本加厲,覺得你更好欺負。

孩子被學生欺負,你還在教他去找老師?李玫瑾:那你就是在害他

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家長:“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

李教授堅定的回答:“打回去,我支持!”李教授解釋說:“我們現在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問題先讓孩子自我反省。

孩子被學生欺負,你還在教他去找老師?李玫瑾:那你就是在害他

這反而縱容了一些不良行為,最終導致校園暴力事件不斷髮生。”“打回去,我支持你”不是在縱容暴力,而是在用另外一種方式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

最重要的是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

孩子有人欺負你的時候,你就要去告訴老師

“老師說了,動手打人是不對的,我們不能那麼做。”

除了“告訴老師”,孩子還能怎麼做呢?假如孩子與對方講道理,對方不聽,正當防衛後對方還是會繼續欺負孩子,那麼孩子就要還手打回去。

孩子被學生欺負,你還在教他去找老師?李玫瑾:那你就是在害他

李玫瑾的小孫女剛去幼兒園一個月,就被一個小男孩抱起來扔到地上,磕到了凳子上,額頭也磕得腫了起來。

李教授就告訴小孫女,如果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掙脫不掉,就揪住他的兩隻耳朵往兩邊拽,一拽他一疼就會放下你。

李教授給父母提了兩個建議:

1、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負別人,這是家教問題,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不能做,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負比你弱的。

孩子被學生欺負,你還在教他去找老師?李玫瑾:那你就是在害他

2、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別人欺負,可以讓孩子從小進行體育鍛煉,有運動就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別人欺負。

孩子6歲之前一定要說“不”

6歲之前性格養成,如果有些問題沒解決,後邊家長就管不了了。第一個,就是剋制任性,6歲之前說“不”,非常重要。

比如說,一個3、4歲的孩子和家長鬧,爸媽應該說,今天這事兒不行就是不行。這孩子鬧吧,他能怎麼鬧?大不了在地下打滾。

孩子被學生欺負,你還在教他去找老師?李玫瑾:那你就是在害他

讓孩子經歷點挫折

其實這跟意志力相關,而意志力的培養,不是靠智力培養出來的,而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所以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適當吃一點體力之苦。

人只有忍受過體力之苦,才會承受住生活之難。

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孩子一定要加強體育鍛煉,有運動,就有爆發力,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欺負,如果孩子從來不鍛鍊,沒有強壯的體格,輕易能被推倒,下次別人還會推他,好玩呀。

孩子被學生欺負,你還在教他去找老師?李玫瑾:那你就是在害他

孩子的很多人只都來自日常活動和書籍,要教育孩子不要看那些不健康的書籍,以免自己的思想受侵蝕。

若自己思想上受了不良思想的影響,孩子就會自己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鬼混,那時,家長很難糾正其壞習慣。

保護孩子的安全是大人的責任,而本書就是一個好幫手,引導大人和孩子開始進行這方面的談話。《寶寶自我保護意識培養繪本》中主要是教導兒童自我保護的一些方法。

孩子被學生欺負,你還在教他去找老師?李玫瑾:那你就是在害他

教導兒童認識周遭危險,並提高警覺以確保自身安全。另外,書中還貼心地幫助孩子區分秘密和驚喜,理解讓他們感覺糟糕或困惑的觸碰,並在潛在的危險情況下做出正確選擇,保護自身安全。

還通過幾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引導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安全健康成長。

孩子被學生欺負,你還在教他去找老師?李玫瑾:那你就是在害他

健全的性格會讓“雛鷹”的翅膀更有力量,有了力量他們會飛的更高更遠。不要錯過了幫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點擊下面卡片,即可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