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道德經》:該怎樣就怎樣,別作,別虛偽

讀懂《道德經》:該怎樣就怎樣,別作,別虛偽

大家好,我是橙先生。這篇文章,繼續記錄了我對《道德經》的學習感悟,此外,我希望大家能夠理解,以下文字並非金科玉律,供同伴交流,供日後我自己再次迭代。

(一)

原典: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彎曲才能保全,委屈才能伸展,低窪之地可盈滿,破舊器物將更新,目標少點收穫更多,追求多了反而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堅持以“道”作為天下事物的法式。不自我顯擺,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聲名顯赫;不自吹自擂,反能功勳卓著;不自高自大,反能飛黃騰達。

正是因為不和別人爭,所以天下也就沒有人能和他爭。古人所說的彎曲才能保全,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所以大家應完全信服這個道理。

我的理解:老子“曲則為全”的思想透露著辯證法的智慧。

我希望大家不要把“曲則為全”的思想理解為“委曲求全”,因為這偏離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老子並不認為人卑賤的活著,胸無大志就是好事,也不認為人高高在上,追名逐利就是好事。老子一如既往的追求是在精神境界上的致虛守靜,安貧樂道,生生不息,我命長存。

我每次解讀我理解的道德經,就想起上次群友分享的“亢龍有悔”和對策“謙卦”,唯有“謙”的態度,可以應對一切的煩躁和不安,謙就是最大的德和最強的道。

美之為美,當下最美;

我之為美,心無再美;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謙就是最大的德和最強的道。這句話我不放心,我多說兩句,凡是加了修飾語的詞,儘管是最大和最強,都不足以概括這個名詞的全部,只能說這是靠近這個名詞的捷徑,所以說,“謙”是靠近德和道的捷徑。

(二)

原典: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譯文:少說話才是合乎自然規律的。就像狂風不會持續一早上,暴雨不會持續一整天一樣。誰造成它這樣的呢?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長盛不衰,何況人呢?積極修道的人,才能與大道合為一體;勤於修身養德的人,就能與德行合為一體;失道、失德的人,就要承擔失道、失德的後果。

與大道融為一體的人,大道會幫助他成功;與德行融為一體的人,德行會幫助他成功;失道失德的人,大道也會聽任他走向失敗。誠信不足的人,就會有人不信任他。

我的理解:看到這段話,我就挺慚愧的。我認為自己是說的夠多的。比如,我就學不了別人不發朋友圈,我是天天發朋友圈,有時候還會造成別人的誤會,只是我人還好,我的老師看到不合適的私下還告訴我。

我總結出來的就是專業領域的看法,比如經濟領域的可以發,但是隻要是人人都可以發表觀點的話題就謹慎的表達,因為人人都是一尊佛呀,人人都可以表達的領域,真理也很難戰勝謬誤呀。

老子說的好,“希言自然”,什麼東西都是稀缺了才珍貴。你媽媽天天嘮叨你,你哪怕理性上理解她是為你好,你的情緒上還是不喜歡這樣,因為說多了,話就不珍貴了,話不珍貴,說話的人自然也就價值下降。

老子的話,也讓我再次明白,人靠自尊自強以自救,道是在那裡的,它不會主動跑到你身上來,是你去主動靠近的它,所以我們說“修行”,修行就是靠近“道”的一種運動形式,是你求道,不是道求你,所以老子說,“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

(三)

原典: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譯文: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的人,反而站不穩;跳躍式地前行的人,反而走不遠。自我顯擺的人,反而難以顯明;自以為是的人,其優點反而得不到彰顯;自吹自擂的人,有功勞也沒人承認;自高自大的人,難以成為領袖人物。以上這些做法,從大道的角度來衡量,就像殘羹剩飯和身上的贅瘤一樣。殘羹剩飯令人厭惡,贅瘤讓人覺得醜陋。所以有道之人決不會這樣做。

我的理解:老子在這段文字中強調了一個做人要對自己的本心誠實的觀點。“企者”、“跨者”、“自見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的行為都是違背道的行為,不符合自然規律的結果就是他想要的東西得不到,得到了也不長久。

其實這段話最樸素的理解就是該怎樣就怎樣,別作,別虛偽,別焦躁,腳踏實地,謙虛仁愛的活著,比什麼都強。

(四)

原典: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文:有種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它沒有聲音,也沒有形體,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它可以作為天地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約定叫它做“道”;勉強地形容它,說它是廣大無邊的。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深遠無際,深遠無際而又返歸本原。

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整個宇宙中有這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學習地的厚實涵藏,地學習天的高明寬廣,天學習道的本源創生,道則純任自然,順規律行事。

我的理解:這段文字對我最大的認識是“道、天、地、人”,老子說出了人溝通道的具體方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學習地,學習的是地上的萬事萬物,包括人本身,所以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又比如傾聽萬物的聲音。地學習天,不是很好理解,我的粗淺理解就是如果地上的作物都是“看天收成”,那麼地上的作物耕種就應該按照季節行事,春播秋收,就是天地運動。

天學習道,我的粗淺理解就是,我在上海,我頭上的這片天和北京的天肯定是不一樣的,但是作為天,都要像道一樣容納一方水土的特性。

道法自然,我的理解是天地人就是自然,所以說道無處不在,道也要學習天地人,因為只有容納了他們的變化,道才能恆久。

(五)

原典: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譯文:凝重是輕浮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整日行走,都不離開載著衣食等物的車輛。雖然享受華美的生活,卻能安然處之,超然物外。為什麼大國的君主,卻還要以輕率的態度處理天下大事呢?要知道,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妄動就會喪失主宰啊!

我的理解:這段話,再次證明學習《道德經》不是不允許一個人富貴,我以前沒學習的時候就只知道“無為而治”,“無為即有為”這樣的論調,以為老子的思想就是教人們退隱山林,悠然自得的學說。其實不然。

老子教導世人修心和安寧,安寧跟富貴與否無關,只與內在修養、心態有關。

“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我儘量用現代化給大家翻譯下:君子整天忙得要死,大把的飯局要赴,還天天被人吹捧和尊重,可即便這樣衣食無憂,富貴無雙,也能夠超然物外,安然自在。

這大概就是說的不被名利遮蔽雙眼,永葆初心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